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亨利•福特想到“吃亏精神”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na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读《亨利•福特自传》,是的,就是那位给美国“装上了车轮子”的福特先生的自传。因为书的扉页上有一句话,“消费者是我们工作的中心所在。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时刻想着我们的消费者,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句话,让我有知音之感,于是我决定好好地读读福特,读读他的人生。
  《亨利•福特自传》写的是福特事业的起起落落,从出生一直到第一辆汽车的诞生,福特经历了许多艰辛,也体味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快乐。我喜欢书中执著得有些傻气的福特,不断离开一个又一个稳定的工作,离开父亲的农场,不断地研究、实验、再研究、再实验……如此的艰辛只是因为他喜欢机械,因为他有一个不需要马拉车的梦想。
  或许是性格使然,我总觉得事业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甚至干得有点偏执,有点傻。而不太聪明也许正是成功的开始。读福特的自传,我的这种想法得到了更确切的验证。为什么在聪明人居多的美国,只有一个发明汽车的福特?用福特的话说,(聪明人)他们是如此聪明和现实,以致他们总是知道为什么某些事情是做不到的。这样,他们也就告别了对更大的可能性的尝试。
  在福特生活的年代,许多人都从杂志上知道了“自动发动机”,但这只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而非热情。当时的发动机有着一个大汽缸,动力是间断性供给的,因此需要一个特别重的飞轮,平均每磅金属产生的动力还不如蒸汽机,更别提它还要使用发光气体。没有人对它进行研究和实验,除了冒点傻气的福特。福特先是弄清了发动机的原理,然后有了制造双缸发动机的构想,终于在1892年成功造出了他的第一辆汽车。
  我可以想象年轻的福特如何在自己的小车间里不断地研究、实验,凭借不多的资料,摸索着将一个个别人从来没想过的构思变为现实。我可以体会他的快乐和艰辛,这也是每一个做工业者必经的心路历程。
  工业与商业是不同的,这是一座用一个零件一个零件造起来的大厦。大厦的高度,取决于地基的牢固程度。因此,侥幸与投机在这里都不管用,只有秉承一种“工业精神”,朝着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才能走向未来。
  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具备核心竞争力,更需要用一种灵魂性的东西去充实它的文化。从我个人的实践来看,尽快实现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从“商业精神”到“工业精神”的转化,是当前中国企业发展的一项灵魂性的支撑工作。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大部分企业长期用“商业精神”来指导发展,什么赚钱做什么,完全用一时的利润标尺来衡量。仿冒与跟风、价格战、同质化、产能过剩等,其实都是“商业精神”带给中国企业的后遗症。
  纵观世界经济的历史,不难发现,那些长期领导行业发展的领袖企业,其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一股“傻劲”和“吃亏的精神”。如果没有当年福特坚持只做汽车不做金融的“执着的傻劲”,就不会有今天的福特汽车。
  与“商业精神”不同,我理解的“工业精神”是指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全心全意关注消费者需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企业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所有行为都必须对未来负责任的精神,简单说就是“吃亏精神”。有了这种“工业精神”,就可以把人的力量和智慧无限量地聚合起来,实现最大限度的自主创新,创立民族品牌,推动中国的制造业和经济向前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在我心中,真正的工业者必定是“工业精神”的实践者,有理想、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愿意为长期价值放弃眼前利益。真正的工业者会把推动社会进步作为自己事业的核心,而非简单赢取利润。当代中国要发展,需要的就是这种真正的工业者和他们的“工业精神”。他们获得利润,但并不仅仅为了获得利润。他们的利润来自于通过自主创新而实现的核心技术的发展。
  我只是坚持朝着认定的方向前进。
  我不知道还要放弃多少、付出多少才能实现我全部的理想。但我明白,只有坚持“工业精神”勇敢地走下去,才有可能到达彼岸,因为格力和福特一样,就是这样开启了走向成功的篇章。
  (本文为作者曾撰写的一篇文章,本刊有删节)
  
其他文献
