浅谈初中数学渗透教学法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wsx07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渗透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全面联系的教学方法,即把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把学术课题与实践相联系,把不同的科目相联系,使对一门科目的学习内容渗透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初中教学做到这些,实际是对学生知识的扩充和巩固,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渗透“时效”意识、渗透“应用”意识、渗透“创新”意识。
  【关键词】初中教学;渗透
  “失败是成功之母”固然无可非议,但“成功乃成功之父”更具哲理。失败孕育成功!然而,会有多少这种“母孕”不幸“流产、夭折”呢?一定不少的!何况是当今社会的中小学生,倘若他们一旦失败了,就极易丢失兴趣,丧失信心。要重树信心,重培兴趣,谈何容易?又怎来的成功?成功就不同——“成功如父”,它不断地支撑着一个人从成功迈向成功,由胜利走向辉煌。为此,本人以二十几年的教学体会,谈谈初中数学教学多方渗透,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一些做法。
  1.渗透“时效”意识
  根据当前数学中考“重基础”,结合学生考试普遍出现时间不够等情况,教学时必须重视运算能力的训练,向学生进行“时效”意识的渗透。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教师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长期的渗透。“课前三分钟的运算专列”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课前三分钟的运算专列”是指每课专载一小题“数与式”、“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组)”、“与几何图体的有关计算”、“函数变形”等基础解答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规范地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做”中去体会“时效”的重要性,有效纠正学生疲沓、拖拉的不良习惯,逐步形成“时效”意识。习题的设计要分层次、分系列,由简及深,涉及的数字由小及繁,先从算理开始,使学生不断地收获成功。由于受时间、解答规范的限制,再加上教师对习题设计的层次有梯进性,因此不会影响不同层次学生的解题热情。“时效”意识的渗透重在坚持,贵在调控。
  2.渗透“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而不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例如,本人在“弧长和扇形面积”的教学时,根据农村学生的知识层面,课后布置了如下练习:①测量出纸扇的有关长度,并计算做这把纸扇需要的纸面面积;②测量出斗笠的有关长度,并计算做这个斗笠需要的材质面积(厚度忽略不计)。学生对此类实际问题的解决欲望空前高涨,在学习与实践中体验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3.渗透“创新”意识。
  就以古老问题:“树上有10只鸟,打一枪,打死1只,此时树上还有几只鸟?”来说,条件中,树的大小、枪的种类、鸟的生死等都是可“创新”的,因此,结果是不统一的。教师就应向学生渗透这种意识。
  又如,本人在指导学生做九年级数学(上册)P114习题24.4第3题:“正方形的边长为a,分别以各边a为直径在正方形内作半圆(如右图),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时。就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操作、讨论。学生不但有常规的作对角线的分割法或用图形的旋转法求解,更有学生会创新出先求出空白部分的面积,再求解的快捷方法。这是学生富有创新意念的很好体现。
  4.“知识”渗透
  “知识”渗透是指教师在指导学习当前知识时,要为后面的知识做足铺垫,教学要有前瞻性,要有大局观。
  如学习“如图(1),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C=AB,以AC为直径作⊙O交BC于点D,过点D作DE⊥AB于D,判断DE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又如学习“如图(2),已知AB是⊙O上的直径,点C是⊙O上的一点,过点C作⊙O的切线CE交的AB延长线于点E,若CE=4,BE=2,求直径AB的长。”等知识时,要学生一下子解决类似问题会有一定的困难。
  倘若教师对学生学习“圆的切线”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有前瞻,提前渗透,在学完“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性质后,先能让学生做如下习题:
  习题1:如图(3),已知A、B是⊙O上的点,过点A作AC⊥OA,交OB的延长线于点C,若AC=4,BC=2,求⊙O的半径。
  习题2:如图(4),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C=AB,以AC为直径作⊙O交BC于点D,连接OD,判断OD与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教师从教学内容的层面及学生学习的角度对知识进行“渗透”,使学生的学习有“缓冲”过程,也有教学难点的分解过程、学生思维的引导过程;它是教师的“艺术之笔”、“神来之笔”。
  总而言之,以上的“多方渗透”,是互相交融的,不可能以一概全。教师只要更新教学观念,“多方渗透”并举,大胆诠释、创新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在“成功”之父的强大支撑下,定会从成功迈向成功,由胜利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生综合能力训练体系》——内蒙古大学出版社(主编:冯克诚)
  [2] 《教育创新途径与趋势》——中国人事出版社(主编:周明星)
  收稿日期:2012-08-12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P46~48的内容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够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引导学生进行收集处理信息,观察比较,进行联想,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期刊
本人至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工作,几年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负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治学态度,善思、善部、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爱因斯坦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阴碍学生的学习兴趣,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超,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呢?进而转
期刊
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处于模式单一、少慢差费、枯燥乏味的状态,缺乏整体感。过多强调语言难度,忽视思想深度;过多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式的割裂分析,缺乏师生互动;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串讲翻译一讲到底,忽视学生的自主,没有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参考资料,没有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的自学能力;教学中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没有培养学生的品味、欣赏、快乐,尤其是对祖国传统语言的欣赏,使文言文学习成了学生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个同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  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广大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的摇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己的教学实际,浅淡几点认识。  第一,给学生提供创新能力的土壤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
期刊
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一提到作文就感到头痛——教师不知从何教起,学生不知从何写起。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写作阶段,有的根本不知道怎样动笔,对写作毫无兴趣。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同学们写作文存着以下问题:  第一、审题不清,习作时有部分同学离题、偏题;第二、语言啰嗦,讲述一件事重复太多;第三、标点符号不会运用。有的长句到底或—段活只用一个标点。特别是不知道冒号、引号的用法,不知道把所说的话引
期刊
纵观古今,唐诗宋词元曲,历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诗人们那纵情高歌、挥洒笔墨、一展豪情的优美诗篇,那非凡的想象力让我们叹为观止。再来看看我们的作文,你会发现,写作中如果没有了想象,其思想内涵会大大折扣,其艺术感染力也会大大削弱,当然,作文也得不了高分。  当前,社会上批评学生作文模式化严重,千篇一律,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中学生缺少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
期刊
【摘 要】《钢要》中指出,深化幼儿教育改革时,可以从改革师生互动的关系入手,建立一个积极而适宜的师生互动关系,有效的推动幼儿园的整体互动网络形成互动学习的共同体,最终促进成员之间的人际互动,一达到平等,沟通和交融的关系。在这样的渴望和梦想下,我在工作中探索出了一条“能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的路,促进“师幼互动”的有效途径,那就是以平等的态度,平视的眼光与幼儿进行对话交融。 那么,怎样在教学活动中进行
期刊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理解课文、概况中心时常常感到无从着手。其实课文的中心在文章中一定会有所表露的,而且集中体现在课文的中心句里。因此,正确找出中心句又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那么,课文的中心句从哪里找?怎样正确地找出呢?下面就我平时的教学总结的几种方法,供同行们在阅读教学时运用。  1.从课题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课文的题目直接体现了课文的中心。如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艾滋病小斗士》、《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此,我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创建宽松学习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告诉
期刊
《语文新课标》在口语训练中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所谓口语交际,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交流沟通,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口语表达。人们这种运用听、说能力,在实际交往中利用口头语言为载体而进行的交际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即为口语交际。  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