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qzxm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自学能力即培养学生独立的去获取知识和本领的能力)。那么,在历史教学中为什么要培养,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
  一、明确目的,提高学生对自学能力培养的认识
  首先,要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前提。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是现代教学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只有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让他们亲自去动手、亲自去实践,才能使他们真正的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欢乐和独立学习与工作的艰辛。
  其次,要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自学能力是现代人所必备的素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也就是说,将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懂得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在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授业解惑”的老师们来说,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更是破在眉睫。再次,要使学生认识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未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才辈出、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因此,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后,才能不断的去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技术,才能去适应时代和未来社会的新需要,迎接挑战,战胜自我。
  二、落实具体措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树立信心,走出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学生对于历史这门课程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历史是副科,学与不学无所谓,这种错误思想导致了学生不愿意学历史,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严重的懒惰恶习。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向同学们灌输“脑子越用越灵”、“你一定能行”的思想观念,走出了认识上的误区以后,就会大大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能自觉主动的去学习。
  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就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扶是为了不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授之以鱼”,而且还要“授之以渔”。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具体的讲:
  (1)略读。在每次学习新知识之前,首先让学生通览一遍课文,读通字、词,了解主要的人物、事件以及主要的思想观点。
  (2)精读。教师首先出示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当然,在教学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可以采用幻灯等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出示提纲,而在条件较差地区则可直接写在黑板上),去引导学生自学,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然后教师进行巡视,检查自学的情况。但是要注意要求学生在读书时手不离笔,做到划线(即划重点)、旁注,质疑、整理、笔记,不要只记知识或观点,注意读中示范并比较难懂的地方,师生再一起分析归纳。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试着让学生们自编自学提纲或概括文章的大意。
  3.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予以点拨提高。
  (1)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精心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场面,运用各种艺术教学手段,充分的挖掘历史知识中所蕴藏着的、丰富的情感材料,使学生具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受,以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
  (2)在学生自学以后,教师也可以采取多种的小结方式,如讨论式小结、答对式小结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对知识的完整性认识。
  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因此,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应该包括课前预习好、上课理解好、课后复习好等基本环节。
  (1)课前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于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做好预习。预习时首先要认真并且仔细地阅读新课的内容,然后再对照一旁注释或例题,参考练习题。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新词或概念。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过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其中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在课堂上带着预习时的问题去学习,明确目标去学习。课上学习时要认真专注的听教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积极思考,踊跃的讨论问题和回答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与教师合作,尤其是在教师以平等民主态度与学生合作完成教学目标以后,还应该激发学生多疑多问,学会质疑解难,另外学生更需要在自学中求得合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利于扬长避短,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
  (3)在课外学生还应在自我组织、自我安排、自我控制的前提下进行自觉、及时的复习。复习分为三种:即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平时复习,其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主动地去发现学习中问题,完成巩固学习的训练。
  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前面所学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对于单元、章节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复习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类,把握重点,新旧联系,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养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复习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达到全面掌握。此外还应该提醒大家注意,复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复习,还应该包括对学习方法的回顾与总结。通过对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习习惯就会逐步养成,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其他文献
创新素质是民族素质的灵魂。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课堂教学,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较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  因此,作者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途径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
从事教学工作十余载,本学期任初中汉语教学,并担任初一班主任工作。对刚刚升入初中的本班学生进行分析,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接触的新事物多信息灵,对于汉语课往往不重视,表现出一些不
【摘 要】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开篇,也是继续学习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但学的比较简单,对概念的理解也很肤浅;所以在高中阶段再次学习这个内容时,不仅要在知识上有所突破,而且还要从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认识论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 力 惯性 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惯性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它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
【摘要】地理素质是国民所具备的地理知识及在行为活动中遵循地理法则的情感和能力。本文着重谈谈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三个方面。  【关键词】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由于人类在人地关系上的无知,缺乏自 觉的环境意识,使全球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不断困扰着人类。环境问题和人类 命运紧密相连。1972年,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打好基础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工具也逐渐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中,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新课程改革之后,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语文综合
学生在学习上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应该转为主动参与,他们应该在积极的思考中,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学案”就是要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敢于质疑,自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人们享受方方面面先进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捷,从教20多年感同身受,也实实在在体验着教学手段硬件的巨大变化。每一次变化都给我们带来惊喜。目前我们的每个教室都是一个多媒体教室,去年交互式电子白板全面启动,大大方便了我们一线老师教学。下面就谈谈我在运用多媒体是教学过程中的几点看法。  一、在多媒体常态教学的今天如何再次唤起学生对这种教学的兴趣。  学生从小学就接触无所不能的多媒体,
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理想境界的追求,是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态的课堂,即是本真、实效、生本的课堂,是学生主动、高效、快乐
伴随新课改的深入,语文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学生普遍不重视阅读,阅读基本功较差,再加上语文课枯燥无味。所以,语文教师要以创新为基础,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