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阅读课堂的规划和实践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素养是个人实现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品格、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对中学生来说,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断形成的听、说、读、写等的综合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非常清晰地指明了语文教学未来的方向。这四个维度的概括是准确的,但也是宏观笼统的。因此,如何在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的关键理念下,将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规划和实践融合起来,是每位课堂执行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语文学习不只是学习语文课本,语文是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语文=阅读+写作”。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能力。而阅读能力则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是学生生活、做人、思想感情表达的再现。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作为多个重要学科具体指标之一,既统领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总目标,又基于语文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探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时,既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总目标达成要求,又要体现学科特点。为了将核心素养的价值体系渗透在实际课堂中,笔者结合目前作者所在区域的学情和自身的教学实践,将高中的阅读课做了三步规划,即高一开放时期、高二选择时期、高三优化时期。
  一、高一开放时期,走近阅读,分享赏析
  这一时期的阅读着重完成量的积累到质的解读,按照学期可分为两步走。
  1.分享时期
  第一个层级,主要目标是完成量的积累,即通过走近阅读,树立阅读意识推动高一新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周为单位,每周的语文晚自习设置为阅读课,在课前不限题材、篇幅、内容,引导学生自行阅读,并将阅读的文章在课堂上分享,尽量做到每个人都发言。
  2.赏析时期
  在一学期的分享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习惯。高一第二学期的阅读课,除了阅读分享外,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利用晚自习时间,第一节小组内分享,组员共同推选出一篇组内人员认为好的文章,第二节在全班分享。这一过程,需要发言人详细地从语言、结构、体裁、情感各个角度阐明分享的原因和推荐的理由。
  如若说第一学期的分享注重的是量的积累,那么这一学期从分享到阐明理由,就显示了质的解读。学生从找文章,到阅读鉴别,到课堂分享,再到课后整理,无形中提升了语文能力级别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高二选择时期,感受阅读,比较积累
  高二阶段的阅读要有所选择,要设定目标、关注质量。分专题阅读和比较阅读两步。
  1.专题阅读
  专题阅读的实践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规划和设置话题上,由学生提供一个梯度模式。第一梯度:选取学生感兴趣且切近生活的话题,比如读书、亲情、手机;第二梯度:选取中学生关注社会的话题,比如人与自然、环境、新科技;第三梯度:选取同一作家的作品做横向的阅读,比如张洁、毕淑敏、龙应台;第四梯度:选取切近高考的各种文体,比如散文、小说、传记。四个梯度一学期,按月完成,教师主要根据专题内容设置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探究问题,并引导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学生必須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思考,并用恰当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整理表达出来。
  2.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建立在专题阅读的基础上,每星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相同的话题,按照分工,寻找不同体裁的文章,在组内分享、交流、比较。比较过程可以是学生从文章的内容上、语言的运用上、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写作的技法上选取对比点,寻找共性,比较个性,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面对这学期学生面临各种检测性考试导致的倦怠和应付,阅读课采用奖励机制,如每节比较课上,评出文美之星、读美之星和悟美之星等。
  三、高三优化时期,钟情阅读,讨论致用
  高三语文学科中阅读的取材广泛,寓意丰富,有一定深度和难度,学生的备考能力需要提升。该阶段更要注重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就一些生活性素材尤其是当前的文学、社会热点话题进行主题讨论,互相启发,学以致用,力争取得突破。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给同时期的语文写作带来了好的观点和素材。
  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是解决多年来语文教学中许多问题的钥匙。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结合实际校情、学情以及课标要求,笔者就阅读的课堂教学做了三年教学的整体规划和实践,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激发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成长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但是,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语文教学中,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进行变革的不仅仅是语文课堂,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对文本的深入学习、理解和解读,通过提升教师本身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只有使教师更加明确地认识语文核心素养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中的定位,更加明确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更好找准载体和方式,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的核心素养。
  (本文系2017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课堂创新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GH17B214)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铁路中学(710600)
其他文献
110kV避雷器底座绝缘子受损问题是当前绝缘子面临的一大问题,会影响绝缘子功能的发挥,分析绝缘子受损成因,并采取方法来控制受损问题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110kV避雷器底座绝
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首先着眼于“言”,表现在试题中,“言”即考查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句式和翻译等;然后是对“文”的考查,即内容的分析综合,通常包括三点: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既然是阅读题,对文的把握理应是第一位的,对语言的考查理应遵从并服务于对文意理解的考查。综观近四年来江苏省自主命制的四道文言试题,也的确体现了这一考
多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而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教师都会根据高考作文命题对作文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
《说书人》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二中的一篇选教课文,师陀的这篇小说以散文式的写作笔法、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耐人寻味的语言,获得了学生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关于小说的主旨争议颇多。学生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悼人说,悼城说和悼情说、笔者结合文本细节和时代背景进行一番细读之后,发现《说书人》不单单是一篇简简单单的人物志,其平淡的文字背后大有深意。  一、那人  当小说的作者有表达欲望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思想撞击,或
古代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字字珠玑、意境深远。经典的诗歌不仅内容美、形式美,还有一定的思想美。在学习这类作品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古代文化,还要提高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诗歌审美性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使他们享受诗歌带来的魅力。审美性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高中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构建美学情境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诗
“主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即课文研读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架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下面笔者以《记念刘和珍君》教学为例,谈谈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关“主问题”的创新设计。  一、聚焦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其一,教师要及时对所读的材料加以区分、抉择、取舍、整合,从学生的兴趣点和需
深层审美心理是受众进行电影欣赏活动的内驱动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深层审美心理所包含的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促使受众在欣赏电影作品的同时,激发自我本能,并通过感知、联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强化电力企业供电设备的管理是电力企业供电设备管理的发展趋势,也就是将供电设备的维修管理归于智能化管理.因此要想对供电设备进行科学、高效的状态检修
大凡编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的议论文,多是结构严谨、文理清晰、论辩风格鲜明的说理文。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遵循科学而高效的原则,着力围绕并体现议论文的文体特征,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效贯通阅读与写作,是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议论文阅读教学的内在要求。  一、抓论点,以梳理结构框架  在议论文教学中,从理解文章的观点人手,由论点切入文章,梳理出全文的框架结构,这是深入把握文本的第一要务。中心论点是灵魂,是三军之统帅,统
新课导入,指的是在课堂教学开始的三到五分钟内师生的教学活动。它所占时间虽短,却是一节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环节,起着聚集学生学习注意力、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快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