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不如艺为什么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白石的书画作品动辄拍出千万元价格,价格最高的达到4.255亿元,而再巧夺天工的紫砂壶,目前拍卖市场的最高成交纪录是1344万元;画水墨写意画一蹴而就,受市场追捧价格高不可攀,辛苦劳动制作的雕塑、漆画、版画却往往难以在拍场上出现高价……
  被“歧视”的工美艺术
  自2010年起,近现代书画频频出天价,甚至已成为常态。而与此同时,其他艺术品类并没有如此风光。以雕塑为例,目前被市场视为作品价格最高的当代雕塑家向京,其作品的拍卖价最高为627.2万元,而广东的著名雕塑家潘鹤作品最高拍卖成交价为89.6万元。
  工艺美术在拍卖场上不敌纯艺术品的案例,如今可谓屡见不鲜,几乎成为业内人士心中的一根刺——同样是艺术创作,并且比一蹴而就的国画油画更加费时费力,为什么反而不如它们值钱呢?更让人无奈的是,和国画油画等纯艺术品市场的热火朝天相比,工艺美术行业虽然谈不上门前冷落车马稀,但转投书画等纯艺术领域的业界人士却在日益增多。
  广州美院版画系的李晓毕业后一直在从事美术教育,据她介绍,和她同班的30多个同学,大部分人因为现实问题放弃了版画。“不少美院的版画系教师也逐渐改为中国画,国画的市场氛围更好,也有一些年轻版画家转画油画的,不用那么辛苦,钱还来得更多更快,何乐而不为?”另一位版画家也无奈地表示:“不光是版画,雕塑、漆画等工艺美术,都是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苦力活’,得到的回报又不成正比,改行也是人之常情。”
  工艺美术从业者转投纯艺术领域,似乎已成为当今工艺美术界的一股风潮。这其中固然有经济方面的现实因素,还有思想观念上的变化。“现在印刷水平这么先进,手机拍照后就可以直接打印出高清喷画,很多人都觉得版画也不过是‘印刷品’,而不知道版画的‘印痕美’是机器无法比拟的。”对于这种看法,李晓固然愤愤不平,但更多的还是无法言说的落寞。
  付出越多,收获越少?
  为何劳动量越大的艺术品越不值钱?这是如今工艺美术行业大家都在思索的一个问题。而艺术家在创作中花费的劳动时间和艺术强度,与艺术品价值是否成正比?更是目前艺术圈争论的焦点。
  对此,跨界学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小彦提出了“审美传统”这一说法,“‘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在艺术上往往被忽视甚至无视,这往往决定于一个社会对于纯艺术的评价。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大致上艺术界都认可这样的判断,即纯艺术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不应该有工艺性。也就是工艺品制作得再精美,都不能跟绘画相比,因为人们的审美共识就是纯艺术表达精神,而工艺美术只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制作,其工艺性绝对不是艺术性。”
  可以说,在目前的主流思想观念里,纯艺术是反工艺、反装饰的。而这也是为什么在市场上,齐白石的画一定比紫砂壶价格高的原因。因为在传统的审美中,紫砂壶还只是器具,即使制作精美到令我们惊叹,但它也还只是茶壶,只是工艺,而齐白石就是纯艺术。“市场是不会混淆工艺品和纯艺术的。”杨小彦说,雕塑有架上雕塑,比如罗丹的作品,但也有空间的公共艺术;漆画,虽然是艺术的品类,但在相关的传统范围内,它还是工艺品。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工艺性越来越强、制作性越来越强,人们总认为其艺术性会被弱化。”因此,即使是今天,这些工艺美术类的艺术品始终也无法与绘画艺术相媲美。“在21世纪,一些概念都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工艺性和艺术性一定是对立的,这是由来已久的审美传统,只能说也许以后会逐渐改变。”杨小彦说。
  忽略“劳动量”的当代艺术
  美术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公案”。上世纪,美国印象大师詹姆斯·阿博特·麦克尼尔·惠斯勒的一件作品《泰晤士河上散落的烟火:黑和金的小夜曲》公开展出,评论家约翰·拉斯丁评论称这件作品不该卖出那么高的价格,因为可以从画面看到画家仅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完成这件作品。画家非常生气,起诉拉斯丁羞辱了自己的艺术,“拉斯丁只看到我这么快完成的效果,却不知道我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奋斗了几十年。况且艺术品价值不能以时间和艺术难度来衡量。”这件事情最终以拉斯丁赔偿画家10便士而了结,也因此成为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
