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抛锚式教学过程设计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eg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高中信息技术Python算法与程序课《循环结构(for语句)》为例,简述了将抛锚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抛锚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27-0166-02
  Abstract: The article takes the core literac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bject as the guide, and takes the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ython algorithm and program class "Loop structure (for statement)" as an example, and briefly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nchoring teaching mode to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core literacy; subject core literacy; senior seconda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chor teaching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2017课标》”)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重构了课程的内容与结构,将信息技术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构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须全力支持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作为负责辅导信息技术技能的中学教育,我们应该竭尽全力,积极地进行课程改革,以顺应时代的潮流。
  1 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2017课标》明确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核心内容。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载体,因此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课题训练一点一滴培养和形成的基本品格和关键能力。新课标倡导的“学科活动”“深度教学”等教学方式和策略是对三维目标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提升。显然,核心素养较之于三维目标,实现了我国课程目标的科学化与具体化。因此,作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对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2 抛锚式教学模式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
  抛锚式教学模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布朗斯福特,以“锚”为基础的抛锚式教学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一般由五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主动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首先创设真实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然后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去解决问题,从而建构知识实现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指向的是人们利用信息技术逐步形成的素养,使人们在信息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因此,抛锚式教学模式是很好的呈现信息技术学科特征的,非常适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3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抛锚式教学过程设计
  结合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信息技术抛锚式教学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3.1 创设情境(抛 “锚”)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感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情境的过程中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欲望被激发。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系列的导入方式,比如利用图像、实物和不同的东西来表示,或者利用幻灯片、音频和不同的传输技术来导入,再或者要配合实验操作的辅助等。本环节中的情境就是“锚”,通过视频短片描述红绿灯倒计时15s问题的情境实例导入,让学生感受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形成初步的信息意识。
  本案例中,情境:马路上的红绿灯倒计时红灯倒计时15s,时间每隔1秒变化一次,显示的数字不断减小,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红绿灯倒计时显示是一个怎样的过程?通过思考问题直接引出本课学习内容——for循环语句。
  3.2 确定问题(固“锚”)
  经过第一个环节的情境抛出“锚”后,这个“锚”就被确定了且这类事情或问题就会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习中,学习者遇到这类问题情境,首先运用原有知识去理解这类情境,此時学生思考的过程都是非常真实的思维过程,学生会在回忆上一节课的循环结构的实现过程(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及while语句的基本格式,经过讨论分析后能梳理实际问题解决的方法步骤。这时老师适当引导学生形成新的概念,让学生构建for循环的知识。
  此环节教师进一步学习利用计算机程序实现红绿灯倒计时15s功能,体验编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①“红灯倒计时15s”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反复执行“输出t的值、保持显示1s时间、清除显示、t←t-1”的过程,这种反复执行可以用for循环来实现。
