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代数》教学中的开设试验课的可行性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o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各个学科正在不断地交叉。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更显示出它在各学科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数学教学不仅为后续课程和专课程打下基础,也为学生将来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用人单位越来越感到目前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低。针对这种数学教学中的新问题,我们结合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回顾及当前国家对高校教育改革的调研,提出了一个以计算机操作为手段,以数学软件的使用为内容的数学试验课的思想,并专门探讨了在《线性代数》教学中开设数学试验课的可行性。
  
  一、线性代数的内容结构与存在的问题
  
  线性代数是工科专业的一门数学基础课程。目前众多的线性代数教材体系似乎形成了一个标准模式: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举证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二次型,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教材模式比较单一,只不过不同教材对这些内容安排顺序不同。教材中对行列式、矩阵的基本运算都要花很长教学学时和力气进行细致的讲授。因此,由于教学课时较少,所以自然而然地忽略了线性代数的理论核心:“空间”和“变换”,教学也只能是点到即止。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学过之后仍感觉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学的东西没有实用价值。现行教材《线性代数》基本上是《高等代数》的缩写,重理论轻应用,重公式推导轻数值计算,不符合工科数学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已够用为度”的原则,教材大多忽略了概念、原理和模型的实际意义,因此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不到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线性代数教学中开设试验课的可行性
  
  由于工科院校線性代数课程是由基础的举证理论和空间及其基础上的线性变换的概念和理论组成,许多工科专业都要开设这门课程。对于这门具有广泛基础和历史悠久的课程来说,相应的教材、辅导书、习题集已经相当丰富和完善。但对于教授矩阵变换、行列式计算时,板书的书写量很大,很难通过现场演示这些形式和计算方法在计算时的巨大优势。课堂上教师教得满头大汗,学生学得很吃力,并且没有学习兴趣,很有必要采取一种方法去解决这种现象。因此我们探讨在线性代数中开设实验课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高教大众化的因素
  近些年,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我国大学的招生数量比前些年有了大幅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入学的门槛,录取分数降低,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抽象的数学理论教学并取得一定效果,难度非常之大。
  (2) 社会对学生的影响
  一方面,中学教学体系与大学教学体系存在差异,很多学生由于以前思维方法的惯性,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另一方面,社会的迅速发展,学校周围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已经大大不同于前几年,周围环境中吸引学生兴趣的事物非常繁多。在多姿多彩的社会环境中,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学习那些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需要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加之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很少,看不到学习它能带来的直接利益,所以不能静下心来去学习。我们应该让学生看到他们所学知识的应用面,这样就要和现代化的工具结合去体现理论在经济社会中的效益。
  (3) 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同
  由于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干扰,与高等教育中数学相关的教学内容大量减少,使得中教与高教的距离拉得很大,缺乏衔接,造成学生知识缺失较多,基础薄弱。升入大学后,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量的基础课程,学生显得手足无措、不知所云,感到无能为力,从而失去兴趣和自信,成绩短时间内下降。
  (4) 课程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因
  经过几年来的教改,中学的数学课程已经增加了学生探索和应用数学教学内容,加强了实践环节,但大学数学仍然是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巨大落差,使之感觉所学无用,积极性不高。如果能将工业生产中的许多表面上与数学毫无关系的事情巧妙地引入我们的课堂,并用现学知识加以解决,一定能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功效,从而使他们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但这种实际的例子往往有很多的资料和数据,在传统的黑板课教学中只能讲述很简单的例子,例如矩阵可以应用在物资配送、最优方案等方面,单纯地讲三阶、四阶的举证应用也体现不出理论的巨大优势和作用,学生感到好像应用中学知识也可以解决,反而不愿意去思考相对复杂的理论。但要讲能体现这些理论优势的例子,在黑板课上是做不到的,只有借助计算机才可以实现。
  (5) 现代化教学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历史也有几十年了。计算机在高等教育中的工业设计、机械制图等工科中的辅教功能已经是非常普遍了,但在数学教学上却一直进展很慢。许多本科院校也都开设了“数学实验课”,这种模式有利于学习者对数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凸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导向,有利于教学实现现代化。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许多教材中也尝试性地加入了实验课的内容,但由于课时紧张、师资不具备或者机房等硬件方面的原因,而没有开设数学实验课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一定是很有前途的,也是迫在眉睫的。
  
