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第一步 奠基一百年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十月,一年级学生进入识字阶段。孩子们拼读不熟练、认识的汉字太少,尚未形成阅读技能。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读完的课文对他们来说原都是浅显易懂的。一个拼读很慢的学生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读了二十多遍才把《北风与小鱼》读顺。向他提问题:“鸟儿为什么躲进了窝?小鱼为什么不怕北风?”他会回答得很正确。如果再重复学习,全班没有一个人会坐得住,因为了解了内容之后,这篇课文只有识字的价值,而没有认知的价值了,没有认知快乐的识字过程就变成了儿童的一种“苦难”。于是,“识字”成为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难题。我在苦苦寻找一个办法,使识字阶段的课文内容与儿童的认知兴趣一致起来,尽快教会儿童认识常用的一千个汉字,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较流利的、有理解的阅读能力,从而使学生轻松地进入自由阅读的广阔天地,也把儿童从枯燥乏味的识字过程中解脱出来。
  课文读熟了,我就不再让学生反复练习。人之所以要阅读,是为了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而不是为了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同一篇文章,没有一个人爱吃剩饭,也没有一个学生乐于用半年的光阴读一本教材。用一个学期把学生“绑缚”在一本教科书上,他们会讨厌教科书。如果一年级学生因为乏味的识字过程而形成“读书没有任何乐趣”的印象,他们也许永远不愿意读李白、鲁迅、普希金……于是,我为弟子们选择了一本又一本读本,把那些幽默、有趣、引人入胜、贴近孩子生活、有益于增长知识的读本提供给孩子们;把那些简短的、文字和图画混合排印的儿歌摆在孩子们面前;把识字的过程纳入到更加广泛的、内容丰富的、热情洋溢的、生动有趣的认知活动中去。对于书中内容的强烈渴望会促使他们主动克服拼读、识字的困难。
  
  ■ 第一本读本
  ——《三字新童谣》
  
  我的学生的第一本读本是《三字新童谣》,选择它的主要目的是练习拼读。第一册语文课本看起来简单,但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篇幅太长,拼读的难度较大。在学课本之前,我先领孩子们读这本儿歌书,是为了给学生铺设一个缓坡,减小拼读难度。里面的儿歌是三字一句的,内容浅显,情趣盎然,字比较大,带有注音,很适合刚学完拼音的学生读。
  一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拼读一个音节尚且困难,他们只要能读熟儿歌就可以了;有识字基础的孩子读这样简单的童谣轻而易举,我把儿歌中的生字打印出来,家长们一首一首剪开贴在儿歌旁边,他们可以边练习拼读边认读生字。
  
  上课铃声一响,我就开始念儿歌,孩子们或念或背,一首接一首,直到全班学生都拿出书翻到正在读的页码。我让他们停止诵读,表扬那些在课前已能背诵的学生,让他们下课后领张代表荣誉的小卡片。就这样,课前读背的孩子越来越多。
  然后找学生领读儿歌,我先调动那些“高音喇叭”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识字、阅读的先行者,领读对孩子们是鼓励也是机会。一首读完,全班学生跟读,这是领唱与合唱的旋律,是最悦耳的音乐。
  集体读20分钟后自由读,我站在讲桌前,让学生分排(按座次分四排)上台接受检查。只会读儿歌的往书上盖小星星印章,既会读儿歌又能认生字的盖大奖杯印章(自己设计的)。这个阶段,孩子们坐不住,读不熟就急急忙忙找老师,于是我制订了奖励标准:能一次找老师读熟10首儿歌的除了盖印章之外还有1个奖品,一次读20首得3个奖品,一次读30首得5个奖品……这样,有些沉稳的、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就不急着找老师检查,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也避免大量学生排队等候浪费时间。
  国庆节前一周学完拼音后孩子们就开始拼读这本书,所以除1/3只会拼读儿歌的学生之外,那些有一点儿识字基础和比较听话的孩子在国庆节后一周就能读完这本书,并且认识了200个生字,占全班的2/3。当然,孩子们对这些字认得并不扎实,在儿歌里他们认识,换个地方就不认识了。这不要紧,我还准备了许多书等着他们呢。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提出一个教学的高速度原则,其中一点就是无需专门进行复习,因为学新知识的过程自然而然就在复习旧知识。
  
