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shi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50-01
  
  
  说起课堂教学,只要有几年教学经验的教师,都能说出一套一套的教学方法,然而,教学方法的好坏与教学效果的优劣,应该怎样看呢?我认为:要看一堂课是否成功,不能只看教师怎样教,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如何学。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既要注重教师的“教”,更应注重学生的“学”,“教”的目的在于“学”,教师不只是让学生“学好”更要让学生“会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让“教”服务于“学”。
  
  一、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一种动力,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的力量。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这件事情是他比较感兴趣的事,那么他一定非常愿意去做,既使再苦再累,困难重重,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驾驭课堂教学,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有好奇、好问、喜欢听故事等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从“跟我学”到“我要学”。比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课时,我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设计这么一个故事,15.76和157.6本来是对经常在一起玩的小伙伴,可是由于157.6比15.76大,经常欺负15.76,有一个叫"小数点"的魔术师看了,很生气,要在书写时治一治这个157.6,便趁它不注意,悄悄地从7的右下角跑到1的右下角(教师演示,把小数点从7的右下角移动到1的右下角)。这时,这个157.6变成了1.576,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我便顺着学生的话说下,小数点的本事可真不小,只要移动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这个数的大小发生如此变化。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其中,使单调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引导动手操作,让学生变“厌学”为“乐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做到: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探索发现的,教师不揭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快乐地学习,充分地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做“给容器装满沙子”的实践活动。首先让他们观察、比较各自桌面上的圆锥体与圆柱体的底面、高有什么关系?当他们发现圆锥体与圆柱体的底面、高分别相等后,再让学生用圆锥体装满黄沙后倒入圆柱体,并提示:你们要记住倒几次才能装满。学生兴趣盎然,认真动手操作,反复几次的实验,得出的结果是:倒三次正好装满。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锥体的体积和圆柱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圆柱体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反之,即圆锥体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从而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归纳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1/3sh”。紧接着,学生很高兴地运用自己归纳出来的公式, 积极主动进行计算练习起来。这样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很快就进入了快乐的学习当中,并且能获得比较充分地感知,牢固地掌握的所学的知识。
  
  三、培养发散思维,使学生从“求异”到“创新”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为此,我们必须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逐步从“求异”发展到“创新”。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多路思考的活动,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的意识。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这一课时,我先让同学们把根据事先布置预习的学习笔记拿出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分析,把自己想法先讲给同伴们听,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们除了能够把课本列表的三种方法学到手外,还真的想出了不少别的解题方法。方法一、假设20个头都是鸡的头,那么20×2=40(个),54-40=14(个),14÷2=7只(兔子),20-7=13只(鸡)。方法二、假设20个头都是兔子的头,那么,20×4=80(个),80-54=26(个),26÷2=13只(鸡),20-13=7只(兔子)。方法三、设有X只鸡,(20-X)只兔,那么,2X+4×(20-X)=54化解得2X+80-4X=54,X=13,兔子就是20-13=7(只)……这时,整个学习气氛达到最佳状态,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啊!如果教师只拘泥于书中的解题方法,势必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培养创新能力。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他们发散思维,标新立异,发表独特见解,不但能更好地完成了学习的任务,而且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抓住教材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多让学生发散思维,让“教”切实服务于“学”,不但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学习、探求新知,更要从小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能力。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42-01     语文教育负载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为生命奠基的重任。在素质教育和“自主学习”思想的指引下,教师必须突破陈旧的写作教学观念,采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放飞学生自由的翅膀,让他们翱翔于创新的天空。    一、自由表达,创新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
国外多属集中工业供热,采用高参数、大蒸汽量的热电站或加热站。自动控制采用微型计算机的集散式系统(即高级分布控制系统),节能控制取得明鲜的效益。当前比较成熟的集 Mos
摘 要:在作文训练中,学生只有抓住人物肖像与众不同的特征,才能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把握人物的独特个性。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得栩栩如生,那么作文必然会锦上添花。  关键词:作文训练 肖像描写 抓住特征 锦上添花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43-01     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以写人记事为主。需要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物、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05-01     随着新课程计划的实施,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全新的必修课闪亮登场,“研究性课题”作为一个专题栏目写进了数学教科书,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新举措,是对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次挑战。如何进行研究性课题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新
摘 要:本文从“在备课中渗透‘学练衔接’”、 “在课堂中强化‘学练衔接’”、以及“扫除课后作业心理障碍”三方面,谈如何更好地促使课堂与课后的衔接。  关键词:学练衔接 学练联结 整体性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曾有过权威的解释:“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可见,发展学生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反映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主要任务。《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46-01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学生的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加强课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比课内阅读更重要。课外阅读是一个非常灵活广阔无限的天地空间。通过这一途径,可以解决教材的局限、教者信息量的局限、课堂教学的局限;可以使学生成为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48-01     陶行知先生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转而
糖农种甜菜,糖厂收购甜菜都是为了加工制糖,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甜菜的青头和尾根含糖率很低,除掉制糖工艺过程中的损耗,产糖量很少,所以没有加工制糖的意义。尾根除了含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4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该把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47-01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对话是基于师生间尊重、信任、平等的立场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它既有言语上的你问我答,更有知识、思想、情感、经验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相互交流、沟通和理解。  在探索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