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赵树宪学南京绒花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348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授课大师:赵树宪
  1954 年生,1973 年进入南京工艺制花厂绒花车间工作,师承周家凤、王家太、柯秀英等老艺人,历任工人、车间主任,从事绒花的复制、设计等工作。是目前南京地区仅有的几位掌握全套绒花工艺 ,又能从事设计的绒花艺人。2008 年被江苏省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项目传承人。
  旧时,每到过年过节,南京城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身背圆屉卖绒花的卖花郎。卖花郎背的圆屉一般有四五层,每层装有不同样式的绒花。他们每个人手上都提着一个长柄的镗锣,一边吆喝,一边摇晃镗锣两边拴着的小木槌,木槌撞击锣面,发出叮当、叮当的清脆声响。
  斯时,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会探出头来。那时候,爱美的女孩子们可选择的化妆品、饰品少得可怜,美丽的绒花轻而易举就俘获了姑娘们的芳心。
  对于南京人来说,绒花是一个美的情结,一段美的记忆。
  授课门类:南京绒花
  《红楼梦》“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这一回中,李纨将宫里新做的各式堆纱花儿送给大观园中每一位姑娘。谁先挑选,谁挑什么样的,引得林黛玉等大小姐争风吃醋。这里的“宫花”和“堆纱花儿”就是绒花。
  绒花不仅在外观上雍容华丽,还谐音“荣华”,正合中国祥瑞文化,因而得到了贵妇们,特别是宫女们的喜爱,因而绒花又得名“宫花”。 绒花题材多以花鸟鱼虫为主,色彩以大红、粉红为主,中绿为辅,以黄点缀,对比强烈,明快富丽;花型以中、小绒条为主,粗中有细,匀称和谐。从品种分,南京绒花有鬓头花、帽花、胸花、罩花、戏剧花等几大类。
  制作绒花的材料包括蚕丝、黄铜丝、铅丝,辅助材料有染料、菜籽、松香油、皱纹色纸、皮纸、白乳胶(传统为糯米胶)、料珠、水晶珠、木炭等。工具则包括:大大小小的剪刀数把,镊子、钳子、猪鬃毛刷和木质搓板(用于搓绒条)。
  【大师讲解】蚕丝是缫丝厂的下脚料,分生丝(粗丝)和熟丝(细丝)。生丝坚挺,适合做大型的鸟兽鱼虫等;熟丝柔和,适合做各种精细的花朵。
  材料准备包括熟绒、染色和制作铜丝三项主要内容。
  
  熟绒
  熟绒是用来制作绒花花瓣和花蕊的材料,主要材质是蚕丝,蚕丝在购进后,需经碱水煮熟,不可过烂,煮熟后的蚕丝称熟绒。
  【大师讲解】
  以前南京的手工艺人都聚集在一起,很多材料通用。绒花蚕丝多用云锦的边角料,可以省去大部分成本。但是如今大部分手工艺已经凋零,云锦边角料很难找到,要专门去苏州购买制作苏绣用的蚕丝。
  染色
  根据制作绒花颜色的不同,将熟绒染成不同的颜色,染色后的熟绒套在竹竿上进行晾晒,勤翻动,保证绷直。
  【大师讲解】
  以前在绒花厂,染色由专人负责,每次染色会用大量染料。现在因为绒花生产量比较少,染料用量也比较少,一桶染料可以用上一两年。
  制作铜丝
  用木炭烧文火,将黄铜丝烧至退火软化。
  【大师讲解】
  铜丝是绒花的花骨,是整个绒花的支架。根据所制作绒花的不同,黄铜丝的规格大小不一。软化铜丝要用文火,否则铜丝会很硬,很难呈现绒花的灵性。
  一、勾条
  
  将熟绒分股后固定,排匀,用猪棕毛刷将其梳通。将两根铜丝合并,一端捻成大致的螺旋状,夹住排匀的熟绒,将铜丝的另一端也捻成螺旋状。用剪刀剪下熟绒,两手同时反方向捻转,再用木板上下对铜丝进行搓拢,拢紧后便形成做绒花的最基本部件:绒条。
  【大师讲解】
  勾条是绒毛制作最核心的工序,也是最枯燥的过程。熟绒通过搓捻即可固定在两根螺旋状的铜丝之间。熟绒要剪得整齐,搓捻时要一气呵成。
  
  二、打尖
  用剪刀对绒条进行加工,使圆柱状的绒条变成所需的钝角、锐角、圆角、球体、椭圆体等各种形状。
