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起承转合打造诗意课堂?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rge_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开滦二中张晓虎教师回答:
  “起承转合”是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简单说,“起”就是开端,即文章的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即说明事件的过程;“转”是转折,它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合”则是对该事件的评论,是结尾。
  起承转合在文章中起到行文严谨、事理清晰、浑然一体的作用。起中有合,合中有起,首尾呼应;承与转兼顾起合,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起承转合是古人提出的创作思路和诗体结构,非常科学完美。推而论之,课堂教学亦如写诗,教学程序、教学阶段、教学步骤等的设计也可以像作诗一样去建构规划,使它变得科学严密,并极具诗情画意。本文仅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为例,说明在地理教学中把握起承转合、打造诗意课堂的具体做法。
  一、起要妙:用三国故事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兴趣。”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鉴于新版《三国》正在热播,上课伊始可利用“赤壁之战”进行导入:赤壁之战以孙、刘联盟全胜,曹军大败告终,而战争的胜利无疑要归功于周瑜的火攻之策,然而火攻的成功却要感谢诸葛亮。不信请看后人的一首诗(投影展示):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在赤壁之战期间,长江上的东风如此罕见,最后不得不请孔明来借呢?
  问题一出,同学们立刻活跃起来,一双双渴求的眼睛注视着老师,急切地想知道答案。见时机已到,便从容地说了下去“赤壁之战期间,长江流域东风少见,这是由其气候特征决定,而一个地区的气候深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自会得到满意的答案!”。这样创设情境,不仅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顺利导入新课学习。
  二、承需顺:借学科知识引申阐述,领悟生成,获取新知
  关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生活动。首先,让学生回忆各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然后完成第2题——填表(对于气压带主要从分布、成因、气流运动及对气候的影响四个方面比较,对于风带则从分布、风向及对气候的影响三个方面对比)。填完表后,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换不同意见,而老师则下台巡视并适当点拨,最后小结。这样,学生很容易明白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特点。
  接下来,再让学生思考第1题: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给南北纬10°~20°之间和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气候带来什么影响?
  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容易想象,为了顺利突破这个难关,可充分发挥动画教学变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的优势,使学生对此问题有清醒的感性认识。古人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即是这个道理。当然,学生又轻松掌握了热带草原和地中海两种气候。通过活动,学生了解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以及某一气压带和某个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特点。
  三、转贵急:设疑阵陷阱鼓励探究,启迪智慧,完善新知
  接下来,可用“请君入瓮”这一招分析唐山地区的气候特征。有了上述铺垫,同学们肯定会照葫芦画瓢很自信地回答:由于处在中纬西风带,西南风最普遍!那么,请联系生活实际,本地是常年刮西南风吗?当然不是,那这是为什么?
  开展讨论探究,师生达成共识: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仅仅是在假定地球表面性质均匀的理想状况,但地球表面的性质并不均匀,特别是海陆相间分布的状况十分明显。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会破坏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当然也就影响了风带!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
  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7月份、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并与教材中“亚洲冬、夏季季风示意图”比较,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冬、夏季节,海陆气温和气压状况的分布特点;
  一月和七月,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分布状况;
  季风形成的原因;
  亚洲冬、夏季风的风向特征及对气候的影响。
  设计此活动的目的,即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舞台,让他们在研究性学习中加深对季风的理解,并提高析图能力和绘图技能。
  四、合在好:以所学知识研究问题,学以致用,利用新知
  在这堂课即将结束之时,让大家重新回到上课之初的话题。根据今天所学,说一说“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为什么成了周瑜的心病呢?
