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塞拉斯·马南是小说《织工马南传》中的核心人物,这部小说被称为乔治·爱略特的袖珍杰作。马南是一个简朴而平凡的纺织工人,他轻信于他人,而却怀疑自我。乔治·爱略特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一个人作为主人公,就是因为她想让象马南这样的平凡人物得到大家的同情,那么艾略特如何给塞拉斯·马南塑造了一个令人同情的身份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运用叙事学理论,结合大量细节,本文分三个部分对此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分析了乔治·爱略特选择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以便更容易的把握人物。采用这种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能在主人公马南的故事世界里随意地遨游。根据叙事需要作者可以从一个时间变化到另一个时间,也可以从一个地点变换到另一个地点。这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通常被认为是作者),不仅能够讲述故事的事件,而且能够让读者知晓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选择这样的叙事视角,爱略特就能够根据塑造马南身份的需要,自由变换。第二部分分析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建构出马南的令人同情的身份。首先,作者有效的安排小说情节,用一系列感人的事件构建出了一个值得同情的主人公。其次,作者为了衬托马南的孤独感,选择了小说中多个章节主人公直接引语的缺失。一个沉默了15年的马南呈现在读者面前。再次,小说中乔治·爱略特还为马南塑造了一个比喻意义上的身份----昆虫身份。他似昆虫一样的日夜劳作,却没有思想,没有感情。论文第三部分分析了作者对读者判断力的操控。小说开头描绘了一个从性格、年龄、外型都不受读者欢迎的马南。所以主人公没有自觉的激发出读者的同情心,而是需要创造条件,唤起读者对这个不受欢迎的主人公的同情。而且乔治·爱略特确实成功的做到这些。作者通过对叙事距离远近的摆动,从而来控制对主人公马南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