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方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ytot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了中职学校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必要性和渗透方法策略。利用音乐教学娱乐性强,学生兴趣高,教师感染力强等特点,以音乐教师的表率作用,再配合适当的渗透方法为外在力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德育教育更生动、更贴切、更深入学生心中,从而把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主动行为。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中职学校承担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什么样的人才才算合格人才?当然是要德才兼备。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首要的就是要切实提高被教育者——学生的思想品质。学校进行这方面教育的途径很多,其中发挥音乐教学的优势进行德育教育就是一条极佳的途径。
  
  一、音乐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新时期新阶段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任务之一是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部分。教育部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这一《若干意见》,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专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大纲》,明确规定德育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而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这两个纲领性文件同时也给音乐教学改革及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理论依据。
  
  二、音乐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勿庸置疑,作为21世纪的中职学生,仅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远远不够,如果道德素质低下,缺乏为人服务的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导向、动力和保证,是很难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而目前相当多的中职学生恰好缺乏这方面的认识;还有不少教师尤其是音乐教师忽视课堂渗透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在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重智商轻情商,重需要轻情感,重感觉轻感受,将教学与育人割裂开来,变成了“两张皮”,认为教学是自己的本份,而育人则与已无关。这样的教师与教学不仅贻误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导致了过多的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缺乏社会责任感,一切以我为中心。因此,必须解决好教学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在教学(包括音乐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新的世纪、新的形势下,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面临着更多的严峻挑战。首先,从学生主体特征看,学生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要求独立,强调自我,往往喜欢我行我素,用自己的思维和眼光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方法去生活和学习,强调自我价值,追求自我实现;其次从学生的知识特性看,在高度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产生动摇,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从而使他们的知识面比以前明显开阔;再次,从社会特性看,现在中职学生的社会化现象大为超前,他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社会开放知识和现象的了解欲望也特别强烈,社会对他们的影响速度和程度也大大超过以往,学校再也不是封闭的角落,教室也不再是“神秘的课堂”,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更具有复杂性。
  因此在教学中如果忽视了中职学生的这些特性,仅为教学而教学,恐怕就像一条长长的抛物线,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越走越远,不仅找不到交汇处和交叉点,反而背道而驰,离原点越走越远。“音乐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广大青少年最易接受的教育形式”,有着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审美功能。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纯朴的传统美德中的“美”和“德”自古就是不可分的,因为美主要体现在内在的“精神美”、“心灵美”、以及外在的“行为美”、“道德美”。音乐教育属于美育范畴,这就决定了其德育使命。因此,在教会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强调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水平,这是音乐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方略
  
  1 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挖掘教育素材
  音乐课可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教学本身的德育因素,寓教于乐。如在护理专业,在学习和欣赏歌曲《爱的奉献》时,其歌词内容与护理专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在没有心的沙漠,在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在讲解歌词内容时音乐教师可以在“爱”上做文章,激发学生对护理事业和患者的热爱,弘扬中华民族“大爱无疆”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欣赏的同时又受到德育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孔子说过“移风易谷,莫过于善”。音乐正是借助有组织音响运动,表达思想感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如慷慨激越、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斗志,唤起民众,其铿锵有力的节奏,整齐有序的形成,激励一代代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的品质优秀,精神崇高,从而陶冶学生的情绪,启迪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发扬祖国优秀灿烂的文化,音乐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其效果比枯燥呆板的理论说教更具感染力和趣味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众所周知,音乐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智慧的结晶,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唱歌课中搞好德育渗透,音乐教师起着极大作用。把对学生的音乐形象培养与德育渗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但使学生学到歌唱技巧,而且使他们在艺术审美之中,提高认识,净化心灵,升华品德。比如,在教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时,我首先把雷锋同志生平和事迹向学生作简单的讲述,使他们对歌曲的内容有着初步认识和了解。在同学生充满激情的歌声里,既发展了艺术想象能力,又陶冶了共产主义的高尚情操。
  
  2 充分动用科学教育手段,加深教育印象
  科學研究表明,通过视觉所获取的信息,比听觉所获取的信息数量和持久时间要高2~3倍。德育教育,有时不用老师说教,或许只要一样教具、一幅图画、一段录像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平时要适当收集,及时展示、展播。通过这种直观教育,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是一种良好的渗透德育教育的好手段。在学习和欣赏《走进新时代》、《我们的大中国》等歌曲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录像、图片等,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现代化建设成就,通过审美体验,提升精神境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决心。
  
  3 结合社会实际,及时增添新内容
  德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走上社会、进入职业角色时,能够用正确的思想来引导职业行为。教师要有敏锐的触角,在课堂上及时补充新的教育内容。就拿诚实守信来说,国务院 《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诚实守信”列为职业道德规范之一,由此可见其重要性。目前中职生的诚信也不容乐观,中职学校对这方面的教育必须高度重视,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也应加强诚实守信的教育,电视剧《诚信无价》、《张小五的春天》的主题曲就是很好的素材。
  
