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河内大学举办“50年汉语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来源 :世界汉语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nt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南河内大学与中国驻越南大使馆联合举办的“50年汉语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于2009年10月29日在河内举行。此次国际研讨会是河内大学50周年校庆暨河内大学汉语系成立50周年一系列学术活动的一部分。大会共收到论文近90篇,其中47篇入选作为大会宣读论文,其中越南学者的论文29篇,
其他文献
第二语言教学现在进人后方法时代。后方法时代在赋予教师更多自主性的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探索适合自己教学背景和教学对象的教学方法,开展研究因此而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要想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我们必须了解教师开展研究面临的诸多困难,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支持。对外汉语教师对研究的态度和现状目前还不见有什么调查,
“后方法”是关于外语教学法的一套极具批判性的理论体系,由美国圣荷西加州州立大学的应用语言学教授库玛(B.Kumaravadivelu)为主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该理论体系对第二语言教学教师破除对传统教学法的迷信,对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自己的教学法理论具有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多元环境下国际汉语教学法的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后方法理论同后现代、后殖民、后国家、后传播思想一样,都是对传统思想的解构与反思。与其他“后”思想不同的是,它主要关注语言教学和教师教育,以全新角度审视教学法,因此也被称为后教学法理论。后方法不是一种新方法,而是超越各种教学法,使教师能够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成为专家型教师和反思性教师。
在“方法时代”,乃是今天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师的发展所遵循的路子大致是这样的:“未来教师”从专家那里接受并获得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尤其是二语习得和二语/外语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法,把自己“武装”起来,然后再把这些知识用于汉语教学实践(从见习、实习到正式上岗成为教师)。
第二届典宁豪斯奖(Friedhelm Denninghaus-Preis)于2008年9月25日在柏林自由大学召开的第十五次德语地区汉语教学大会上颁发,获奖者是Christina Neder博士与“HanDeDict(网络汉德词典)”项目组的Michael Engel博士和Jan Hefti博士。
由袁毓林、马辉、周韧和曹宏四位学者合著的《汉语词类划分手册》于2009年12月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
北京语言大学为适应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成立了汉语国际教育技术研发中心,2010年6月26日举行了中心揭牌仪式,并举办了技术交流会。.
由北京语言大学主办的“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与民族语言研究学术论坛”于2010年4月24日-25日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来自国内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3位专家学者开坛宣讲,近百名教师及研究生自始至终旁听了会议。开幕式由北京语言大学崔健教授主持,校长崔希亮教授致辞。论坛共分三个单元进行。
本文研究汉语“尚且P,何况q”反逼句式,包括句法标志、前项后项和语义关系,顺带谈及句式地位、语用价值和篇章语境。“尚且”是典型的预逼标,“何况”是基本的承逼标。反逼句式表达“以深证浅”的推断关系,这种推断关系是通过前分句的让步和后分句的反逼来实现的。所谓的“深”“浅”不是P、q本身的属性,而是句法位置意义。反逼句式处于递进句和推断句的交汇点上,同“既然”句相比,“尚且”句表达的推断在说话口气上突出了论证的力度。“尚且”句的表义特点决定了它经常处于承上启下的篇章语境。
2009年5月22日,北京语言大学召开汉字字形处理技术研讨会,介绍在汉字字形处理和留学生错字库建设方面的探索性成果——基于汉字字形形式化描述方法的汉字输入暨识别系统和留学生错字数据库。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研究员和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出席了研讨会。会议开始,针对汉字字形处理的需求、进展和发展方向等问题,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王立军教授做专题报告,香港理工大学陆勤教授也做了专题报告,与会的50余位专家学者也纷纷发言,对该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