  ■ 第二本读本
  ——语文课本
  
  一年级上学期要求会写的字虽然只有100多个,但要从一笔一画学起,孩子们写得慢,占用时间很多,还必须安排反复书写的时间,以达到正确、熟练书写的要求,所以写字任务很重,要尽早学习课文,以便有时间夯实写字基础。国庆节后第二周我们开始学课文,课文的朗读与生字的书写不是同步进行的。起始阶段写一课生字要用三天时间,要反反复复地练习。笔画、笔顺、握笔姿势、写字姿势……阅读应该先行一步。只有尽快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孩子们能自己读书了,课堂才能安稳下来。
  于是,以两天一课的速度练习写字,同时以一节两课的速度练习阅读。课文比儿歌篇幅长,学生阅读有一定的困难,我先示范读。我校的教室里有话筒,第一遍示范读我不用话筒,让孩子们用手指着课文静静地听;第二遍、第三遍我对着话筒大声读,学生跟着小声读;最后学生自己读,我在教室里巡视,看到谁能合上书当堂背诵我就俯耳过去听一会儿,然后在学生的书上盖印章。背完一篇再背下一篇,有了正事干,在课堂上玩的学生越来越少,捣蛋的孩子就显得与这个好学上进的集体格格不入,他们渐渐地也捧起了书。
  苏教版教材课文后面的二类字是带拼音的,不方便认读。我给学生打印一张不带拼音的生字表,生字是从课文中找的,比教材中要求的二类字数量多一些,标有页码。如:
  58页:亭 座 枝 烟
  我每周给家长写一封公开信,告知教学进度,提出期望:每一个学生,不论快慢,一定要在元旦前把课文背过,把课本上的生字认会。我发现一年级的学生个个是背诵天才,但有一小部分孩子认读汉字很困难。于是我在课堂上渗透“字理”知识,还给家长印发了一部分,期望通过一对一的教学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闯过“识字关”。下面是我发在博客上的一篇文章。
  字理识字
  对常用的独体字和偏旁部首,请家长要给孩子反复讲解。学习不排斥“死记硬背”。等学生认识了一部分独体字之后,再认读形声字就容易多了。不具备最基本的汉字知识,老师的教法再巧妙也无济于事。我曾苦读《说文解字》,能写一部分象形字,但有些孩子上课精力不集中,什么办法也难出效果,我把一部分汉字教法印发给家长,请家长一对一地教那些识字慢的孩子,或许效果会好一些。
  给初学汉字的一年级小孩讲字理知识要遵循一个原则:用学生熟悉的部件来记忆生字。比如,用“奔‘走’(辶)相‘告’自己的创造”来解释“造”这个字效果不好,因为“告”是学生没学过的字。用生字解生字,学生还是很茫然。不如这样解释:“拿着自己制造的小发明边‘走’边张‘口’告诉人家”。识字少的孩子也认识“口”字,用熟字解析字理能给学生留下一点印象。再就是用彩笔写生字卡片,用不同颜色标记字的部件(引号中的提示)。为了引发孩子动手动脑的兴趣,可打印楷体空心字,让孩子用彩笔描画引导他记忆的部件,描画的这些构字部件要是孩子熟悉的、会写的。
  十一月初,课堂上结束了对语文课本的集体“预习”,一半学生能背诵课文并认识其中的生字。我们没有马上换新书读,而是在等待那些没达到最低要求(熟读课文)的学生。等待期间部分学生利用多媒体学习了其他一些读本(后文详细介绍)。到中旬,大部分学生完成了这项任务,学困生也读熟了课文,全班59个学生的课本上都有了星,只不过有的星是用印章盖的,那是背诵的标记,永远印在书上,令学生自豪;有的星是贴上的粘贴,那是读熟的标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熟读课文的学生得到的奖励更美观。课本上生字的书写还是按常规的进度进行教学,但课本作为读本的任务已结束。
  
  ■ 第三本读本
  ——《读儿歌识汉字》
  
  《读儿歌识汉字》是仿照韵语识字教材编写的校本教材。前半部分是供九月份用的,主要是配合入学教育选的儿歌及汉语拼音情境歌,没有注音。后半部分是识字教材,有注音,学完拼音后学习。下面是一课韵文:
  小 燕 子
  小燕子,穿花衣,
  年年春天来这里。
  请问燕子为啥来?
  这里春天最美丽。
  读一读:
  ⑴燕 穿 衣 问 啥 最 美 丽
  ⑵衣服 穿上 来到 请问 这里 美丽
  ⑶穿着花衣服的小燕子为什么年年春天到这里来?因为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我一开学就把这本小册子发到了学生手里,有的孩子一拿到书就在家长的辅导下阅读、识字,有的一直束之高阁。十一月中旬在课堂上集体学习这本小册子,这时,课堂上自学的氛围早已形成,我这个快乐的老师已不再为维持纪律而烦恼。十二月初,集体学习结束,但一直在等待那些认字慢的孩子。到十二月底,54个学生(全班59人)认会了《读儿歌识汉字》上的600个汉字。在等待的时候,我又见缝插针地和孩子们读起了其他读本,给那些具备飞翔能力的学生一方广阔的天空。
  
