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在电影中的传播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on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电影将我们国家民族音乐的精华——京剧传播到海内外,电影与京剧无疑是十分“投缘”的。影片《霸王别姬》、《活着》、《大闹天宫》、《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在国内外都受到了极高的赞赏和评价,并且获得很多奖项。无疑与其中的京剧元素和京剧魅力分不开,电影与京剧相辅相成,将京剧更好的传播和推广出去。
  【关键词】:京剧;电影;传播
  电影艺术以视听结合的形式,可以较好地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理解障碍,使传播变得更加广泛和大众化。电影传播迅速便捷、覆盖范围广,可以降低传播的成本,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民族音乐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京剧是国人的国粹,也是中国戏曲大家族中成就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搭载电影媒介的京剧,也让它在传播的过程中绽放异彩。
  影片《霸王别姬》出品于1993年,由陈凯歌导演,它的配乐是由赵季平先生执笔,并且成为中国影坛上的经典之作。近年来,赵季平也凭借他对音乐认真负责的态度,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在《霸王别姬》这部影片中,赵季平将戏曲元素贯穿始终。这部影片讲述了民国时期京剧名角程蝶衣、段小楼在经历了民国之初、抗日期间、解放后三个时期的成长历程和他们在历史沧桑变化中两人悲欢离合。这部影片很好地运用了戏曲元素并通过电影反过来又表现京剧的经典巨作。在音乐的构思中,戏曲京剧的素材运用得恰到好处,旋律大部分都以西皮、二黄或四平调为主题,穿插得当。当京剧旋律进行的时候,主人公的命运虽开始了不同的轨迹,但他们终究与京剧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影片中,当主角人物出场时,始终是京剧《霸王别姬》的过门作为开始。当剧中人物菊仙自杀时,录音机里的片段却换成了现代戏、样板戏之首《红灯记》选段,也暗示了主人公痴迷的京戏逐渐被替代。当久别重逢的程蝶衣、段小楼再唱《霸王别姬》时,虞姬转过脸来,音乐再次回到京剧选段——完美诠释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段小楼多次提起“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而此时“虞姬”终也回到现实中,再唱《思凡》:“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在“楚霸王”面前自刎,了却他一生的困惑,构建了一个唯美经典。剧中对于京剧运用的巧妙,不能不说使这部电影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此外,在赵季平创作过程中,积极的与西方音乐相结合,将京剧与管弦乐交相结合的方式是一种电影配乐的成功创新:开始的音乐是京剧锣鼓,热烈奔放;接下来是管弦乐队的“低咏”,隐喻旧时代无奈的悲剧色彩。并多次穿插京胡的独白,情真意切,更像是对主人公的叹息。而京剧交与响乐在这里形成了复调化的对峙,管弦乐队的演奏跨度也越来越大,再一次形成了跨时空的情感对接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剧中戏曲与影视合二为一的方式,概括人物命运的哲理化旋律,这让电影的音乐深深印上了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使平时那些不大爱看戏的观众也不自觉的接受戏曲,并逐渐地感受到京戏魅力所在。
  京剧《霸王别姬》上映后,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成为一部享有世界级荣誉的电影。在电影全球的展演放映的同时,也在向全世界传播介绍着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文化,而实现了电影与音乐的双赢。