  三、尝试性的探讨
  
  (1)合理引入《线性代数》实验课
  数学实验是一个新兴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可以让学生通过相应的数学软件(Matlab)来实现大型矩阵、行列式的实用例子的计算,体会理论的实际效用和重要性,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但对于演绎性较强的《线性代数》的理论部分的教学环节绝对不能离开黑板课教学。所以,我认为应该在传统理论课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开一定课时的《线性代数》实验课程,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线性代数的理论在解决专业问题上的应用,介绍一些数学的最新发展状况,从而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具体做法
  首先,在上实验课之前要先把相应的理论知识在黑板课上讲清楚,确定辅导内容,教师应该尽可能用通俗化、具体化的方法在线性代数的理论和应用之间建立平台,提高学生的兴趣。对于高职高专的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通俗浅显的提纲讲授,适当地简化定义命题的证明,只将课程的核心内容要点阐述透彻,保证基本的教学效果。
  其次,两周按排一次实验上机课,课上将Matlab进行矩阵和行列式的基本运算、线性方程组得求解、线性规划等模型等问题穿插于各个章节,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环境,突出重应用、重实际操作的正确导向,使学生的学习目的得以明确,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使计算机实验更好地融入现代化教学之中。
  总之,在《线性代数》教学过程中开设相应的实验课是很有必要和实际意义的,但也要面临不少的实际困难。教师应当不断地努力学习、研究、探讨教学的思想、方法,不断地探索新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实验课教学进入高等数学的教学是一个崭新的、很有发展空间新课题,它可以使学生不但学会运用数学,而且从中体会数学思维的美感与乐趣。
其他文献
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一位教师,并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另一个新领域的开始。我很喜欢那么一句富有哲理的话:竹子之所以长得那么青翠、挺拔,是因为它每走一段,都能自我做一个小“结”。下面,我就对我在语文教学上的思考和探索来个小小的总结吧。  听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项日常活动,它是落实识字、写字的任务,巩固识字、写字效果的一个好方法。可是,我发现我们平时所进行的“教师报字词,学生写字词”的听写方式太公式化了,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较多地注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由权威的“导演”转换为平等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这一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课堂教改尝试。尝试之一,就是“把表演引入课堂”。心理学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表现欲最强的阶段。我们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扮演角色,真正调动起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不仅能轻松愉快地记住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
将湖南金刚石加工成片 ,利用宝石显微镜、偏光镜、阴极发光 ( CL)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 ( FTIR)仪对其内部显微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金刚石的颜色深浅不一 ,内外颜色差异明显 ,
分析错误,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与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会出现非常多的错误,因此,这也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大"毒牙",很多学生
本文针对同学们在利用反比例函数概念、图象、性质解题时易犯的错误进行分析,以便能对大家学习反比例函數有所帮助。    一、忽视隐含条件致错    (1)忽视函数  例1当a=  时,函数y=(a+1)x 是反比例函数。    错因分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知道x≠0,并且k≠0,所以y不会为零。因而在列表、描点时不会有坐标轴上的点,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可以无限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考虑如何教的同时,应该多考虑一下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必须把指
如何把握好教学的“度”是老师普遍关心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中的“度”主要指教学的信度、广度、深度、难度,还有学生的参与度等,它由教材、学生、教师等三方面的因素决定,但教材的作用是最关键的。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蓝本,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也是教与学的依据。因此,要把握好教学中的“度”,就必须对教材、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 研究知识结构,控制控制难度    新教材在知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
数学学科知识深奥,抽象性强,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在新课标要求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针对这一学科所具有的具体特点,以教者自身的创造性劳动去开辟多种别开生面的教育渠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灵感,激活思维。通过学生自觉的体会与感悟,将抽象的理性知识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去,并进一步外化为自身的运用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以科学透析课堂教学这一概念    作为
数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其自身数学素质与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其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