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略特对罗莎蒙德的“敌意塑造”

来源 :国外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jxw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爱略特在其代表作《米德尔马契》中塑造了集美貌、才艺和优雅于一身、却又引发读者恐惧和厌恶的“理想女性”罗莎蒙德。评论界质疑爱略特以敌意想象去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文本和相关历史背景的分析,认为罗莎蒙德是爱略特所秉持的人生实验写作主张的结果,是美貌与浮浅的淑女教育相遇所产生的高度符号化的致命女性。
其他文献
中国和印度、孟加拉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进一步搭建了中国、印度、孟加拉国之间的友好桥梁,加深了三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伟大作家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和北京大学有深厚的人文合作交流历史,"泰戈尔学"在北京大学几代学者的努力下也得到了持续不断的发展。
新世纪廿载以来,世界经历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愈益昌明,技术日新月异,然而"人文主义"(humanism) 却需要面对新局面和新问题,反思者有之,批判者有之,捍卫者亦有之.由此,后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及反人文主义等众多思潮纷纷兴起,蔚为大观.在此背景下,立足中外文学与文化,重新思考当下人文主义的意义,重估人文主义与人文学科的价值,已势在必行.
期刊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协办的2020年"东方文学:新丝路·新思路"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于2020年8月3-12日在网络平台举行.本次暑期学校的学员是来自北京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内蒙古大学等80余所高校的二百多名硕博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来自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8位顶尖学者承担了此次暑期学校的教学工作,为学员们奉献了生动精彩、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疫情之下,师生们共同克
期刊
期刊
期刊
2015年11月21日,“杨周翰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在北京大学民主楼召开。纪念会由北京大学英语系主办,由高峰枫系主任和程朝翔教授主持,杨选、杨寅、孙逊、孟华、胡壮麟、王逢鑫、韩敏中、盛宁、张隆溪、吴芬、刘树森、韩加明等学者和杨先生亲属应邀参会;乐黛云、黄梅、陶洁、冯象、沈弘等未能出席纪念会的学者以书面发言表达了对杨周翰先生学问与人生的追思。
本文通过追溯“(文学)理论”一词的系谱学,揭示了英美“理论”如何从20世纪70年代对法国文论和德国哲学的接受开始,就一步步远离马克思开创的“理论实践”,从而导致了后理论的伦理政治学僵局:因为恐惧任何确定性、物化“差异”,规避二元主义,只能把一切都建立在对他异性的论述上,却又因为用心理主义或者精神分析学的方法取代了历史和实践批判,让他异性变成了离散、空洞却无法抗拒的能指,“未来”因此成为绝对的不可能,重复着阿多诺所言的伦理暴力。
“Carpe diem”是贺拉斯抒情诗歌中的一个著名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是否具有伊壁鸠鲁主义哲学意涵的问题,古典学界争议颇多。肯定者强调“享受当下”与伊壁鸠鲁主义学说的相似性,而否定者则强调贺拉斯在此类诗歌中对死亡的描述极为悲郁,从而展现了与伊壁鸠鲁主义迥异的一面。本文将归纳争论双方的主要论点并进行反思,同时结合具体文本,探讨贺拉斯对这一主题的灵活处理。本文认为,贺拉斯涉及这一主题的诗歌极具多样性,其哲学意涵不可一概而论。理解这些诗歌须留意其“当下性”与“变通性”,这与贺拉斯所推崇的库兰尼派哲人阿里斯提普斯
在其传记故事集《外国人》中,卡里尔·菲利普斯提出并解答了一个具有种族伦理内涵的问题,即:英国黑人土生子特平和来自英国前殖民地鬼日利亚拉各斯的黑人移民奥利瓦里为何身为英国公民却被视为低人一等的“外国人”,并因此而遭受种族歧视和迫害?通过对特平和奥利瓦里悲惨命运的文学化再现,菲利普斯谴责了隐含于战后英国社会中狭隘的种族部落意识,藉此警醒英国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