  《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情节,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它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甚是引人注目。在《西游记》前七回,講述了《大闹天宫》这样一个曲折复杂的神话故事,将孙悟空这一形象搬上了荧幕,并且获得很高的国际声誉。1964年美联社报道:“《大闹天宫》这部影片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大闹天宫》是上海美影厂历时4年创作,但是只有上集,因政策原因遭禁演,1978年才上映了完整版的《大闹天宫》。它一经上映,就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好评。《世界报》在介绍这部电影时说“《大闹天宫》不但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美联社报道:“《大闹天宫》这部影片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到了2011年,中国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将这部影片用3D效果的形式再次搬上了荧幕,也是对那个时代所取得辉煌成就的致敬。
  这部影片在国际上斩获得了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第四届国际儿童三等奖,在中国,也可谓是动画电影的巅峰之作,抗鼎之作。时至今日,再看当年的这部影片,丝毫不觉得其落后,反而仍觉得其精致和制作者的用心程度。
  《大闹天宫》之所以可以获得这么多的成就,就目前来说,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不但在人物造型场采取戏曲中的装扮(脸谱、服饰、动作、戏曲程式等),连配乐也是随着动画紧密相随。使的那时候的中国动画,在国际上也是有一席之地的。配乐的灵活运用,更是这部电影的浓重一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看到动画人物的“亮相”,脑海中便浮现出锣鼓“锵锵锵”紧密的节拍。这部影片中京剧的锣鼓点应用可谓是深入人心,即使不懂戏曲的人也能通过动画的展示完全明白影片所要表达的情绪。
  在这部影片里,也是对戏曲文化的另外一种传承和传播方式,随着新媒体的的普及,人们从电视、报纸、电影中获得更多的影视资源,同时也可以收听收看更多别国的节目,而京剧这个国粹,因其表演的局限性,似乎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人们由于看不明白戏曲,所接受的更多是“快餐文化”,无法理解戏曲中“咿咿呀呀”的唱法和动作语言,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这种(动画与戏曲)的结合,可以让我们从另一种方式去更好的理解戏曲的独特魅力,戏曲配乐的魅力。我们不需要全部明白,只消通过音乐,就能很好的理解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也是因为戏曲的融合性很强,适应性很强。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戏曲也以这样的形式被传承下来并为大众所接受。
  进入21世纪后,这样经典的作品逐渐减少了,根本原因也是现代消費观念多数趋于“快餐化”,也不可避免的出现许多不足之处,面对一些不足,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制作动画电影音乐人的本身,及时调整心态,适应新环境,给予更好的创作空间。新形势下,人们渴望经典,却又难再“经典”,这也不得不让人为之痛惜。另外还有再如《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等影片中,赵季平先生对于京剧的运用拿捏的恰到好处。京剧的运用使《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举拿下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赵季平采用京剧西皮流水的引子改编而成的一个“循环圈”,并用女声合唱,加上京剧的打击乐器,演绎出主人公颂莲的悲剧人生。
  现如今,由于出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新的表演方式和娱乐方式,京剧这种古老的艺术一时间似乎被“忽略”了,许多的年轻人对京剧几乎没有兴趣,但是大多喜爱到电影院去观看电影。而京剧本身舞台表现形式多样,又有种类繁多的剧种,而电影出现后,与京剧的表现形式有诸多共性,例如都存在配乐、演员声情并茂的演出、一定的故事情节等。因此在传播媒介中,电影是京剧最好的“搭档”。上述几个例子中,影片传达出京剧最有魅力的地方,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被带入到影片中,拨动着人们的心弦,激荡着人们的情绪。在这里,京剧的魅力是影片的主题显现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朱剑.中国动画艺术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77.
  [2]赵洁玮.从《大闹天宫》到《功夫熊猫2》——浅析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大众文艺,2015(12):228-239.