  可见,投放在艺术上的时间和技术难度,并不是衡量艺术品价值的唯一条件。众所周知,不同的艺术品类的时间花费和劳动强度各有不同,有的看起来很轻松,有的看起来很苦。而在当代的浮躁氛围影响下,许多艺术家在创作中投入的精力远不如前。甚至有人开始打着“不能以投放在艺术品上所花的时间和技术难度来判断艺术品的价值”,这样的口号似乎已成为“投机取巧”的护身符。
  今天,人们越来越看重抽象的艺术品,这种现象尤其在中国更为明显。对于这样的趋势,杨小彦说:“市场上具象的、花费时间长的架上绘画一定能卖出高价,而充满抽象价值、看不出艺术难度的艺术品,经过大量评论、展览、作秀、推广,最后同样也能获得不可思议的价格。”
  杨小彦认为,不管是什么材料,什么艺术形式,也只是人类表现情感的工具而已,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应该是各种画种都能驾驭,能运用各种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如今这种所谓的“取巧艺术”却屡见不鲜,除了让艺术圈啼笑皆非之外,更让一些人感到忧心。
  “传统工艺文化论”
  诚然,也许艺术品不应该仅以劳动量来衡量其价值,但是当艺术家投入大量的劳动和心血,他创作出来的作品仍然应当受到尊敬,无论它是纯艺术还是工艺美术。然而,如今“工不如艺”的现状却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工艺美术品的价格普遍低于纯艺术品,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劳动量”,而是在于它的文化内涵。
  归根结底,工艺美术品始终是文化产品,如果说精湛的工艺始终是作品的“身体”,那么文化就是作品的“灵魂”。这种灵魂是艺人赋予的,当设计者和制作者将自己的文化情思融合进作品时,不同的文化修养就会让作品产生千差万别的气质。徐悲鸿、齐白石一张画能卖几千万甚至上亿,这就是文化的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如果一个工艺大师有齐白石一样的文化底蕴,一样的名气,那么他所创作的作品又会在拍卖会上拍出什么价格呢?又或者说,齐白石创作的工艺美术品又能拍出什么价格呢?虽然这些问题只是假设,但我们从中却能感悟到一点东西。故而在工艺美术界,“传统工艺文化论”在行业内已得到不少人的认同。要提升工艺美术品的价值,首先要提升其文化价值。
  中国竹工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卢光华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意识到文化是传统工艺美术创新和发展的源泉。为了洗去竹编作品的匠气,他加强了自身的文化学习,广泛涉猎各艺术门类,提高自己对文艺作品的领悟能力、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对美和情感的“表达能力”,提升竹编书画作品的文化内涵。
  “没有文化的艺人,无论桂冠多少,终究只是工匠,我们经常说某件工艺品有灵气、有内涵,传达出种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气韵;而某件作品则形象呆板、不够灵动……”在卢光华看来,目前的工艺美术创作偏重于“工”(即技法),而忽略了“艺”(即文化内涵),常让人喟叹“有匠气,无匠心”。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从业者,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生产理念,补上文化修养这一课,从而增强文化竞争力,改变过去那种有手艺而无文化的旧貌,方能让传统工艺美术品拥有与纯艺术品一较高低的底气。
其他文献
小时候喜欢看童话,童话里都有这样一个小木屋,高耸的烟囱、烧得劈啪作响的壁炉和雕花的小木床,王子和公主幸福地居住在那里。儿时,便梦想着自己能做回童话木屋的主人。国内有这样一群大男人,30开外,沉稳干练,忙碌于工作,却又童心未泯,闲暇时,便爱用草席、圆木棍、雪糕棒、竹片造一座小木屋,留住手艺,留住童梦。我用坚持行走江湖见过太多材质高档的微缩模型,却很少被深深打动,似乎总差那么一点灵气。“微缩木屋得有情
