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速公路经济网络模式浅析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y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高速公路经济网络模式的构建具有高度的先进性、适应性,因此本文从高速公路经济网络及其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出发,探讨了我国高速公路网络建设的优势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性及科学的经济网络模式构建策略,对促进高速公路企业构建统一、科学、高效的经济网络发展模式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网络;模式
  
  1.高速公路经济网络的内涵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各行业产业结构均完成了彻底转型,实现了完善的优化与升级,同时在健康、良好的经济环境与信息化建设环境下我国高速公路事业服务管理水平也实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因此,全面构建高速公路的经济网络模式理念应运而生。
  在高速公路的经济网络建设初期,其沿线的区域由于受到交通优势的积极影响会在公路的两侧形成资源的有效聚集,而随着聚集过程的进一步深入,便会在高速公路形成一定的资源经济带。当高速公路网络建设规模进入主体建设阶段时,其产业资源便会进一步随着综合交错公路网络的延伸在多条路段上形成优势聚集,当各个聚集点完成相互交错连接时,便形成了高速公路的经济网络模式。由此不难看出,高速公路的经济网络模式是一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的辐射效应发展过程。
  2.基于经济网络模式特征,强化高速公路经济建设
  2.1夯实基础,注重高速公路经济网络模式的全过程建设
  当市场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便会吸引各产业的集群企业聚集于此地并形成规模各异、职能多方位的联合企业及产业园。随着高速公路网络的成熟化发展,各个集群化产业节点便会形成一种地理上与空间上的有效联通,并最终实现了一种交织复杂、分布密集的公路经济网络结构。这种网络结构会继续随着沿线节点的增多蓄积经济能量,使之经济辐射作用提高显著。由此不难看出高速公路的网络经济模式发展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可有效的缩短地域间的时空阻隔,并使各个经济生产要素的聚集实现大空间、大面积、自由式的转换、连通与集成。另一方面,由经济资源的稀缺性特点决定,在短时间内,仅靠几个经济要素及经济增长点,很难形成密集、健康、涵盖广泛的经济网络结构空间,因此我们只有充分树立长期、稳定、注重基础的建设理念,脚踏实地的开展高速公路经济网络模式的全过程建设,不操之过急、不肤浅建设,才能最终使高速公路的经济网络建设更稳固、更具价值性。
  2.2优势整合,促进高速公路经济网络模式聚合性建设
  由以上高速公路经济网络的形成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其具有高度的跨区域性及集中的聚合趋势特征,必将导致区域间重复建设或雷同的资源进行再次整合以形成扩大化的区域经济空间,因此高速公路的网络经济是一种跨越进程长、区域广泛的高效网络经济模式,我们只有依托这一区域经济的充分优势开展要素突出、避免重复的轴线两侧式地域经济建设,以经济为主体、企业聚集为核心,才能最终使高速公路的经济网络模式构建的更广泛、资源优势更突出,经济产出更高效,并超越其他区域的平均发展水平。
  2.3协调发展,强化高速公路经济网络的合理规划布局
  高速公路的沿线建设秩序性及节点构建的实效性决定,其对区域经济的激发影响效应具有明显的呈梯度变化规律。同时,由于高速公路的节点及出入口选择地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因此,在高速公路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各个生产要素会首先在这些地点实现聚集,而其他的沿线地点则呈现出相对放慢发展的现象。另外,高速公路的时空关系调节变化性决定,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其辐射效能半径会呈现扩大化发展的趋势,而一些原来的交通要地在城镇中的区位优势则被进一步弱化。由此可见高速公路的经济网络构建进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局部性发展特征,并不会沿着高速公路的全网沿线实现同时、同步的开展。基于该特征,我们只有遵循高速公路的经济网络发展规律,采用合理规划、完善布局的思路在培育经济网络建设进程中遵循一定的选择性及重点突出的建设原则,同时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对高速公路沿线经济网络的协调平衡作用,用一部分区域经济先发展从而带动其他经济产业带快速发展的思路进行兼顾公平的优势建设、效率发展,从而最终使我国的高速公路经济网络模式构建实现重点突出、优势集中,注重平衡、完善协调的整体性发展。
  3.结语
  高速公路建设事业不仅是城市服务水平提升的象征,更是区域运输事业经济良性活跃的纽带,是公路网络经济模式构建的基础节点,同时也是新时期现代化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面对信息化、市场化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环境,我们只有构建牢固、统一、健康、畅通的经济网络发展模式,依靠运输事业的纽带作用拉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才能最终使我国的地域化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参考文献】
  [1]周炎,徐建刚.基于GIS的交通经济带空间边界界定方法研究——以沪宁杭高速公路经济带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3 (6).
  [2]郭丕斌,吴青龙.区域高速公路经济网规划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6(7).
其他文献
初中阶段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波动比较大,这一阶段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关注和开导,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产生的学业情绪会对其以后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产生强烈的影响。本
目前的教学中,学困生转化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已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普遍共识,同时也是大家关注的难点。本文就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进行一些简要的阐述。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1、缺乏恰当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能“事半功倍”,而不好的学习方法却是“事倍功半”。数学学习更需要好的学习方法。  2、数学理解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在调
有效学习的价值观应当是:学习效率不能只关注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应重视,经过教师组织教学,学生是否对所学知识真正感兴趣;学生的想象力有没有得到拓展;单位时间内是否把握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和应用,因为它适应了当前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时代要求。本文主要阐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对于
课堂响应率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程度。即听讲、思考、互动的热情程度。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它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接受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吸收知识,发展自我的过程。课堂响应率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因此,做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要彻底摒弃“教师教、学生学”这种知识单向传播的单一的教学模式,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接受现代教育思想,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高速运转的信息技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信息技术也被作为一门开发学生智力、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思维逻辑能力和创造力的学科应用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如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如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是主要环节,所以抓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加强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呢?在这谈几点我们的看法:  
随着经济生活的极大提高,人们开始更多的把目光关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关注新闻媒体,了解经济的发展、军事的进步、文化的丰富、社会的繁荣以及民主与权力等。电视新闻在现代
[摘要]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没有语言就没有翻译。因此,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应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翻译工作的职业前景,阐述了学生英汉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 翻译语言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变得日趋频繁;同时,国内基础建设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大批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