  ②请同学们用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画出流程图。
  ③学习for循环语句的一般格式。
  3.3 自主与协作学习(解 “锚”)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抛锚式教学模式跟其他教学模式最不相同的地方是自主学习[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直接由讲授者向学习者的传递过程,而是由学生在原来知识的基础上重组和建构新的知识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训练材料,通过主动建构的手段来积累信息。
  本环节是学生解决问题,消除“锚”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已经理解了上节课循环结构的实现过程,学习并掌握了while语句的基本格式,且已用编程实现,因此是具备知识基础的;在操作实践上,学生应能熟练操作Python软件,在代码编写的操作上也已熟练,有实践基础;在学习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讲述能力,通过专业知识、归纳和讲述来学习知识。此时学生通过教学资源平台和微课视频开展自主学习与协同工作,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利用for循环编写程序制作简单“智能菜谱”,进一步实践与巩固所学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案例中,本环节学生完成四个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①学生观看微课,学习“for循环”微课视频,理解“for循环中的循环变量、序列、语句块”。
  ②自主学习“倒计时15s(for)”程序,观察代码,找出算法过程中的循环变量、序列、语句块。
  ③调试并运行下列程序,对比循环结构中的序列的产生方式。
  序列为列表:
  import turtle   #导入可以绘制图形的Python内置turtle模块
  import time   #导入用于处理时间的Python内置time模块
  text=turtle.Turtle()#定义一个名字为text的海龟画笔
  text.hideturtle()  #隐藏画笔的形状
  for t in [15,14,13,12,11,10,9,8,7,6,5,4,3,2,1]: #时间从15s开始做循环,每做一次循环时间减少1s
  text.write(t,font=("黑体",14,"normal")) #将文本框中显示格式设置为黑体,字体大小14
  time.sleep(1) #让程序执行到此处延时1秒后再执行下一条语句
  text.clear()
  序列为rang()函数:
  import turtle   #导入可以绘制图形的Python内置turtle模块
  import time   #导入用于处理时间的Python内置time模块
  text=turtle.Turtle() #定义一个名字为text的海龟画笔
  text.hideturtle()  #隐藏画笔的形状
  for t in range(15,0,-1):  #时间从15s开始做循环,每做一次循环时间减少1s
  text.write(t,font=("黑体",14,"normal")) #将文本框中显示格式设置为黑体,字体大小14
  time.sleep(1) #让程序执行到此处延时1秒后再执行下一条语句
  text.clear()
  ④自由分组,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拓展知识,实际问题解决,编写程序代码,进一步巩固知识内容。
  diet = ['盐水虾', '花椰菜肉片', '白切鸡', '牛排', '虾仁炒蛋', '水煮鱼', '红烧肉']
  week =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星期日:']
  print('每日特价菜')
  for x in range(0, 7):
  print(week[x], diet[x])
  3.4 效果评价(反馈“锚”)
  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运用多种评价手段,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完善教学方案的设计。评价的内容与方式要多元化,新课程标准的多元课程模块决定了评价的多样化和层次化,评价的内容应该从完全集中在知識和技能上修正为专门研究学生的素养,联合专门研究多种能力实现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等能力的提升。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树立学生的信息社会意识,让学生养成健康规范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小组集体完成作品后,汇报成果,分享经验,本环节里的评价可以用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方式。
  4 抛锚教学模式运用中注意的问题
  4.1 精准抛“锚”
  开展抛锚式教学,教师应当多关注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创设恰当且贴近生活的情境,做到精准地抛“锚”,空而大的情境创设阻碍学习动机的激发。
  4.2 适时引导
  在固定锚的环节中,教师不但要给学生探究的空间,还要适当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分析“锚”,鼓励学生创新去解决问题。
  4.3 多元评价
  抛锚式模式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大多数采用课堂观察来记录学生的表现,它很少通过专门的测试来实现,因此在评价中常表现得过于主观,缺少客观性。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评价,了解评价的内容,采取其他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把握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勇勇.浅谈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实施[J].亚太教育,2016(25):290-291.
  【通联编辑:李雅琪】
其他文献
1  我与老左相识,是在十九岁那年,那时他二十五岁,我们同班。班里拢共八个人,五男三女,我们是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只有老左不是,他是备战高考的高六学生。  我们所在的班,是阿拉音乐学院主教视唱练耳的教授李钓城办的。据说李钓城年轻时是阿拉音乐学院的传奇人物,他考上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后,又成了中央音乐学院的传奇人物,毕业后到美国进修,又成了美国当地那所音乐学院的传奇人物。究竟是什么样的传奇,没人说过
期刊
