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学,更会学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yu1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练习题目的数量大幅增加。很多教师和学生都热衷于通过加大练习数量来巩固知识学习效果,使课业负担成倍增加。然而,大量做习题并不一定能使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即使教师在每一次课堂教学后都为学生布置很多练习,仍然会有不少学生频繁出错。究其原因,问题并不是出在教师所布置的习题本身,而是解题之后对于习题的处理。解题之后的反思不足,会使数学习题的训练效果大打折扣。
  一、寻找题中陷阱,促进查缺补漏
  什么样的题目应在解答后进行反思?错题必然是首选。很多情况下,学生之所以会做错题,并不是知识点不清楚,而是没有注意到题目中所设置的陷阱。这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学生总是无法发现题中陷阱,表面看来是解题过程中疏忽了、马虎了,实则是由于对一些容易出现错误的内容不敏感、不清晰所导致的。因此,怎样发现和识别题中陷阱,是解题后反思一个重要内容。
  例如,在运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进行解题时,很多学生在这个问题的解答上都出现了问题:5个人分别编号为1,2,3,4,5,他们分别坐在编号为1,2,3,4,5的椅子上。那么,至多有两个号码一致的坐法有多少种?大多数学生都从对立事件的角度进行考虑,认为求出3个或4个号码一致的情况,再做减法就可以了,于是有了A55-C35A22-1=99的答案。这道题出现错误的原因在于审题不清。当3个号码一致时,另两个号便不能一致。即若选择了1、2、3号一致,则4、5号人的坐法是唯一的,即A22种。正确解法应为A55-C35-1=109。透过这个题设陷阱,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思考中的疏漏。
  二、推广一题多变,强化综合能力
  对所解题目进行反思,其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该题目本身,而是要对之进行最大限度的拓展,将每道习题的探究价值扩充到最大。推广一题多变,可以同时触发一道题目中的多种可能性。在一题多变的过程中,一道题以不同形式予以展现,学生得以从多个侧面与角度对知识内容进行理解,能够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我曾经对这样一道题目进行拓展变化:已知x、y≥0且x y=1,求x2 y2的取值范围。学生运用函数思想进行常规解答的比较多。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开辟思路,引导学生从换元、不等式和数形结合的角度出发,又分别通过三角换元、基本不等式及圆等方法顺利求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一下子被打通了。随后,我又将题目进行改编,成为“已知x、y非负,M=a4 b4,a b=1,求M的值”、“已知x、y≥0且x y=1,求x8 y8的值”等形式,请学生继续尝试解答。
  在落实一题多变过程中,教师可以突破变化题目本身这一界限,将触角延伸至对于解题过程进行变化上,也就是“一题多解”。对于比较典型、灵活的题目,即使学生已经得出了正确解答,教师仍然应将其他解答方法呈现给学生。每种不同的解法,都能开启学生不同的思维角度,这对于提高数学学习效果来讲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总结解题规律,提升学习效率
  高中数学中出现的习题数量和种类都是相当庞大的。如果要求学生对之面面俱到地分别掌握,对于时间和精力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了提升解题效率,教师要将一些巧妙方法传授给学生,从具体习题出发,总结解题规律。
  例如,在学习数列时,出现了这样一道习题:{an}是正项等比数列,且a1a5 2a3a5 a3a7=25,那么,a3 a5的值是多少?为了快速准确求解,解答时需要运用等比数列中am-pam p=am2的性质,将等式配方成为(a3 a5)2的形式便可轻松得到答案。由此,我带领学生从中提炼出配方法的解题规律,并请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解答如下问题:已知,sin4α cos4α=1,那么,sinα cosα的值是多少?学生感到,配方这一解题规律的出现,使类似问题的解答难度明显降低了。
  经过多次解题之后总结规律,学生深切感受到,一直以来的“点”式学习被串连成为了“线”式学习。知识点是具体的、零散的,而规律却是系统的、普适的。在总结规律的同时,本身就是对解题过程的回顾与提炼,将得出的规律运用到更多类似的数学题目中,能够缩短思考时间,降低解题难度。因此,解题完成后,学生不要急于继续解题,而是要回过头来看一看,也许能够从中发现更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解题后反思的过程要比解题过程本身更重要。如果在每一次解题之后都进行深入到位的反思,不仅能从根本上夯实基础,更能从中发现深化探索的入口,在反思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学习的升华。
其他文献
明以学定教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的课前预习程度、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态度等,实时调整教师的教学起点、方法和策略.这种教学模式,适应学生的基础情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如何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的课前预习程度、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态度,选择教学起点、方法和策略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初中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数量的积累与思维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种心灵体验。每一次知识的传授,都会在学生心中有所反映,这就是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第一感知。这种心理体验,影响着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处理方式。因此,让学生收获积极向上的学习体验,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一、设计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自信是开展任何一种知识学习的心理基础,初中数学也不例外。在知识学习之前,教师要帮学生树立
前一段时间,“数学滚出高考”之类的言论被网友们争相转发,据说有十几万人点“赞”.这使我十分惊讶,亦感到匪夷不解.数十年前,人们普遍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如今数学在一些人的眼中竟会沦落到如此的境地!我觉得很有必要与青少年读者说说自己的想法.  我从小喜欢数学,觉得数学非常有趣,也十分有用.十七岁高中毕业后当了教师,五十多年来教过学生数千.他们毕业后常来看我,说起当年学习数学的情景
目前我们已经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和具有创新的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重.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注重对知识的讲解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使其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以主动积极的态度进行独立学习.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良好的机会,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可以积累化学经验并且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检验,所以,化学实验教学对于
中学蒋保磊数学一直贯穿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始终,它使我们生活更加方便,可以开发我们的大脑思维,思考问题的方式,看待问题的眼光等。数学对我们来说应是多多益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我们更有必要研究初中数学教育的基本现状和问题。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1。应试教育思维严重,教学方法单一  选拔是挑选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将人分门归类确定等级。而在我国,高考、中考就成为了最严格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课堂应注重生态化.下面以人教版化学(必修2)“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中“乙酸”的课堂教学为例就高中化学课堂生态化的实践进行阐述.  一、设计思想  化学来自于生活.本节课题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从教材的编排和学情来看,初中生只知道乙酸是一种酸,到必修时乙酸就是一种有机物,而选修中乙酸则是一种烃的衍生物,学生对乙酸的认知呈上升趋势.在知识的构建上,要按照学生的认
课堂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的新课程核心理念.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必须在交往情境中、在学生的真实体验中孕育、生成和提高.我们应该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真正做到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回归课堂的本义.然而,在公开课上,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偏离了课堂对话的正常轨道,很多地方甚至与新课程理念相悖,感觉“秀”味实足,华而不实.  “台上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师的任务,也是当前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呢?这需要教师对当前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全面整改,对教学方式方法做出有效的调整,还需要师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找到自我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分清主次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初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是当今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新课标的亮点之一。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反思性数学的学习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催化剂,是通向创造的阶梯。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反思性数学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多想多反思,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挖掘他们的认识潜能,以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一、反思解题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一种温暖心灵的工程.我们所做的事情,是要和学生一起出发,去寻找、创造一片温暖的时空,共同发展、美满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替学生着想,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我们才能和学生走向“零距离”, 温暖才能产生原动力.初中数学学科,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教师更需要契合学生的身心,从学生的心灵深处出发,真正通过富有实效的工作,温暖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