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走向实践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war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美学课程,近年来在完成美学与专业课程嫁接的同时,也意味着当代美学研究从理论繁荣朝向更活跃地参与现实——高校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发展。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旅游业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旅游美学》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多角度阐述了其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旅游美学;理论与实践;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174-02
  从形而上的“什么是美?”的讨论,到当代应用美学的出现,对审美活动的形而下研究,已经成为目前美学研究的总体趋势。《旅游美学》课程的开设,正是这一转化在高校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旅游美学》精品课程对旅游活动中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以及两者间关系的讨探,进一步从形式到内容上,深化了对旅游审美活动的认识。
   一、旅游美学作为学术话题的出现
  旅游美学研究热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余韵悠远,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旅游美学的相关研究文献达到了300余篇[1]69。面对丰富驳杂的研究成果,适时总结、梳理和反思,既具有学理研究的必要性,又能为进一步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新支点。回眸20世纪中国美学史,能够清晰洞见到当代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从理论到实践。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学研究呈现出蓬勃景象。以蔡元培、朱光潜为代表的学者对西方美学做了完整、系统的介绍。这一时期,多种美学思想和理论渐渐形成,尤其是从王国维到宗白华的美学研究,勾勒出中国美学建设的一般轮廓;此外,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美学观,朱光潜带有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特征的“统一论”美学思想,引领了学人进行美学追问和沉思的精神气象。
  2.20世纪下半叶,5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美学大讨论”进一步将中国美学研究推向高潮。蔡仪的“美是客观说”、吕荧、高尔泰的“美是主观”说,朱光潜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说和李泽厚的“美是社会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说在美学讨论中,各抒己见,针锋相对;这一时期的美学研究特点表现为,学人们均以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为指导,对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和苏联五十年代的美学争论,进行了持久而深入的探讨。
  3.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西方美学包括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著述大量输入,使得中国美学获得的思想资源和自由度前所未有。人本主义与异化、同一与差异问题、解构主义、实践论美学、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型与比较美学等问题,成了当代美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在时代巨变的关键节点,以人为核心,将美学的形而上理论探讨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类别,如技术美学和形式美学;将抽象的理论哲思转化为门类艺术的技艺研究,如建筑美学、音乐美学、旅游美学、广告美学等;而旅游美学属于这类研究中成果较为显著的一种。
  现代公认的旅游业发端于托马斯·库克父子于1842年开创的禁酒之旅,而中国大陆具有现代意义的旅游活动则起步较晚。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一声号角,国内旅游业开启了崭新的历史航程。20世纪末,国内旅游业的总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占比不断上升,这意味着旅游业作为一项欣欣向荣的事业,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同期,对旅游活动的相关研究工作也在不断深化、提高,学界对旅游美学课程的设立和开展,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1990年,由南开大学乔修业主编的《旅游美学》教材出版,标志着旅游美学作为一门课程走进了大学课堂,这门研究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主客体审美关系的课程开设伊始就逐渐引起关注和重视,20世纪以来,学者黄艺农、庄志民、王柯平、仇学琴、章海荣等人相继出版了《旅游美学》教材,总体而言,学者们对旅游美学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取得了一致看法,即“旅游美学研究以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关系为主要对象。这主要表象为人与景观的关系,以及旅游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审美关系。”[2]6
  二、《旅游美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可能
  《旅游美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体现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者为研究对象的教学内容,适应当前旅游业兴旺发展的整体趋势,缩短国内旅游业与国际同行的发展差距。此外,《旅游美学》课程的以下特点,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学理支持和建设空间。
  首先,《旅游美学》课程从学科属性来看,属于交叉和边缘学科。该课程涉及旅游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课程的美学部分,涉及美的特征、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等知识;心理学部分主要分析旅游活动中,主体的审美心理过程和规律,就课程内容来讲,还会涉及历史学、地理学等相关知识。这对于知识体系的架构、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素材的积累和教师的知识储备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旅游美学》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决定了实施该门课精品课程建设必要的丰富性和多维度。
  其次,审美活动的差异化特征。《旅游美学》是一门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课程,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在领略和欣赏旅游客体美学风貌的同时,也揭示其审美特征;这涉及的是人们社会活动中的精神层面,无论是对旅游审美主体活动的研究,还是对旅游客体美的研究,都离不开体验和感受,这体现了审美活动个体的差异性。正如苏格拉底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借希庇阿斯之口说的:“美是难的”。审美主体的客观感受见仁见智,并无一致性,因此,认识角度的多样化和差异性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宽广的接纳视域及融合的思考空间。
