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单取决于教师的教,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时,才能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应该说,其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学习,关键是要利用情、趣、美等方面因素,使学生、教师两者和谐共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本文结合课堂教学谈几点想法:
一、设置悬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恰当地设置一些诱发性的问题情景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所在。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设置问题情景必须把握三个关键。一是要与生活与密切关系,二是要能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三是要注意问题的起伏,达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效果。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这节课的开始我这样问:老师手里有一个三角形,为了布置教室我们需要很多个和这个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你能帮老师画吗?想想可以怎么画?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忙活起来,不停地想着、画着,有的还和周围同学讨论。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能自主地去研究、探讨,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让老师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创造性教学,也更符合二期课改精神中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二、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欧拉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纯的数学板书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将具体的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从枯燥的、抽象的概念中拉到实践中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与数学同行”这一章引入教学对,我是这样设问的:“你知道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这时我借助计算机设计一组动画:让一只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在音乐的伴奏下一上一下颠簸着前进。学生见了哄堂大笑。我借助这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颠簸?一学生回答说:“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行进起来当然感觉颠簸”我再问:“难道坐在没棱没角的车轮的车上就不会颠簸吗?请同学们再看屏幕。”屏幕上出现一只坐在椭圆形车轮上的小猴子仍在上下颠簸前进。“这又是为什么呢?”我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端坐在圆形车轮车子的小猴子在平稳地前进,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保持不变的道理。通过动画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学习得以进行。
三、动手操作。突破思维障碍,使学生大胆参与学习
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动手能力较强。要在充分发挥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探索解题的策略,让从“学数学”向“做数学”转变。如:我在教授初一数学新教材《从不同方向看》的“做一做”时,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用5个小立方块搭几何体,尽可能搭出不同的几何体,再从不同的方向看一看,自己搭的几何体并画出它的三视图,一个人搭一个人画。完成后选取代表一个、一个的自己当小老师上讲台评讲、解说,让同学们判断其正误。在课堂最后,还有一名学生把四个在底层摆放成正方形,还有一个在上面正中央,错落摆放,让他摆放在讲台上。这是其他学生所没有做到的,也是老师意想不到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利用学生自己创设的情境,组织学生们一起观察一下这个几何体,然后再画出它的三视图。这一过程,不仅增加了情趣,又拉近了知识点与学习生活的距离,而且降低了理解的坡度,很快掌握了新知,更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思维品质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四、学以致用,调整学习状态,使学生科学参与学习。
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由于课堂思维强度较大,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状态,不断变化教学方法,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玩”,给他们创设一个充满快乐的“创造”天地,科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例如在七年级数学“走进图形世界”这部分知识教学完后,我专门设计了一节数学活动课,课的内容是同学们自行设计图案,材料是用学生认识的几种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等。课前先提出要求:“可以用任意个已学过的图形拼组成任意图案,内容健康最好有主题,最后把同学们自己设计的图案放到投影仪上映示,经大家评比后选出10名‘设计大师’。”‘让我们比比看谁心灵手巧,设计的图案最美。”在我的引导下,又从这10名设计大师中决出了一、二、三等奖。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只有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和参与情境,搭建更多的参与舞台,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参与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心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真正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
[2]朱兴国,黄彩英研究性学习教学实施一例
一、设置悬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恰当地设置一些诱发性的问题情景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所在。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设置问题情景必须把握三个关键。一是要与生活与密切关系,二是要能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三是要注意问题的起伏,达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效果。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这节课的开始我这样问:老师手里有一个三角形,为了布置教室我们需要很多个和这个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你能帮老师画吗?想想可以怎么画?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忙活起来,不停地想着、画着,有的还和周围同学讨论。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能自主地去研究、探讨,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让老师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创造性教学,也更符合二期课改精神中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二、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欧拉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纯的数学板书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将具体的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从枯燥的、抽象的概念中拉到实践中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与数学同行”这一章引入教学对,我是这样设问的:“你知道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这时我借助计算机设计一组动画:让一只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在音乐的伴奏下一上一下颠簸着前进。学生见了哄堂大笑。我借助这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颠簸?一学生回答说:“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行进起来当然感觉颠簸”我再问:“难道坐在没棱没角的车轮的车上就不会颠簸吗?请同学们再看屏幕。”屏幕上出现一只坐在椭圆形车轮上的小猴子仍在上下颠簸前进。“这又是为什么呢?”我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端坐在圆形车轮车子的小猴子在平稳地前进,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保持不变的道理。通过动画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学习得以进行。
三、动手操作。突破思维障碍,使学生大胆参与学习
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动手能力较强。要在充分发挥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探索解题的策略,让从“学数学”向“做数学”转变。如:我在教授初一数学新教材《从不同方向看》的“做一做”时,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用5个小立方块搭几何体,尽可能搭出不同的几何体,再从不同的方向看一看,自己搭的几何体并画出它的三视图,一个人搭一个人画。完成后选取代表一个、一个的自己当小老师上讲台评讲、解说,让同学们判断其正误。在课堂最后,还有一名学生把四个在底层摆放成正方形,还有一个在上面正中央,错落摆放,让他摆放在讲台上。这是其他学生所没有做到的,也是老师意想不到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利用学生自己创设的情境,组织学生们一起观察一下这个几何体,然后再画出它的三视图。这一过程,不仅增加了情趣,又拉近了知识点与学习生活的距离,而且降低了理解的坡度,很快掌握了新知,更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思维品质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四、学以致用,调整学习状态,使学生科学参与学习。
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由于课堂思维强度较大,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状态,不断变化教学方法,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玩”,给他们创设一个充满快乐的“创造”天地,科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例如在七年级数学“走进图形世界”这部分知识教学完后,我专门设计了一节数学活动课,课的内容是同学们自行设计图案,材料是用学生认识的几种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等。课前先提出要求:“可以用任意个已学过的图形拼组成任意图案,内容健康最好有主题,最后把同学们自己设计的图案放到投影仪上映示,经大家评比后选出10名‘设计大师’。”‘让我们比比看谁心灵手巧,设计的图案最美。”在我的引导下,又从这10名设计大师中决出了一、二、三等奖。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只有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和参与情境,搭建更多的参与舞台,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参与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心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真正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
[2]朱兴国,黄彩英研究性学习教学实施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