  ■ 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
  
  ——第N本读本
  一年级学生的阅读、识字速度实在是差别太大,每学一本书我总要留一段时间等待进度慢的孩子,在这段时间中我就领进度快的孩子阅读其他一些读物,对这些书,我不提任何要求,学生愿意读有奖励;不愿意读我也不督促。这些书有的是就地取材,如《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上的许多儿歌,我把它们编辑成不带拼音的小册子,学生可以两相对照着读;潍坊市有的学校用苏教版教材,有的用人教版的教材,我就借不同版本的教材给学生读;还有老师推荐、家长自愿购买的《日有所诵》《好妈妈儿歌400首》等。400首儿歌,那是很厚的一本书,在课堂上我只能见缝插针地和孩子们读一部分,体味到快乐的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读完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本“大部头”,于是阅读的能力、阅读的兴趣都有了。
  就这样,吵吵闹闹的一年级学生就在大量阅读中体味到了乐趣。寒假前学生最后一次到校时,我发下新书便去开会了,回来站在教室门口一看,都捧着课本读得起劲呢!仅仅半年时光,他们就在白纸黑字中找到了幸福。这幅情景把我的心暖了一个寒假,春节前后我读书、做卡片、打印材料,为下学期的的“加速前进”高高兴兴地忙着。
  
  ■ 一周学了9课
  
  下学期一开学,学课本的速度越来越快。第一天上午,集中识字1至4课,先跟着录音读,再听我充满激情地读,然后学生就晃着脑袋有声有色地读。下午教笔顺,先让学生照着课本上拆开的字用手指在桌上画,然后跟着我看着黑板书空。越念越快,越画越快。学生眼里闪着兴奋的光,晃动着脑袋,把画字当成了玩耍。这以后,不用我提示,这种学习过程就“自动”开始了。每教四五个字便找一排学生在黑板上写,对了的给小组加分,错了的在本子上一笔一笔拆开给老师看后也加分。第一单元生字的笔顺都教完了,学生一批一批上黑板写。第二天,再次指导容易出错的字的笔顺,让学生同桌间互相比画,半节课后在作业本上写字,每个字写四遍,带一遍拼音。我就在课堂上及时批阅,哪一笔怎么错的当面指出,下课时两手空空出了教室。
  第三天学习《春笋》和《雨点》,学生先自己读,再一人读一句,然后听录音,想象着画面、听着背景音乐读,最后看着我做的动作读书:我做睡觉的动作,学生就说:“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兴奋的声音此起彼伏。我连忙说:“我,小雨点正在睡觉,别吵醒了我。”于是孩子们轻轻地说:“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我跳起,孩子大声地说:“雨点落到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许多孩子屁股蹦离了凳子,好开心!学生的眼睛大都脱离了课本,他们已经背过课文了。我没有“指导”一个字,但课文背过了,“语感”也有了,兴致勃勃的学习状态也有了,不费吹灰之力,不容易达到的教学目标都完成了。最后,同桌之间一个做动作,一个背诵,教室里更热闹了!下午在作业本上写这两课的字,顺便把第一单元中容易错的字再写一次。
  第四天、第五天学习《小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早上照样不遗余力地引领学生朗读课文。这三篇课文较长,首先还是形式不同的“读”,读熟的就背诵,然后是听同桌读,互相纠正,争当“小老师”。最后展示小组“互帮互学”的结果:能背诵的一人背一句(短的段落可以一人背一段),声音响亮、背诵有感情的给小组加分。这样,那些没读熟的学生可以多听几遍。比赛完背诵再找进度慢的学生读书,读得好也给小组加分,后进生也有为集体增光的机会了。这样不管“先进”还是“后进”都在不停地读着,每个人都有紧迫感!
  “语感”就是这样“读”出来的,上一届被教研员薛炳群称为“小天才、播音员”的学生也是这样一篇一篇“读”出来的。我就这么悠然自得地领学生一周学了9篇课文。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的学生把课本上的生字全部认熟并能背诵课文。最让人惊喜的是那五个认字困难的孩子也突然“开窍”了。
  