  【大师讲解】
  打尖相当于园丁修枝剪叶的过程,只不过园丁修枝剪叶时,他的花是一个整体,而打尖时,花被拆分成了“零件”。所以,在打尖时,不仅要注意单个“花瓣”、“花蕊”的美观,还要注意它们组合起来协不协调。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多观察现实中花草的形态。
  三、传花
  用镊子对打过尖的绒条进行造型组合,配合铅丝、皮纸、料珠等辅助材料制作出所需的形状。
  【大师讲解】
  传花,其实就是一个组装的过程。把打尖后的绒条按照心中的想法做成某个形状。绒花制作不像现在做设计的,要先画出设计图。所有的花样、形状都在艺人心中。以前艺人们传花,主要是临摹师傅们的花样。现在老师傅都没有了,花样也无传世,只能对着照片临摹,或者自己依靠悟性进行创作。
  收徒标准
  绒花不仅是一种工艺品,还是一种社会风俗的载体。因此赵树宪大师收徒标准如下:
  1.希望徒弟有一点人文情怀,有一点恋旧情结。熟悉南京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
  2.绒花生产经济效益低,见效慢,三年才能精通。因此必须对绒花有相当热爱,能耐得住寂寞。
  3.绒花的衰落有其历史原因,也有其自身局限。因此希望学徒能够有更开阔的眼光,能把其他相关艺术形式“拿”到绒花之中,让绒花成为适合当代生活的不败之花。
  授课计划
  绒花制作,上手简单,但是要精通却很难。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新学员,半年时间就能做得像模像样。但是要做得形神兼备,就要努力提高美术素养。绒花制作技艺的授课计划大致为:
  前两个月:学习绒花材料的制作,只有对各种材料的特性有充分了解,制作的绒花才能有灵性。
  第3个月:学习绒花传统花样造型的理论知识。
  第4个月:学习勾条工艺,学员如果能制出各种类型的绒条,方可进入下一步工艺的学习。
  第5个月:学习打尖工艺,这是一个细致活,要沉心静气。
  第6个月:学习传花工艺,要把加工好的绒条组装成一朵活灵活现的花朵,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没有美术功底也不要紧,要多看绘画、雕塑作品,多观察各类型的花朵、花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
其他文献
收集玩物的藏家不少,但能玩上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葫芦庐主赵伟做到了。  葫芦器,是一种将天然美与人工匠意合为一体的传统工艺品。  葫芦器,也称匏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难以想象会有数量如此庞大的葫芦。老话说“按下葫芦起了瓢”,可当葫芦的天然美与人工匠意合二为一时,便出现“按下葫芦起了匏”的景观,制作这些匏器的便是葫芦庐主赵伟。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葫芦在赵伟家是绝对的主角,屋顶、墙上、桌上、地上,几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二十四    当最初的一缕丝线从黎族织女手中如水流出,当最初的一块黎锦在碧绿的琼岛灿然浮起,它开始改写一个民族的文明史。    海风拂过海南黎村,婆娑椰林下,身着艳丽民族服饰的黎族妇女三三两两席地而坐,怀抱腰织机,弓着腰,伸直脚,错纱、配色、综线、絮花……一缕缕色彩斑斓的棉线,如同一道道彩光,在她们手中变得灵动,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品之一——黎锦。  这是一种神奇的织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漆、使用漆的国家,早在新时期时代,古人就开始用漆了。  在各种工艺重器中,漆器总是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它不张扬,也绝不低调;外表光滑,却手感温润;不华丽,却摄人心魂。第一次看到这件剔犀云纹漆盒,就被它惊呆了。无论是它的器形、大小、颜色、工艺,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完美,看久了,眼中甚至有泪。这正是“美得惊心动魄”!  这个漆盒为木胎,胎表面用黑、朱两种色漆分别鬃饰,堆漆肥厚,漆光蕴亮