  4 注重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要摆正主客体关系,改强制灌输为涓涓渗透。音乐课堂上的德育教育,应始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尽可能激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音乐课上的德育教育,要走出过去那种“规范教育”误区:停留在“我说你服”的教育水平。强制灌输一些道德理论和行为规范,不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更不注意反馈信息,这样,正确的理论和规范就无法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和认识,往往是学生有道德之知,而少道德之行、道德之情和道德之信。造成教育和行动“两层皮”的结果,甚至犹如往水时“摁皮球”,你越教育,他越要反抗教育。因此必须着眼于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志,由空洞说教转而贴近生活,贴近思想分析,贴近社会现实,教育的方法应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转移,要重视“情感认同”做到“以情动人”,要加强师生、生生交互,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关于道德的自我判断和选择能力。受教育面应由重点覆盖向全面覆盖过渡。同时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开展教育,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个体觉悟”,从而在生活中不断践行。
  
  5 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早就指出,教师的思想与道德对青少年学生心灵的成长之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对中职学校而言,音乐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一位音乐教师若能热爱事业,乐于奉献,能甘守清贫,克已奉公、信用诚实、识大体顾大局,处处以教育利益为主,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更有着“无声胜有声”的巨大感召力和说服力。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很难想象,一个工作三心二意,敷衍了事,对集体事业漠不关心,强调自我的音乐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能发挥多大作用。
  总之我们必须充分开发音乐课教学的德育教育的空间,不断渗透对中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科学精神、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的教育,结合学科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准切入点,利用音乐教学娱乐性强,学生兴趣高,教师感染力强等特点,以音乐教师的表率作用,再配合适当的渗透方法为外在力量,寓德育教育于音乐教学中。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德育教育更生动、更贴切、更深入学生心中,从而把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主动行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其他文献
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计划是上好复习课的前提。为使复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找准重点、难点,大纲(课程标准)是复习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复习时要弄清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及各知识点易出错的原因,做到复习有针对性,可使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我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一些体会,提出小学数学复习课的“九大策略与五种建议”,共大家参考。    一、复习策略的探究:    1、精选习题策
[摘 要]语文教学评价改革正处在如履薄冰的探索之中,无论如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少一些表面的繁荣,多一份内在的智慧。这样方能开拓一片真善美的领地。  [关键词]评价;初中语文;教学    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后,语文教学的方向更加明确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的追求目标。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行,语文教学评价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但有些教师为顺应教学改革,在评价上也花样翻新,往往流于形式,对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可见学会合作是相当重要的。刚巧,六年级语文课本里就有一篇课文《学会合作》,我想:如果每一位同学都能全面透彻地学好这一课,对他们来说都是终身受益的。因此,我对本课做了仔细研究,在教学中有如下尝试:     一、由“言”出发——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合作”的内涵    课伊始,我便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表达出对“合作”一词的理解,“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只只
[摘 要]本文结合本地区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中许多教师出现的教学理念滞后问题,从三方面阐述了更新英语教学理念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根本。  [关键词]教育;教学过程;英语    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改革,更新观念是根本,它决定着新教材改革的方向,关系着改革的成败。需要更新的观念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教材观、教师观、评价观等。    一、树立新的教材观,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做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程
【摘 要】结合本人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一些体会,本文主要总结了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了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些优点,同时指出了个别弊端,并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课堂教学,优点,弊端    上世纪4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在研制成功,这成为了20世纪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随后计算机对人类社会(当然也包括教育和教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50年代末以计算机作为教
随着计算机的日趋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广泛的使用。仍沿用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与学方式,必将桎梏我们的教育事业,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作用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课堂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而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
所谓开放题主要是指那些思维开放、解法开放且答案不唯一的题目。在解题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实生活实际选取最含理的答案。设计数学开放题的目的,在于促进数学教育的开放化与个性化,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宥两根圆术条。一根长80厘米,另一根长60厘米,要截成同样长的一些小段(每段长度为整厘米数),且没有剩余。每段长应为多少厘米?”多数学生在解题时,会单凭经验、简单地认
【题型分析】  组合型选择题是中考试题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表面为单项选择,实质是多项组合选择,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组合型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几个(一般设计四个)事件、原理或观点,并以数字序号标示的题肢;分别选取一个以上代表上述观点的数字所组合成的选项。组合型选择题角度广、层次多、难度大,旨在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该题型的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长参与、配合幼儿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幼教工作者不断探索的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们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于思,思生于疑”就是这个道理。质疑是产生思维的动力,也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是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需长期坚持,反复训练的重要工作。为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而且要做提问的示范,使学生逐步掌握提问的技巧,实现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这一过程的飞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