大小凉山的彝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没有儒、释、道,更不知道有什么耶稣、基督。但相信人有灵魂,“人死灵魂在”,普遍信“鬼”不信“神”。在这方面,设有专司其事的从业者,高级的叫“毕摩”,他们了解彝族的文化和历史,有的还精通彝文与习惯法,拥有经书和典籍;低级的叫“苏尼”,主要是给彝胞“送鬼”驱魔、除病。前者人数很少,多为长者,社会地位颇高;后者类似汉区的“端公道士”和“仙娘婆”,“送鬼”驱魔时敲着自制
期刊
白家的祖坟被刨了。  刨坟的,是白家的后人。  半年前,村里的耕地,包括白家祖坟所在的那片,都被小满村的村委会卖给了一座国营风电厂,他们正在寻找厂房新址。  白家人别无选择,只能亲手挖开了自己的祖坟,把祖先的骸骨,从棺材里取出、敲断,然后装进收骨坛,再移至一座临时建起的收骨堂里。  祖先们最后的归宿在哪里?活着的后人们没有答案。不仅如此,就连白家人祖祖辈辈栖身于此的村庄,也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崭新
期刊
2011年11月17日,一场小雨让深秋北京笼罩在薄薄的水雾里,这让府右街边红墙的颜色变得更加深沉。  墙的那一边,便是中南海,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在地,全国的政治枢纽。透过一座有士兵守卫的大门,目力所及,能看到的只有延伸至远处的行道树。  64年前,吴永增便是从面临府右街的西门走入中南海,完成自己的终身大事。    怀仁堂的平民婚礼  1947年9月3日,北平市民吴永增吃完了午饭,准备从丰台启程赶往
期刊
二十多年来,王建平说自己的公司来来回回全是“素菜”,只做实业不做投资。将来,他还会继续如此,哪怕有红烧肉似的投资的诱惑。    47岁的王建平有QQ,他和别人推荐自己的联系方式时,会首先主动报上QQ号码,并建议对方去看他的空间。  这是一个实名的QQ,签名常年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空间里是一首节奏感很强的土耳其进行曲,加快版的。  他的发家史几乎和温州当地所有商人一样:小时候家里穷,改革开放
期刊
2011年11月29日,农行发布公告,提名蒋超良为执行董事。按照惯例,不出意外的话,在走完2012年1月股东大会的程序后,蒋超良将正式成为农行新任董事长。  蒋超良本是个“老农行”,曾在农行待了16年,也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兼办公厅主任。2004年起任交通银行董事长,后又调至国家开发银行任行长。  几大银行兜了一圈后,蒋再回农行,引人注目。  在金融圈,频繁的换班现象常有。换班成了每年金融界
期刊
今年六月,美国国会以378比43的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加强制造业法案》。这个法案降低了工业原材料的关税,旨在鼓励美国的制造业。这个法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人在近年来的经济不景气中出现的危机感。在过去二十多年中,美国的制造业大量流失。2009年,工业生产只占国民经济总值的21.9%,而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占到了76.9%。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感到,只有重振工业才是最终的出路。  可是,除了通过上面这样
期刊
1913年2月22日,大清隆裕太后病逝。当年冬天,她与光绪皇帝的灵柩一起下葬于崇陵。  此时,距离清廷逊位已经一年有余。隆裕太后的灵棚中,既聚着大清的遗老,也有民国总理赵秉钧领衔的吊唁团。其间,遗老梁鼎芬一眼发现了一个穿着西装的人,他忽然跑到这个人跟前,指着鼻子骂起来:“你是谁?你是哪国人?”被指着的人是大清前任山东巡抚、如今的民国外交总长孙宝琦,他一下子怔住了。  梁鼎芬的手指头哆嗦着,指着孙宝
期刊
当巴菲特取代松下幸之助成为全民偶像,先前萦绕在企业家们心中的实业梦想,也都渐渐远去了。    “未来,我可能从一个实业家转向一个资本家了。”  2010年11月初的一天,巨人集团董事长史玉柱在电波里信誓旦旦地说。他向到访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解释,公司现有保健品、网游、金融投资三项业务,其中赚钱最多的还是金融投资,“比前两项加起来还多”。  这显然不是虚妄之语。在互联网上,新近流传着“投资如虎,地
期刊
一直到成年,梁鸿才吃到第一碗家乡美食——河南烩面,“用盐揉面,抹上香油,醒一醒面,熬好的羊骨头汤,放上木耳、海带和粉条,早些年再撒上一些芝麻叶子、萝卜樱子做成的干菜,一大碗,热气腾腾,很滋补,真香。”  “那个时候,整个梁庄的人几乎都没有条件去吃。”她轻叹一声。  梁鸿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去年,她写了一本书,记述了自己的故乡河南穰县梁庄近30年来的变迁,取名为《中国在梁庄》。  著名作
期刊
用他弟弟阳建平的话说,就算有两只兔子,“我哥也能分出哪只是贫下中农,哪只是富农”。阳和平却认为自己的阶级对立法放在当下再适合不过了:阶级无处不在,当年的中国工人慢慢成了温水里的青蛙,失去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而官僚特权阶层则迅速积累着财富和资源。    中国农场里的童年  上完一整天的课,坐在小餐馆里灌下一碗酸辣汤后,这个大鼻子老外甩出一口京腔“没有中国革命,我妈肯定不会嫁给我爸,更不会有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