  ■ 两周学完一本教材
  
  5月,学习人教版第二册课本(作为课外阅读读本),只读熟课文即可,不需要写生字,于是“两周学完一本教材”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做得到:先和学生听录音;然后学生自己读课文,我巡视着个别提问;最后全班一起讨论一个问题,一篇课文就学完了。
  我提的问题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简单,绝大部分学生能答出来,差点的学生想一想也能答出;二是总领全文,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天学的是《咕咚来了》。学生自读时,我照旧巡视,先问:“你读了这篇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大多照本宣科:“咕咚是木瓜掉到水里发出的声音……”看来这个问题深了。我又问:“你喜欢哪个动物?”景宇航回答:“我喜欢小鹿,小鹿身上长着花。”他的同桌不问自答:“我喜欢小兔,咕咚一声响就把它吓跑了,它实在太好玩了!”看来这个问法偏了。再换个问法:“你应该向哪个动物学习?”
  “我要学习小野牛,人家都吓跑了,它却不跑,它胆子大,勇敢。”
  “我也学习小野牛,古代有‘三人成虎’和‘曾子杀人’的故事,说的人多了大家都相信了,但小野牛不盲目跟从,它很有主见。”
  “小野牛先问大家为什么跑,再回湖边看,先调查清楚再行动,这样不会有危险。它不但胆子大,还心细如发。”
  孩子们各抒己见,调动了平日的积累,谈得有文采又有深度。
  就这样,我们班的阅读、识字教学驶入了高速快车道,到一年级结束时,学生平均识字量超过200字,越来越多的孩子驰骋在“阅读”这片广袤的原野中,他们人生奠基工程中承重量最大的基石已结结实实稳稳当当地立起了。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教育教学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这里我以《落花生》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的。    一、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
期刊
【文本解读】  阳光是每个小朋友都熟悉和喜欢的。课文以阳光为题写出了阳光给自然带来的生机与美丽。其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文章语言句式整齐,语言风格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能引起孩子们感受阳光的强烈愿望,生发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和珍惜的思想感情。  文中有一句话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单从字面上来理解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充分
期刊
最近参加县教研室举行的小学音乐优质课评选活动,此次评选活动共有八节音乐课。四节《龟兔赛跑》,四节《友谊的回声》,在听课的时候记下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以及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的一些看法。    欣赏课之一——欣赏与表演    《龟兔赛跑》是欣赏课,说实话,我总觉得欣赏课是不太容易上的,但是这四节课应该说上得还可以,四人执教各有各的特点。我发现一个共性的不足就是欣赏课上非音乐的东西太多,很典型的一面就在于
期刊
数学活动课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弥补数学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地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
期刊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初中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加速初中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普遍应用,现对“Z+Z”智能教育平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利用好“Z+Z”智能教育平台的优势,促进数学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1.“Z+Z”智能教育平台变“学数学”为“做数学”。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
期刊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常遇到一些特别不听话、叛逆的学生,他们有时对学校的正面宣传教育嗤之以鼻,对群体的榜样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对不良倾向与行为给予认同乃至参与,抵制班规校纪等等。所有这些由逆反心理产生的行为常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可能激化矛盾。为此,本人研读了有关心理学著作,并在实践中持续观察,掌握了高中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防治的一些方法。    一、高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生理心
期刊
■ 教材简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数的整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复习四年级学过的“整除”和五年级学过的“约数和倍数”的基础上,对“数的整除”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中进一步明确和理解有关概念,弄清一些极易混淆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为学生学习约分、通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乘除法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 设计理念  改变过去教师设问、学
期刊
在八年级的新课程培训中,一位年近50岁、在武汉市颇有影响的陈老师,为我们示范了一节文言文《选段》。一上课她就娓娓道来,师生互动十分和谐,体现了其深厚的文言文教学功底。要不是遇到一个特殊问题,这堂课在我看来近乎完美。  那是带领学生疏通文意后进行角色体验时,为了深化学生的认识,陈老师问大家:“是什么原因使李将军在受伤的情况下能一跃跳上胡儿的骏马逃离?”学生纷纷举手作答。  “因为李将军力大无比。” 
期刊
视频案例的设计与制作,类似于设计制作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电视栏目。首先,编写剧本,构建基本框架;然后,根据剧本选择课堂教学或活动过程拍摄视频;最后,剪辑加工视频,声像图文编辑合成。因此,脚本设计是视频案例设计与制作的前期工作,拍摄视频、收集整理图文资料是视频案例设计与制作的主要任务,编辑合成是后期制作。需要视频案例设计人员遵循视频案例设计原则,明确视频案例基本内容、基本框架,掌握视频案例制作基本要
期刊
■ 主题确定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是由一次偶然事件引起的。一个星期五,我们班的方萌同学去武汉医院看病,没来上学。我叫吴凡把周末作业带给方萌,可与她同学六年、同住一个社区的吴凡竟不知道她家在哪儿,我觉得非常奇怪。后来,很多学生告诉我,他们连住在对门的人都不认识,在所居住的社区里没有多少熟人,更没有多少朋友。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相互有个照应,确实胜过远亲,可是“钢筋水泥森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