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课的实验创新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释》一课,是属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一课,本课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处理这课关于“毛细现象”实验时,我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能分析“毛细现象”,我端出了花了近一个月精心准备的实验“成果”。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这个实验,你想提出哪些问题?你能做出哪些解释?
  生1:为什么布顶端的种子能发芽?
  生2:为什么布“半腰”的种子都发芽了?布顶端的种子没有全发芽?
  生3:我认为布有缝隙,水能沿着缝隙向上“爬”,布顶端的种子吸足水分就发芽了。
  生4:我认为水向上“爬”的时候,水分不是平均分布的,越靠近水面的地方水分越足,越往上水分越少,所以布“半腰”上的种子都发芽了,布顶端的种子没有全部发芽。
  师:这位同学解释得真好,我的这个实验就是利用水的“毛细现象”做成的,在刚才这位同学的解释中,你能发现他的一个什么观点吗?
  生5:他的观点是:水越往上“爬”,水分就越少。
  师:那你们准备怎样验证这个观点呢?
  (学生自由讨论)
  生6:做实验,观察卷纸上不同地方的水分是不是同样多。
  师:很好,这个实验放在课后去做。请你们做好记录与分析,并试图解释实验现象。
  (下一节课)同学们纷纷汇报实验情况,有的说水“爬”了10几厘米,确实是水越往上“爬”,水分就越少。有的说水“爬”了20几厘米,“爬”到一定程度就不“爬”了……
  师:为什么水“爬”的高度不一样,你们用的纸相同吗?哪个地方不同?
  生1:我用的纸粗些,“爬”了10几厘米:他用的纸细些,“爬”了20几厘米。说明缝隙大小不同,水“爬”的高度也不一样。
  师:是啊,我也做了这个实验。因为重力的影响,所以,水越往上“爬”,水分就越少。不可能无限制地往上“爬”。夏天,我们把棉布的一端放进水里,另一端埋入花盆的土中,就是利用这个原理给花“自动”浇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是不是对“毛细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呢?
  《解释》这课,通过我们的实验创新,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解释是从事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这些对于热爱科学的学生来说,犹如找到了一把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作者单位:句容市后白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一、“四处游荡”的小男孩   小华是由班主任和奶奶一起带到咨询室来的。起初小家伙站在奶奶的身后,不一会儿,当他发现咨询室里有沙盘玩具的时候,就自顾自地走到架子旁边忙了起来。   奶奶说小华足月生产,自幼身体健康,婴儿时期主要由奶奶抚养。奶奶平常对他比较溺爱,基本是有求必应。三周岁时小华进入幼儿园,性格较开朗,与其他小朋友关系一般。父母在他一周岁后常年在外务工,回家时间十分有限。   班主任反
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非常关注的问题。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往往是教师提供或学生主动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的时候,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思维。    一、引发悬念,激发动机。    课堂教学的开端,能否巧妙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是一堂课取得成功的
“如果我教的班级平均分比其他班级分数低,我担心不好向班主任交代;同年级的数学老师都比我强,我担心被同行看不起;中考前学生紧张,我也紧张,常常感到胃痛。”“我怕领导、家
<正>1基本情况1.1授课对象学生来自四星级重点高中普通班,基础较好,有一定的自主探究、推理论证和运算求解能力.1.2教材地位所用教材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所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的理解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十分注重通
校长的工作是什么?校长的责任是什么?校长的使命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是我们做校长应该也一定会碰到的。乍一看这三者似乎是一回事,校长是干什么的,但实际上这三者却不是一回事。从校长这一职务来讲,他具体的职责范围,他具体做的事的确比较明确,即他是一个专业的管理者,他的工作即是按照教育规律、管理法则运作好学校的人、财、物,做好学校的一切工作。但校长的职责是什么,这却不是只要对学校的一切负责就可以了。因为校长不
健康、快乐、主动——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三大主题    1.学习评价必须有利于学生“健康”学数学。  第一是具有“健康”的学习心态。只有真切地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本身的真和美。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才是形成学生“健康”学习心态的重要保证。这也是对我们数学教学的一大考验。  第二是具有“健康”的学习方式。绝不能贪求一时的成绩。而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把他们推人“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