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评介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pp6855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作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现象,中外学者从多学科角度对之进行过深入研究,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化理论,教育现代化研究也不例外。要在前人精细耕作过的地方开辟研究领地,要在林林总总的教育现代化研究成果之外提出新的思想和观点,是一件非常困难又极富挑战性的事情。
其他文献
完成“两基”历史任务之后的农村教育在新世纪面临机遇和挑战,处在县管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制度变迁中的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现状令人有喜有忧,新体制改革的效应有效地遏制了农村教育边缘化倾向,但存在不少老问题和新矛盾。因而,必须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确立农村教育战略重点地位,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农村教育发展模式,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积极贡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研究在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理论体系上的支离破碎、研究方向上的随意性、缺乏创学派的动力与激情、学术导向上的媚外倾向及学术规范意识淡薄等。21世纪的中国呼唤教育学学派,这是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深化对复杂教育现象认识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及教育学实践的需要。教育学学派创生的可能性在于:教育学主体的学派意识增强了,学科相对成熟,教育学家群体的素质在提高,发表学术论著的渠道相对畅通及具有创学派所需要的组织条件等。21世纪的前20年里,中国必将产生自己的教育学学派。
学生是具有超越性的“受教育者”,在师生互动的具体教育场素中,学生常常会在实际上变为“非受教育者”,并有可能在实际上充当“教育者”。师生之间应由辣态的“师教生学”关系转变为动态的“共生互学”关余。“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观点与行为王逐步成为我国教育的一种“新现实”。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指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并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教育如何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作出应有的贡献,需要我们深刻地思考。2002年12月18日,《教育研究》杂志社在北京召开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新时期教育改革,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认真学习了十六大报告,探讨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下教育所应承担的新使命,并深入研讨了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本刊摘登其中一部分发言,旨在引起大家的关注,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广泛深入的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2003年2月27日在北京召开“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教育走向生本》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与会者对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撰写的《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一书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探讨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