授课大师:宋学海  宋学海,1963年生,河南浚县人,自幼受家学熏陶,继承了泥咕咕捏制技艺。其作品既保留了泥咕咕的传统艺术风格,又呈现出现代审美理念。作品多次在国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奖,被中央美术学院、河南博物院、中国美术博物院等单位收藏,曾到新加坡、俄罗斯等国讲课或展演。1995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授课门类:泥咕咕  浚县泥塑,俗称
授课大师逯彤,天津工艺美术大师,世界民间艺术雕塑大师。作为泥人张第一批外姓弟子,逯彤的彩塑艺术继承传统,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为创作的主攻方向,采用系列化形式、大胆地将乡土味道浓重的民间技艺与西方人体艺术表现手法相融合,形成粗犷、夸张、富有趣味性的风格。作品被新加坡总统府、丹麦王室、中国美术馆、中国泥人博物馆等收藏。授课门类泥人张彩塑“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属室内陈列性雕塑,一般尺寸不大,
尊,是一种酒器,流行于商周时期,在考古学中,尊又与卣或方彝相互配合使用,而“何”是器物主人的名字。何尊是西周成王时期名何的贵族受到王的赏赐所做的祭祀器。  何尊的发现充满了传奇色彩。1963年秋天,阴雨连绵,宝鸡县贾村塬陈堆清晨去上厕所,发现后院坍塌的崖面有些反光,便与妻子用手一刨,掉下一件铜器,由于1965年自然灾害,陈家生活陷入困境,他们把何尊卖到废品收购站换得30元钱。当年9月,宝鸡市博物馆
说好送给闺蜜礼物,却迟迟不动手,拖了半年后,一边怀着愧疚的心,一边做着礼物,回忆开始慢慢浮现脑海中……  上学时候,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已记不清友谊的开始,或许只是一次愉快的交谈,然后便日日相处,在一起吃饭、回家、购物、聊七聊八。有些人走得很近容易厌烦,但我们似乎没有过,料想这一辈子我们应该都会这么好。工作后,我们还有孩子的稚气,但已经不像孩子一样容易制气,我们学会互相理解和体谅。  知道她喜欢小
不远处那冒着热气的咖啡,川流不息的轿车,仿佛是时光隧道的入口,嘈杂、喧闹。踏着通往版画村的石板路,渐渐深入其腹地,便渐渐远离了尘嚣。咀嚼着梅巷、菊巷……那些古村老巷动听的名字,诗意顿起。屹立了三百年,已被时光打磨成灰白色的旧屋门廊,更是韵味无穷。仿佛穿过一条时光隧道,从积满尘嚣的现代,陡然跨进百年前的旧时光里。  古建筑博物馆  如果说在深圳还有一个地方能够牵扯全世界版画艺术家和爱好者的眼光,那就
2013年6月13日,来自上海的鲁庵印泥在北京宣布“复出”,不少媒体纷纷惊呼,这一“复出”引起海内外书画篆刻界的广泛关注,又宣称,它已经消失了半个世纪。  事实上,鲁庵印泥一直都在,只是它一直很小众,小众到一年只产二三十缸,只提供给书画巨擘使用,从不在市面上销售,才会在创始人去世后被误以为“消失”。难以相信,它就这样靠着过硬的品质,走过了八十年。  鲁庵玩印泥  说及鲁庵印泥,必然提到其创始人张鲁
齐白石的书画作品动辄拍出千万元价格,价格最高的达到4.255亿元,而再巧夺天工的紫砂壶,目前拍卖市场的最高成交纪录是1344万元;画水墨写意画一蹴而就,受市场追捧价格高不可攀,辛苦劳动制作的雕塑、漆画、版画却往往难以在拍场上出现高价……  被“歧视”的工美艺术  自2010年起,近现代书画频频出天价,甚至已成为常态。而与此同时,其他艺术品类并没有如此风光。以雕塑为例,目前被市场视为作品价格最高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