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7月,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整合了原中学教研中心和小幼教研中心,成立了基础教育研修中心,全面负责全区基础教育和幼教系统的教学研究、教学监控、教学评价等工作。
一、整体贯通,为课程改革服务
自2001年进入第一轮课改研究及实践以来,我区坚持课堂教学质量优先的理念,系统思考,聚焦课堂,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逐步推进课程改革。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从注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究逐步过渡到“以问题为本”的课堂教学研究。
在课改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课标的学习、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对课标的整体把握;课程标准与课程实施中的常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宏观的角度系统思考,需要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紧密配合,需要各学科之间的协调推进,关注学生的整体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委领导的指导下,教育分院打通中小学分段教研的传统模式,整合教研部门的研修功能,组建了基础教育研修中心,强化大学科概念,组建贯穿12年的大学科研修室,逐步打破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课程壁垒、学科壁垒,初步形成基础教育整体贯通的教研格局。
研修中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归纳和整理相关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间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的理解,分析知识点与考点之间的联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得到提升。
二、“无缝对接”,为质量提升服务
近几年,在区教委的正确领导、教育分院的有效指导和全区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基础教育的质量不断得以提升。但由于中小学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关注点不尽相同,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存在一些问题,造成高年级埋怨低年级教学没有打好必要的基础,低年级埋怨高年级的教学埋没了优秀的苗子等。另外,由于教师对前后知识的要求不甚清楚,造成各学段只注重本学段的内容,不关注其他学段的学习,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割裂”的状态。在不同的学段开始之初,学生总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去适应新学段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
研修中心成立之后,我们对各学段的教学要求有一个总体的考虑,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有一种系统的安排,对每个学段之间的差异进行必要的沟通,力争在学生的学习中实现“无缝对接”。我们重视在过程中提升质量,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分院基础教育研修中心、各学校质量监控中心形成了课堂质量监控的立体架构,全面关注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项目推进,为教师培训服务
为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研修内容与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研实效,我们把教师分成1年~2年的新教师、3年~5年的青年教师、6年~10年的熟练教师、10年以上的成熟教师以及市区骨干教师,针对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和不同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阶梯培训。
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着手编写教师研修课程化教材,通过分解课标要求、整合教材内容、进行专题培训等方式,培养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并积极落实教委领导提出的教研课程化的12字方针,即“积极推进、合作研究、成果验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成立了研修中心。研修中心和分院师训处紧密配合,针对各阶段的教师,推出了研修课程化方案和培训教材,以项目推进的方式,逐步积累新时期教师培训的经验。正在进行的“小学数学脱产班”和“农村教师工作站”,就是研修中心成立后和师训合作的两个项目,确实发挥了大学科组的整体优势,为培训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一、整体贯通,为课程改革服务
自2001年进入第一轮课改研究及实践以来,我区坚持课堂教学质量优先的理念,系统思考,聚焦课堂,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逐步推进课程改革。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从注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究逐步过渡到“以问题为本”的课堂教学研究。
在课改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课标的学习、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对课标的整体把握;课程标准与课程实施中的常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宏观的角度系统思考,需要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紧密配合,需要各学科之间的协调推进,关注学生的整体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委领导的指导下,教育分院打通中小学分段教研的传统模式,整合教研部门的研修功能,组建了基础教育研修中心,强化大学科概念,组建贯穿12年的大学科研修室,逐步打破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课程壁垒、学科壁垒,初步形成基础教育整体贯通的教研格局。
研修中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归纳和整理相关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间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的理解,分析知识点与考点之间的联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得到提升。
二、“无缝对接”,为质量提升服务
近几年,在区教委的正确领导、教育分院的有效指导和全区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基础教育的质量不断得以提升。但由于中小学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关注点不尽相同,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存在一些问题,造成高年级埋怨低年级教学没有打好必要的基础,低年级埋怨高年级的教学埋没了优秀的苗子等。另外,由于教师对前后知识的要求不甚清楚,造成各学段只注重本学段的内容,不关注其他学段的学习,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割裂”的状态。在不同的学段开始之初,学生总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去适应新学段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
研修中心成立之后,我们对各学段的教学要求有一个总体的考虑,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有一种系统的安排,对每个学段之间的差异进行必要的沟通,力争在学生的学习中实现“无缝对接”。我们重视在过程中提升质量,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分院基础教育研修中心、各学校质量监控中心形成了课堂质量监控的立体架构,全面关注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项目推进,为教师培训服务
为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研修内容与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研实效,我们把教师分成1年~2年的新教师、3年~5年的青年教师、6年~10年的熟练教师、10年以上的成熟教师以及市区骨干教师,针对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和不同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阶梯培训。
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着手编写教师研修课程化教材,通过分解课标要求、整合教材内容、进行专题培训等方式,培养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并积极落实教委领导提出的教研课程化的12字方针,即“积极推进、合作研究、成果验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成立了研修中心。研修中心和分院师训处紧密配合,针对各阶段的教师,推出了研修课程化方案和培训教材,以项目推进的方式,逐步积累新时期教师培训的经验。正在进行的“小学数学脱产班”和“农村教师工作站”,就是研修中心成立后和师训合作的两个项目,确实发挥了大学科组的整体优势,为培训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