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孤独中唯有希望与勇气方能救赎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victori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美国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并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肖申克的救赎》通过较为独特的叙事技巧,视听语言的创新,主题哲理化的迈进,让观众感受到了安迪角色的畅快淋漓,甚至和自己的实际生活处境相结合,充满了对主人公的敬仰,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让观众明白黑暗孤独中唯有充满希望与勇气方能救赎。
  【关键词】:希望;勇气;叙事结构与视角;视听语言的创新;主题哲理化迈进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美国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并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影片一经播出,不仅受到各国观众的一致好评,还一连获得奥斯卡7项大奖的提名,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没有炫酷的动作,没有华丽的特技,甚至没有美人,却依然能深深打动观众,并且历经十几年而魅力不减。它闪耀着信念的高贵,生命的价值和希望的力量,向观众们传递出在黑暗孤独中唯有充满希望与勇气方能救赎。
  一、电影简介
  故事发生在1946年,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被误判谋杀自己的妻子,因而被送往美国肖申克监狱终生监禁。在监狱中,他认识了“万事通”瑞德,而且还和他成为了好朋友。面对现实的残酷无情和监狱的黑暗,外表看似柔弱的安迪内心十分坚强。并没有因此而堕落,坚信自己是无罪的他从入狱那天起就决定总有一天自己会重获自由。他创办了监狱图书馆,帮助年轻的囚犯重塑目标,救赎自己的同时也在救赎别人。甚至在不得以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出色的理财知识帮助典狱长洗黑钱做假账。然而,他从来没有失去目标,失去斗志,在黑暗的监狱生活里,他从不放弃对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各种努力最终实现对自己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救赎。
  二、叙事结构与视角的突破
  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曾說“编剧应该执着于内心的好故事”,基于这点,影片编剧从多元的空间流程发展结构展开,运用多重视角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叙事模式,从而构成更为完整、客观的真实,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出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性格,从而实现了电影叙事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由两条叙事线,明线以安迪如何越狱为主,暗线以安迪如何救赎自己灵魂,与黑人朋友汇合为辅。一明一暗互相交错盘结,让观众并未对安迪越狱的行为感到可耻、愤怒,而是充满了同情,并以安迪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为榜样。这就是这个影片的独特之处,在这两条线当中,影片中的矛盾冲突一环套一环,扣人心弦。采用了善与恶二元对立的矛盾冲突模式,一方面从叙事角度,通过表现监狱里监狱长的种种恶行,映射出了美国监狱的腐败和秩序的混乱,非人性化的管理,权利的冗乱;另一方面,通过对安迪对待监狱警察及狱友的帮助,展现了人性的温暖和坚强不屈的心灵。这样的叙述结构,无疑是近乎完美的叙事模式,不仅向人们展现了光明,同时让人们痛恨了黑暗的人性。
  三、视听语言的创新
  镜头语言的变化运用对于影片基调、细节、质感的把握,刻画人物细腻的情感十分重要。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采用不同的镜头语言的变换运用来表现人物和叙说故事。
  1.安迪和他的狱友们在屋顶享用啤酒:
  安迪帮助狱警成功逃税,按约定,在一个完工后的早上,狱友们喝上了肖申克有史以来最严苛的狱警提供的啤酒。暖色的背景下,舒缓动人的背景乐响起,没有人出声,只有瑞德的旁白;所有人都自在的饮着啤酒,体会着难得的惬意。引用影片的台词:“We sat and drank with the sun on our shoulders, and felt like free men. We could'a been tarring the roof of one of our own houses. We were the Lords of all Creation.”...镜头摇向安迪,这时的安迪,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第一次隐隐地露出了笑容,整个场景一直持续在泛红的暖色调下,让人感到了久违的暖意。在肖申克,这样的画面,对于我们来说,就足以让人满足和体会幸福——无疑只是片刻。然而毕竟,这一段情节给了作为观众的我们一个喘息的时间,让人把一直以来的压抑感觉暂时的放下了。
  2.安迪逃离肖申克重获自由:
  安迪在典狱长的办公室里表现的与平时无异——我们是从典狱长的视角来观察的。所以,当在熄灯后的囚室中,安迪表情凝重地摸索出一根六英尺的麻绳,让人的心突然被提了起来。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一夜,这时瑞德旁白:“That’s was the longest night of my life.”——我們所有人都与他持有同样的担忧。例行公事的清点人数,瑞德和狱警同时发现安迪的缺席,让人不禁倒抽了一口——安迪消失了。典狱长最终发现了“拉奎尔的小秘密”,此刻,影片进入了最后的高潮。画面开始以闪回的方式展现,伴随着瑞德的旁白,我们得知了全部的真相。这时的故事节奏要比影片任何时候都快,好像我们也同安迪一起,逃离了肖申克,逃离了那种压抑的心情。画面闪回到安迪越狱的夜晚,他的每一步都显示出他的精心策划;他终于从管道中挣扎着爬出,跃入水中;当安迪在雨中仰望头,我们听到了他解脱的笑声——这时镜头上摇,以垂直俯拍的视角,让人同样被那种解脱的喜悦所冲击。从这一刻起,影片再也没有回到之前的压抑氛围中去了。
  四、主题哲理化迈进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通过对安迪这一人物的刻画 ,来揭示深刻的主题。安迪是伟大的,这个人的故事是具有类似经历或者有过相同精神共鸣者的溯源。从一开始,影片中给安迪的特写,他的眼神透露着平淡,同时显示出对命运顽强的抗争;他的眼睛给了同伴希望、迷惑了警察、坚定了自己内心的信念。在监狱黑暗与腐败的残酷生活实际中,安迪并没有像其他囚犯那样堕落并抛弃自我,而是仍然崇尚自由的生活,并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人生的希望。影片通过这个主题的叙述,向观众揭示了该电影故事想要传达的创作主题,即人生的真谛就在于对于生命的勇敢抗争与对自由的无限追求,这让观众受到了极大的心灵震撼。
  影片有一句经典台词: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在影片中设置老布鲁克斯这个人物是《肖申克的救赎》最让人悲痛的人物。老布在肖申克呆了50年的时间,将如此苍老的他赶出肖申克,无疑把人逼入绝境。出狱后的老布无法适应外面正常的生活,他已经完完全全被监狱体制化了,脱离了肖申克监狱,他只能选择死亡。老布的悲剧是一个社会的悲剧,让人无法释怀。其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是已经被社会体制化了,离开了社会体制我们将变得惶恐而不安,我们是否可以像安迪一样充满着勇气与希望,去追求心底的自由,这给所有观众深深地思考。
  最后,影片中,导演还运用了隐喻的手法来更好凸显出叙事主题。影片中的肖申克监狱一词,本身就存在着隐喻,它曾经被翻译成鲨堡,而鲨鱼是一种阴险且可怕的杀手级动物,这就暗示了该监狱里的环境和人物的丑陋心灵是令人窒息的,是充满杀伤力和破坏性的,犯人在其中,就犹如没有任何抵抗力的小鱼小虾,显得格外渺小,仿佛任何的抗争最后的指向都是死路一条,舔舐着人们的心灵伤口,即使走出这个地方心灵上也覆盖了极大的阴影。但监狱里并非所有人都会被永远覆盖上阴影,安迪就是例外。在无边的黑暗中,安迪始终充满着勇气与希望,凭借坚强的毅力,冲破黑暗的牢笼,抵达自由幸福的彼岸。这样的对比,让观众更加敬佩安迪的勇气与坚持。
  五、结语
  《肖申克的救赎》通过较为独特的叙事技巧,视听语言的创新,主题哲理化的迈进,让观众感受到了安迪角色的畅快淋漓,甚至和自己的实际生活处境相结合,充满了对主人公的敬仰,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让观众明白黑暗孤独中唯有充满希望与勇气方能救赎。
  参考文献:
  [1]姚蔚.解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特点[D].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
  [2]《肖申克的救赎》视听语言分析.