摘要:本文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做了简要介绍,对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简单分析,并结合石嘴山供电公司首座龙庭台区等三个不同类型的用电信息采集改造台区对宁夏电力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经济效益及管理效益进行了简要分析。  關键词:营销;用电信息;采集  1 引言  由于电力营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抄表、收费由传统的人工操作逐步转向自动召测结算,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为实现这种转变提供了平台。利用用电信息
期刊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废水排放量越来越多,中国2015年废水排放量高达735.3亿吨,废水主要包含有机污染物(例如罗丹明B(RhB)、亚甲基蓝(MB)、酸性橙7(AO7)、4氯酚(4-CP)、四环素(TC))和重金属(例如Cr(VI)),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为了降解这些污染物,光催化技术以其一系列的优点(低毒性、易操作、反应条件温和等)引起广泛关注。光催化技术最重要的是开发高效且易回收的光催化剂。传统粉末状光催化剂展现较高的催化活性,但是回收利用困难,易造成二次污染,限制了在流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
摘要:5G技术的发展为智慧校园的构建提供了创新引擎驱动能力,给智慧校园的建设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会。本文从论述5G技术的特点入手,分析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线上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新的教学方式的教育化变革的影响,表明了高校运用5G技术构建智慧校园将很快进入实施阶段,并重点分析了5G背景下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校园管理的应用,得出校园引入5G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的教学优势,推动高校课程改革和创新教学形式,
期刊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这对铁路安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确保高铁和旅客安全万无一失是铁路必须担当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高铁客运作业是直接服务于广大旅客通过高速铁路出行的重要作业环节。高铁客运作业的安全关乎铁路运营安全大局,直接影响铁路运输企业的社会形象。因此,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高铁客运作业安全进行分析研究,对实现铁路持
随着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车道保持辅助系统在汽车主动安全技术领域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作为智能汽车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核心技术之一,用于汽车当检测到有发生车道偏离的危险时,控制汽车回到道路中心线,或减少因驾驶员疏忽及疲劳驾驶导致车道偏离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在车道保持辅助系统中,横向控制器设计的好坏对车道保持的控制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控制策略和路径跟踪方法可以达到实时高效、可靠安全的车道保持效果。本文首先基于人工势场法对车道保持进行横向控制器设计,在考虑汽车行驶速度对势场函数影响的基础上,同时
糖苷磷酸化酶(GPs)是一类能够可逆性催化糖苷键形成和断裂的酶,这类酶结合了糖苷水解酶(GHs)和糖基转移酶(GTs)的双重功能,可以进行单糖的水解和转移。其独特的可逆性反应优势,与底物专一性结合。和使用稳定的糖磷酸为供体这些特点,使得磷酸化酶在合成各种结构得碳水化合物中成为重要的催化剂,尤其是在寡糖的合成过程中,使用1-磷酸糖作供体,将其添加到特定的糖受体上。基于这一概念,利用GPs,可以以自然中广泛分布的糖为原料合成更昂贵的二糖产物,或在某些情况下,某个底物特异性不强的磷酸化酶可以轻松地进行低聚寡糖的
真菌具有超强代谢潜能,其次生代谢产物结构新奇多样,是发现新型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天然分子库,从中寻活性分子具有巨大研究潜力。本论文以海南岛资源丰富的高等真菌多形炭角菌(Xylaria polymorpha(Pers.:Fr.)Grer)、伯特路小皮伞(Marasmius berteroi)、喜粪裸盖菇(Psilocybe merdaria)及具有药效价值的蛹虫草和蝉花的细胞融合新菌株(Cordyceps spp.)为试材,通过发酵技术对其发酵产物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评价,发现新颖化合物及生物活性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频繁,农业上含氮肥料需求的增大,化工行业对含氮基础原料的依赖程度的加深,含氮废水的排放也日益严重,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荷,危害水体自净能力的同时,也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含氮废水的排放和处理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进程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以水生苔藓植物化石为固定化载体原材料,通过优化改性处理后,固载自筛选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菌,用于含氮废水的处理。首先采用特异性筛选法,经分离,筛选出三株高效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细菌L1、L2、L6,根据16S rDNA分子鉴定得L1号菌为
西瓜产生的巨大健康效益,加上消费者对健康和方便食品的需求,促进了鲜切产业的发展。然而,鲜切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加速了产品的腐败变质,缩短了货架销售时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西瓜生产国,适合鲜切的西瓜特性研究缺乏。本试验选取了十种具有代表性栽培的西瓜品种,研究鲜切后低温贮藏期间的品质、生理生化及微生物特性,探索品种间鲜切加工特性的差异,并归纳使用于筛选鲜切的指标。主要结果如下:
  以5个夏季西瓜品种(麒麟、黑美人、特小凤、8424和京欣1号)和5个秋季品种(绿野、黑马王子、早抗京欣、苏蜜无籽1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