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浅议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rl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下面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和热闹场面吸引住,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我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我提出要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学生的兴趣被引到数学上,带着问题观察,注意力也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我的要求观察,我再适时地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他们很快就找到了从数量“1”到數量“10”所表示的物体,如“1位老师”、“1面红旗”、“2位小朋友跳绳”、“3位同学踢足球”、“4个垃圾桶”等。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渐渐渐深入了。.
  2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3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掬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4开拓学生的思维
  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然后也做了大量的练习题,不会在基本运算上丢分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开拓数学思维。开拓思维是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同样时间的劳动收获也是最小的,而且很多学生容易遇到颈瓶。但有一点是有利的,这个阶段的学生只会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因为这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以后学物理、化学有很重要的帮助。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要引导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去思考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在想什么,要根据学生现在的需要和未来的需要设计一系列的教育方法。
  五、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其他文献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优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和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积极而有效地参与学习,让数学课堂充满情趣和智慧,然而,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营造民主和谐的充满情趣的智慧的教学氛围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来营造数学课堂教学氛围。  一、静水投石,打破数学课堂的沉闷空气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
【摘要】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有赖于学习教育理论的整体优化。实施创新教育,必然涉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管理、教育评价和教师素质等各个系统。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思维  数学的发展,在于不断地创新、发现、创新比命题的论证更重要。正如华罗庚教授所指出的,如果没有独创精神,不去探索新的道路,只是跟着
【摘要】基于问题式学习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基于问题式学习建构主义  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近几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突出强调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通过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主动进行
激励机制,也称激励制度,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几个方面的要素。根据激励机制在管理学中的定义,学校教师管理的激励机制就是充分发挥学校行政管理的功能,通过正面导向和调控,将学校发展或教师个体发展的外部条件,作用于教师群体,激发教师为达到共同目标而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行为系统。那么,激励机制在学校管理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下面我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识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