其他文献
对越剧的移植是黄梅戏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现象和特点,比如,《春香传》、《打金枝》、《五女拜寿》、《红丝错》、61版《红楼梦》、《莫愁女》这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剧目,均移植自越剧同名剧目。不同剧种之间互相借鉴,互相移植是戏曲界的普遍现象,对发展和繁荣戏曲创作,戏曲市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移植剧的特点是原剧目剧本基本是照搬过来,唱腔音乐进行本剧种化改造,这样一部“新戏”就又一次换一个剧种得以生动地呈现。
期刊
【摘要】:“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学作为当代中国的显学之一,其繁荣与《红楼梦》的传播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籍由印刷、电子、网络等技术手段,《红楼梦》的传播过程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研究《红楼梦》的传播问题,有助于总结发现文学发展与繁荣的规律。  【关键词】:《红楼梦》;境内;传播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史上经久不衰的一部作品,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以其独特的艺
期刊
【摘要】:新媒体是我国传统媒体的一大重要转折点,给传统电视传媒带来很大的冲击影响和变革。它改变了群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改变了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信息的传播路径和方式,影响了传统电视媒体在传媒中的地位。与此同时,电视民生新闻作为近年来发展较快,影响力较大,备受瞩目的节目形态之一,在新的媒体环境中,也寻求着更好的发展方式,寻求着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转型之路。本文从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出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荷叶自清洁效应的原理,即荷叶表面的蜡质是产生表面疏水性的根本原因,其超微纳米结构放大了其疏水性。结合此疏水原理,阐述了荷叶效应在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并适当地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结构;自清洁;应用  一、引言  众所周知,荷叶素来纤尘不染,水珠根本无法浸湿其表面,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自清洁效应。研究表明,荷叶的基本化学成分是叶绿素、纤维素、淀粉等多糖类的碳水化合
期刊
【摘要】:研究对象:雾霾。  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图、问卷调查概念分析等途径对雾霾进行了剖析。  研究内容:我做的是一个关于雾霾的口罩装置设计,主要由衣食住行四个大方面的照片组成。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模拟雾霾的环境。我的设计采用夸张的手法,将环境的缓慢变化整体加速了,照片内容以更明显的效果展现出来,照片上都有一个口罩的形状,口罩里面是干净、清新的环境,色彩明媚,而没有口罩的地方则是被雾霾所侵染,受到很大
期刊
【摘要】:电影《踏血寻梅》是第三十九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闭幕电影,影片以真实的肢解凶杀案改编而成,从内地迁到香港的少女因无经济拮据而走上援交少女之路,最终被杀。本文主要运用身份认同理论,分析香港新移民到达陌生地域之后,通常会遭遇“失根”和“失语”的状况。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讨论,揭示现代人重构精神家园的意义。  【关键词】:身份认同;家园;失根;失语  一、身份与认同  对于身份认同这个概念,哲学、社会学
期刊
【摘要】: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的“气质体液学说”认为人体含有四种不同的液体,即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形成了人体的性质,机体的状况取决于四种体液的正确配合,四种体液配合恰当时,身体便健康,否则就会出现疾病。四种体液的特殊比重会呈现不同特征,按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可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即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该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虽缺乏科学依据,但也比较切
期刊
【摘要】:光线、影调在电影中作为视觉语言元素被编码,一方面,它同其他语言元素一样,在电影文本中具有比喻、象征等语言修辞功能,另一方面,它的修辞功能需要借助特殊的视觉语言表意系统来完成。新时期的东北电影在而光影元素对东北电影审美情感的表达则体现在由写实到写意、由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探索之中。  【关键词】:东北电影;光影;美学观  现代电影往往通过对场景空间的色彩布局、视觉气氛的光影渲染,使得观众从强
期刊
【摘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大众文化带着强大的冲击力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形成了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两种文化趋势。电影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如今随着电影的商业气息的愈加浓厚,感官的刺激与内涵的表达成为了电影中的一对矛盾体。本文通过电影文化对大众文化进行剖析,对高雅文化的日益萎缩作出分析与反思,并对未来大众文化的走向给出期望与建议。  【关键词】:电影;大众文化;高雅文化  关于大众,
期刊
【摘要】:通过电影将我们国家民族音乐的精华——京剧传播到海内外,电影与京剧无疑是十分“投缘”的。影片《霸王别姬》、《活着》、《大闹天宫》、《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在国内外都受到了极高的赞赏和评价,并且获得很多奖项。无疑与其中的京剧元素和京剧魅力分不开,电影与京剧相辅相成,将京剧更好的传播和推广出去。  【关键词】:京剧;电影;传播  电影艺术以视听结合的形式,可以较好地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理解障碍,使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