收集玩物的藏家不少,但能玩上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葫芦庐主赵伟做到了。  葫芦器,是一种将天然美与人工匠意合为一体的传统工艺品。  葫芦器,也称匏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难以想象会有数量如此庞大的葫芦。老话说“按下葫芦起了瓢”,可当葫芦的天然美与人工匠意合二为一时,便出现“按下葫芦起了匏”的景观,制作这些匏器的便是葫芦庐主赵伟。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葫芦在赵伟家是绝对的主角,屋顶、墙上、桌上、地上,几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二十四    当最初的一缕丝线从黎族织女手中如水流出,当最初的一块黎锦在碧绿的琼岛灿然浮起,它开始改写一个民族的文明史。    海风拂过海南黎村,婆娑椰林下,身着艳丽民族服饰的黎族妇女三三两两席地而坐,怀抱腰织机,弓着腰,伸直脚,错纱、配色、综线、絮花……一缕缕色彩斑斓的棉线,如同一道道彩光,在她们手中变得灵动,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品之一——黎锦。  这是一种神奇的织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漆、使用漆的国家,早在新时期时代,古人就开始用漆了。  在各种工艺重器中,漆器总是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它不张扬,也绝不低调;外表光滑,却手感温润;不华丽,却摄人心魂。第一次看到这件剔犀云纹漆盒,就被它惊呆了。无论是它的器形、大小、颜色、工艺,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完美,看久了,眼中甚至有泪。这正是“美得惊心动魄”!  这个漆盒为木胎,胎表面用黑、朱两种色漆分别鬃饰,堆漆肥厚,漆光蕴亮
授课大师:宋学海  宋学海,1963年生,河南浚县人,自幼受家学熏陶,继承了泥咕咕捏制技艺。其作品既保留了泥咕咕的传统艺术风格,又呈现出现代审美理念。作品多次在国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奖,被中央美术学院、河南博物院、中国美术博物院等单位收藏,曾到新加坡、俄罗斯等国讲课或展演。1995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授课门类:泥咕咕  浚县泥塑,俗称
授课大师逯彤,天津工艺美术大师,世界民间艺术雕塑大师。作为泥人张第一批外姓弟子,逯彤的彩塑艺术继承传统,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为创作的主攻方向,采用系列化形式、大胆地将乡土味道浓重的民间技艺与西方人体艺术表现手法相融合,形成粗犷、夸张、富有趣味性的风格。作品被新加坡总统府、丹麦王室、中国美术馆、中国泥人博物馆等收藏。授课门类泥人张彩塑“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属室内陈列性雕塑,一般尺寸不大,
尊,是一种酒器,流行于商周时期,在考古学中,尊又与卣或方彝相互配合使用,而“何”是器物主人的名字。何尊是西周成王时期名何的贵族受到王的赏赐所做的祭祀器。  何尊的发现充满了传奇色彩。1963年秋天,阴雨连绵,宝鸡县贾村塬陈堆清晨去上厕所,发现后院坍塌的崖面有些反光,便与妻子用手一刨,掉下一件铜器,由于1965年自然灾害,陈家生活陷入困境,他们把何尊卖到废品收购站换得30元钱。当年9月,宝鸡市博物馆
说好送给闺蜜礼物,却迟迟不动手,拖了半年后,一边怀着愧疚的心,一边做着礼物,回忆开始慢慢浮现脑海中……  上学时候,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已记不清友谊的开始,或许只是一次愉快的交谈,然后便日日相处,在一起吃饭、回家、购物、聊七聊八。有些人走得很近容易厌烦,但我们似乎没有过,料想这一辈子我们应该都会这么好。工作后,我们还有孩子的稚气,但已经不像孩子一样容易制气,我们学会互相理解和体谅。  知道她喜欢小
不远处那冒着热气的咖啡,川流不息的轿车,仿佛是时光隧道的入口,嘈杂、喧闹。踏着通往版画村的石板路,渐渐深入其腹地,便渐渐远离了尘嚣。咀嚼着梅巷、菊巷……那些古村老巷动听的名字,诗意顿起。屹立了三百年,已被时光打磨成灰白色的旧屋门廊,更是韵味无穷。仿佛穿过一条时光隧道,从积满尘嚣的现代,陡然跨进百年前的旧时光里。  古建筑博物馆  如果说在深圳还有一个地方能够牵扯全世界版画艺术家和爱好者的眼光,那就
2013年6月13日,来自上海的鲁庵印泥在北京宣布“复出”,不少媒体纷纷惊呼,这一“复出”引起海内外书画篆刻界的广泛关注,又宣称,它已经消失了半个世纪。  事实上,鲁庵印泥一直都在,只是它一直很小众,小众到一年只产二三十缸,只提供给书画巨擘使用,从不在市面上销售,才会在创始人去世后被误以为“消失”。难以相信,它就这样靠着过硬的品质,走过了八十年。  鲁庵玩印泥  说及鲁庵印泥,必然提到其创始人张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