  最后,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该门课的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旅游美学》课堂教学内容涉及各类景观审美特征,需要直观展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用直观式的教学方法,通过Microsoft、PowerPoint软件制作授课课件,素材可以是图片、视频、音乐等;此外,由于《旅游美学》课程注重主体的审美感受,所以课堂教学一般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即“体验式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互换,积极参与到模拟体验中,在仿真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对教学活动的体验和收获。   三、《旅游美学》精品课程的授课主体和教学方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当代教育、教学活动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调整。《旅游美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以90后为主体的学生,他们的审美认知能力、审美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都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而旅游美学又是一门主观认识性很强的课程,因此研究90后学生审美心理和特点是非常必要的,它既关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适用、教学效果的好坏和审美素养的构成,也强调了21世纪以来,以人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以强烈的时代性,为《旅游美学》的精品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简而言之,90后审美观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审美认知能力普遍较高,由于信息技术的发达,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化,90后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强,审美想象力丰富。
  第二,审美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当今社会是一个彰显个性的时代,90后群体在审美活动中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价值取向。
  第三,对传统文化审美内涵认识有限。90后学生对大众文化或时尚文化较熟悉,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不足。
  必须强调的是,《旅游美学》课程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决定了两者审美认知的差异,因此,针对授课对象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安排和采用:即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应做出相应调整;同时,加强自身美学理论学习,拓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基本思路。教师应将传统授课方式与多媒体授课方式结合起来,对课程各部分内容配以图片、视频、音乐等辅助教学素材,使授课内容直观可感,学生虽不能身临其境,但亦可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有助于理解抽象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还体现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思考。从课程内容来看,除部分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外,《旅游美学》与其他课程相比有非常明显的开放性和主观性,常常会因为学生的审美情趣、爱好、取向等不同,而有不同的审美感受或体验。为此,教师授课时在阐述有关景观审美特征要旨、欣赏原则、方法的前提下,应积极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欣赏景物的过程中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观点、想法、做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和强调;此外,课外旅游审美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弥补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实景教学内容。《旅游美学》课堂讲授的国内典型景区的美学特征,学生一般只能结合图片、视频进行文化内涵、审美特征的分析、比照、归纳和总结。具备校企合作条件的高校,则可以要求学生以企业方提供的旅游目的地为实践对象,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本地域相关类型景观实地体验和考察。
  四、结语
  《旅游美学》作为一门课程,在高校已开设20余年。这是一门以传统认识论、反映论美学作为指导原则的专业课,目前学界对此的研究已从最初对课程设置属性的质疑,上升至在后现代语境下,将旅游美学作为实践美学的应用形式。中国美学历经20世纪的沧桑巨变,从“本质论”的理论推理,发展到“生命美学”“生态美学”的多种样态,在主体参与性动态审美的新形态下,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人如何在闲适地走向自然、走向世界中与自然和世界共同完善的时代话语。诚如古希腊先贤梭伦说过的,“旅游的目的是看”,现代美学大师叶朗将此思想进一步深化为:“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3]所谓的“看”就意味着从具体事物中,将审美要素抽离出来、让欣赏者获得悦心悦神的精神享受。这是让从前身处学术殿堂制高点的抽象概念,转化、落实到形而下的现实生活中,为人的现实的社会生活服务。这说明,从20-21世纪,人的现实生存、直观体悟、生命吁求成为科学研究、教育活动的核心话语,围绕“人”本身开展的系列研究活动,深刻体现了这一点。
  审视近年来的旅游美学研究可以发现,旅游美学是在中国旅游热的推动下繁盛起来的,本身不可避免地带有投机性和商业性色彩。如何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实现“审美无功利”,这似乎成为对康德美学思想的后现代反思,对《旅游美学》的精品课程建设也意味着,如何在商业形式的旅游热、学术性质的旅游美学研究热面前保持理性的冷静,客观看待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无论是课程知识体系还是教学模式、教学资源,都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生变化,《旅游美学》精品课程研究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过程、教学对象进行阶段性的分析,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完善课程建设,此过程也是当代高校教学改革活动的必然过程;这是说,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不仅看到课程自身的重要价值,同样应思考,如何真正为旅游美学的深入研究,中国旅游文化的合理建构提供理性、实践性的思想资源,这是今天美学研究更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
  参考文献:
  [1]朱红,王晶.旅游美学研究文献综述[J].旅游纵览,2011(4).
