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言文教学高效率的探究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nguowu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及新教材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当下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缺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考的能力,尤其是学生普遍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动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主要是由于文言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兴趣不浓导致的,下面就对文言文教学高效率的问题略作探究。
  
  一、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渠道,能否大面积提高课堂效率是检验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教师应将重心由“教”转到“学”上来,由传授知识转到培养能力上来。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课堂教学效率问题。改进教法,是提高 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先预习后展示、先尝试后导向”为主要特征的尝试教学不失为一良法。其操作程序是先出好预习题,通过学生自学课文,互相探究、尝试练习。最后由教师与学生一起点评,教师讲解要有针对性。这样就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的做法,而以学生自学、练习为主,这样就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内功”。
  精心设计,使文言文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布置学生预习要有针对性,应该让学生了然于胸。使之有目的地接受教学信息,掌握基础知识。(2)展示教学策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大胆采用学生预习时的知识,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结构化、节奏化、系统化,以便学生充分吸收理解。(3)运用教学媒介。要充分发挥课本、黑板、多媒体、学生演示等作用。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
  
  二、激发情趣,设置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思维,通过设疑推进教学进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对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作用。在上《曹刿论战》这课时,我就有这种感受。
  1.上课时,我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有哪些?”同学们搜肠刮肚,认真思索,列举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直到平型关大捷和辽沈战役等战例。我趁机说:“同学们的历史学得不错,那么语文这门基础课就更要学好。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长勺之战’。”很快导入新课,这样开篇能激发情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要熟读课文,要用心领悟,要主动积累词汇”,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不可。朗读文言文时,学生不太习惯。我就先点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范读,然后组与组之间读着比,比着读。还分角色读,很自然地造成热烈的气氛。最后全班朗读,整齐悦耳之中明显地觉察出学生心无杂念,受到了很好的朗读训练。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创造性的复述,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语言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用这种方法复述可以检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使得故事更加丰腴——用这种复述方法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这两种复述方法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3.翻译文言文是学生较难克服的障碍。首先要告诉学生翻译的方法,扫除语言障碍的可行办法是:在试读课文后将词语分类,讲解具体方法。如:(1)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翻译。(2)单音节词组成双音节词,如:“曹刿请见”中的“请”(请求)。(3)古今用法不同的字,如:“大小之狱”中的“獄”(古义:案件。今义:监狱。)(4)通假字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作为成语保留下来的词,根据文章内容不妨讲其大概意思。其次,为了激发兴趣,突破难关,我摆起了翻译擂台赛——男生与女生、同桌交替翻译。然后把文段责任到组,规范地拿出全篇的翻译出来。这种做法攻心程度颇高,全班学生“人人自危”,人人争相表现。轮轮相比,自然形成男女争雄、桌友争霸的学习竞技状态。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我又提问:“《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写了那些人物?能否简要一一评论?”同学们很快答出:曹刿、庄公、乡人。我又问:“还有吗?”同学们又补充出:齐国士兵、鲁国士兵。我接着又提出要求:一组评论曹刿,得出他是深谋远虑、以人为本的军事家;二组评论庄公,认为他是鄙陋的庸君而已。三组评论乡人,他们认为乡人是目光短浅,认识不到国破家亡的重要性;四组评说士兵,他们认为齐国士兵是疲劳之师、士气低落,是不义之师,而鲁国士兵军纪严明、以逸待劳、士气旺盛、上下齐心,是正义之师。最后得出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把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5.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后,分别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行扮演角色,演示给其他学生欣赏。这样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了学生兴趣,加深了学生的印象,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东桥镇中)
  □责任编辑:王锋旗
其他文献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effective-field theory with correlations, we study the ferromagnetic spin-2 randomfield Ising model (RFIM) in the presence of a crys
期刊
文本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文本为学生提供了应掌握的知识信息,提供了感知、体验生活的经验。准确解读文本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既然文本解读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准确解读文本呢?    一、写作背景是文本解读的钥匙    文本解读除了要明确文本提供了哪些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知识,更重要的是挖掘文本深刻的内涵,即作者的情感和课文的思想意义。文章的内涵是文本的灵魂,因为文章是由中心来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思想品德的教育必须渗透在知识传授之中,这样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才不会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情有趣、极富实效。    一、德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树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也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如何适应课本,提高教学能力。我觉得可从两个方面来努力。    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    教师如果只是机械地复述课文,不静下心来认真钻研课程标准,那他就不能深入领会教材,更不能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处理,把握教材要点,梳理出一堂课的知识顺序,也就不会有独到的见解和发现。  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的需要确定具体、清晰的教
Moiré fibre Bragg gratings are made in a single mode fibre and a polarization-maintaining fibre respectively, using an excimer KrF laser and a phase mask. Two
期刊
一、利用朗读课文保证纪律有序    朗读包括课前朗读和课中朗读。一般说来,教师进教室是要花上几分钟的时间等学生们安静下来才开始上课,有时还会因纪律不好而影响上课的情绪。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尝试在学期刚开始上课时便要求学生,打铃要迅速进教室,拿出课本,在课代表带领下朗读该节课要上的课文内容,班长在旁协助管纪律,等老师进教室示意后方可停下朗读。每节课如此这般,形成习惯,以后就会很自然地朗读。有时上课途中
(以下简称)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真情实感.”为此,我校积极倡导并大胆实践的“
We model the rec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demonstrate that the inteal shrinkage of nanocavities in silicon is intrinsically associated with preferential amor
期刊
Kinesin is a processive double-headed molecular motor that moves along a microtubule by taking about 8nm steps. It generally hydrolyzes one ATP molecule for tak
期刊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Red c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