  [3]楚守涛赵季平戏曲题材电影音乐创作研究——以《霸王别姬》为例[J].电影文学,2013(09):128-129.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模式的浪潮席卷而来,“互联网+医疗”也迅速升温。互联网医疗作为一个以互联网为为依托的服务平台,通过将患者、医生、医院以及其他医疗机构联系起来,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塑造出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这种新模式不仅改变了患者传统的就医体验,使求医问药变得越来越快捷方便,而且对于打破医疗行业的壟断格局,解决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供求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的
期刊
对越剧的移植是黄梅戏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现象和特点,比如,《春香传》、《打金枝》、《五女拜寿》、《红丝错》、61版《红楼梦》、《莫愁女》这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剧目,均移植自越剧同名剧目。不同剧种之间互相借鉴,互相移植是戏曲界的普遍现象,对发展和繁荣戏曲创作,戏曲市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移植剧的特点是原剧目剧本基本是照搬过来,唱腔音乐进行本剧种化改造,这样一部“新戏”就又一次换一个剧种得以生动地呈现。
期刊
【摘要】:“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学作为当代中国的显学之一,其繁荣与《红楼梦》的传播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籍由印刷、电子、网络等技术手段,《红楼梦》的传播过程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研究《红楼梦》的传播问题,有助于总结发现文学发展与繁荣的规律。  【关键词】:《红楼梦》;境内;传播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史上经久不衰的一部作品,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以其独特的艺
期刊
【摘要】:新媒体是我国传统媒体的一大重要转折点,给传统电视传媒带来很大的冲击影响和变革。它改变了群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改变了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信息的传播路径和方式,影响了传统电视媒体在传媒中的地位。与此同时,电视民生新闻作为近年来发展较快,影响力较大,备受瞩目的节目形态之一,在新的媒体环境中,也寻求着更好的发展方式,寻求着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转型之路。本文从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出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荷叶自清洁效应的原理,即荷叶表面的蜡质是产生表面疏水性的根本原因,其超微纳米结构放大了其疏水性。结合此疏水原理,阐述了荷叶效应在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并适当地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结构;自清洁;应用  一、引言  众所周知,荷叶素来纤尘不染,水珠根本无法浸湿其表面,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自清洁效应。研究表明,荷叶的基本化学成分是叶绿素、纤维素、淀粉等多糖类的碳水化合
期刊
【摘要】:研究对象:雾霾。  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图、问卷调查概念分析等途径对雾霾进行了剖析。  研究内容:我做的是一个关于雾霾的口罩装置设计,主要由衣食住行四个大方面的照片组成。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模拟雾霾的环境。我的设计采用夸张的手法,将环境的缓慢变化整体加速了,照片内容以更明显的效果展现出来,照片上都有一个口罩的形状,口罩里面是干净、清新的环境,色彩明媚,而没有口罩的地方则是被雾霾所侵染,受到很大
期刊
【摘要】:电影《踏血寻梅》是第三十九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闭幕电影,影片以真实的肢解凶杀案改编而成,从内地迁到香港的少女因无经济拮据而走上援交少女之路,最终被杀。本文主要运用身份认同理论,分析香港新移民到达陌生地域之后,通常会遭遇“失根”和“失语”的状况。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讨论,揭示现代人重构精神家园的意义。  【关键词】:身份认同;家园;失根;失语  一、身份与认同  对于身份认同这个概念,哲学、社会学
期刊
【摘要】: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的“气质体液学说”认为人体含有四种不同的液体,即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形成了人体的性质,机体的状况取决于四种体液的正确配合,四种体液配合恰当时,身体便健康,否则就会出现疾病。四种体液的特殊比重会呈现不同特征,按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可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即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该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虽缺乏科学依据,但也比较切
期刊
【摘要】:光线、影调在电影中作为视觉语言元素被编码,一方面,它同其他语言元素一样,在电影文本中具有比喻、象征等语言修辞功能,另一方面,它的修辞功能需要借助特殊的视觉语言表意系统来完成。新时期的东北电影在而光影元素对东北电影审美情感的表达则体现在由写实到写意、由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探索之中。  【关键词】:东北电影;光影;美学观  现代电影往往通过对场景空间的色彩布局、视觉气氛的光影渲染,使得观众从强
期刊
【摘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大众文化带着强大的冲击力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形成了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两种文化趋势。电影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如今随着电影的商业气息的愈加浓厚,感官的刺激与内涵的表达成为了电影中的一对矛盾体。本文通过电影文化对大众文化进行剖析,对高雅文化的日益萎缩作出分析与反思,并对未来大众文化的走向给出期望与建议。  【关键词】:电影;大众文化;高雅文化  关于大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