  [2]章海荣.旅游美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公司产生于英国,但是在英国法律史上,公司法人资格的确立经历了从“特权”到“原则”的转变过程。在1720年之前,公司法人资格几乎纯粹是特权的产物;1720年的《泡沫法案》本可对此进行改革,却惨遭失败。将近1个世纪之后,这一局面才通过相继出台的制定法而得到改变,公司的法人资格逐步从特权变为法律原则,最后通过判例法,从原则上彻底确立公司的法人资格。  关键词:英国公司法;公司法人
期刊
摘 要:小说《追赶与呐喊》以20世纪的知青返乡为历史背景、以主人公王小麦随丈夫进入北京城以后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展开描述,批判了现代技术理性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困境,赞颂了人性的本真与可贵,表达了作家“人与天合”的艺术理想。  关键词:乡村文明;城市文明;人性;技术理性;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079-02  知青返乡,是一
期刊
摘 要:分析了影响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的主要因素,从加强电子资源建设、强化电子资源推介宣传、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的作用、开展深层次信息服务、提高馆员自身素质等方面阐述了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108-02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
期刊
摘 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切实解决困难生的经济问题,是学分制能够逐步实行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培养一支专业、高效、尽责的学生资助队伍,是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依托。本文以济南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资助服务中心实践为基础,阐述了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水平的几项举措,分享了
期刊
摘 要:作为专科起点师范类语文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外国文学的教学面临诸多困境,但教师还是要摒弃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程式化、公式化的讲授方式。有意识围绕“经典与我”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从人物境遇、选择与命运等具体角度寻找共鸣点,激发学生结合自身与社会现实进行阅读、思考、讨论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并希冀将这种热情延伸到课下,促进学生自我成长,教师也能从中受益。  关键词:外国文学;经典阅读;讨论;
期刊
摘 要:《拜—杜法案》极大推动了美国大学的专利知识转换,在美国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向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长久以来,学界一致认为,这一法案的成功在于释放制度资源,从而激发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热情。但近期的研究显示,2000年之后美国大学的专利申请和知识转换增产率出现了停滞和下滑的趋势。多方学者试图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以扭转这一现象。认为如果将授予发明单位的专利所有权,进一步给予技术专利发
期刊
摘 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对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单位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维度的现状问题,为发展完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高校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166-02  我国高校人文社科专业总体上取得
期刊
摘 要: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信仰一直与政治革命相联系,使得人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宏大政治叙事相联系的心理惯性;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个人实践由集体劳动转向个体的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由于群体信仰的历史心理惯性与个体实践转变之间的冲突,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个体微观层面的信仰异动。只有重新塑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个人实践,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个人实践中愿行相资的理想效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个人德
期刊
摘 要:资本运行过程中产生了资本逻辑,资本逻辑是物化为生产关系的资本矛盾运动的一种规律,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规律。资本逻辑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和冲突,因此可持续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推进始终是和资本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两者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在限制和发挥资本逻辑之间保持一种弹性,既能实现资本的利润最大化,同时又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伤害,就我们当前中国国
期刊
摘 要:民办高校学生社团以其独特的社团系统充实着大学生的生活,为大学生发展特长、培养综合素质提供了平台。本论文通过分析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从社联与学生社团、社团与社团间以及社团内部间的矛盾提出解决学生社团发展的措施,进而对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1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