  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根据本节所学,他们不难理解:我国东临太平洋,在夏季,大陆气温高于海洋,低层气压相对较低,风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湿热的东南季风;而在冬季,大陆气温低于海洋,气压相对较高,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干冷的季风;而赤壁之战发生在隆冬时节,所以长江上东南风少见。当然,答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的氛围中学到属于自己的东西。
  由此可见,诗意的课堂不仅是神奇的,它“随风潜入夜”地熏陶着学生的灵魂;同时,诗意的课堂又是智慧的,它“润物细无声”地给予学生力量。地理教学中应大胆尝试,勇敢实践,努力做到“起的妙、承的顺、转的急、合的好”,借用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一句话,“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其他文献
一、培养兴趣,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忍受”,成为负担。要让学习地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才能轻松学好地理。因此,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只要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联系实际就会感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为了培养兴趣,可以把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挂在自己经常看到的地方,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地图的每一细节都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学习理念”中指出“倡导自助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由此可见,实现“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提升,地理实践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校园周边环境则是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活动理想场所,本文以笔者
一、理论与研究综述  1.认同与国家认同概念  认同(identity),即“我是谁?”。最早由弗洛伊德通过精神分析法将其引入到心理学范畴进行思考。以弗洛伊德为基础,艾克里森提出“自我心理学”并认为“认同”是连续而有阶段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是人通过在社会交往中显现出的差异性而产生一种自我认知、自我界定,对自身特征的认识。而随着国外由逻辑实证主义向关注本体的人文主义学术思潮涌现,关于“认同”的研究
视觉在人类思维、认知、体验和实践等“真实”世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使学生认识和欣赏我们生存的世界,提升人的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果从视觉文化的角度看,通过日常生活的图像化解释使得课程的构建在象征与意象之间、推理和事实之间,蕴涵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内容。  一、视觉文化的理论基础  1.佩维奥的双重代码学说  大
审题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地理学科应试能力的瓶颈所在。选择题具有考核辨析、判断和决策能力的功能,其考查知识覆盖面广,形式灵活,题目具有一定迷惑性,而且选择题的答案惟一,便于机器阅卷,评分比较客观公正,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2012年浙江省文综卷选择题为例,探讨学生选择题审题能力的培养。  一、文字材料的提炼  选择题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文字材料主要蕴含于题干中,题干中呈现的信
华蓥山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邓小平故里四川广安华蓥市境内,距离成都和重庆分别300余km、 100余km。据四川省统计年鉴,2010年华蓥市人口为3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607 189万元,经济实力在四川省处于中上等水平。2008年5月,华蓥山成为国家公布的国家地质公园之一。华蓥山拥有神奇的岩溶石林,奇特的生物化石,独特的洼地、伏流及溶蚀残丘,标准的地层剖面、褶皱山和大断裂、山岳峡谷等自然景观;同时具
一、认知学习理论对地理教材变革的影响  1.教材注重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贴近社会生活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通过把新知识主动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进行同化,当同化到一定程度,学生就基本掌握了新知识,达到新的认知水平,也就是新知识的学习。理论强调,只有当所教的东西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探究和再创造的愿望和行动时,才会有效地被学生所同化。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注
所有的现象因在时间中存在而有其历史,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地理。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基本论点,就是说人类的生活环境经常在变化。历史时期的地理既然处在经常不断的变化中,那么只想了解它的今天,而不过问它的“昨天”和“前天”,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只有了解了它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更好地了解它的今天。区域历史地理学通过研究区域历史自然地理概况、区域开发与城市、区域历史交通地理、区域历史文化景观,追溯区域自然条件
非洲雄狮——喀麦隆  喀麦隆,非洲足坛不可或缺的实力派,在非洲足球界有着不可比拟的影响力,有“非洲雄狮”的美誉。喀麦隆位于非洲中西部,地形复杂,除乍得湖畔和沿海有小部分平原外,全境大多是高原和山地。西部和中部为平均海拔1 500~3 000米的高原,成为尼日尔河、刚果河和乍得湖等水系的分水岭。由于其地质与文化的多样性,有“小非洲”美誉,其自然地理风貌包括海滩、沙漠、高山、雨林及热带草原等。  非洲
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后简称地理课标)的颁布和推行,据此修订的新教材也陆续投入使用,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人教社新版七年级上和七年级下地理教材分别开始使用。教师只有认识到教材的新变化,才能深刻理解教材,从而具体理解地理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贯彻“用教材”的新理念。相比当年大变样的2001版地理教材,人教社七年级下册初中地理(2012版)教材的变动不算大。但它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