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使动用法例释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wen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掌握使动用法对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态的使动用法
  一、概念认识
  例1: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郑伯克段于鄢》)
  引文中加下划线的“惊”字是典型的动词使动用法。句中“吃惊”的不是庄公,而是姜氏,是难产而生的庄公“使(她的母亲姜氏)吃惊”。
  为什么这么说?从上下文意来看,姜氏从此之后就不喜欢庄公,其原因就是庄公出生的时候是脚先出来,这种“逆生”就是难产,很容易导致母婴的死亡,因而,姜氏的“吃惊”就是很自然的。另外,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意识,不可能对生养自己的母亲表示“吃惊”。所以说,“惊”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只能是宾语姜氏。
  例2: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此句中的“舞”、“泣”这一动作的施行者分别是“潜蛟”和“嫠妇”,而使他们“舞”、“泣”的则是“余音”。
  从以上例子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
  1.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某个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时候,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也就是说,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2.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 宾 + 动词”的格式。
  例3: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秦族不会主动灭亡自己,而是山东豪俊“并起”的外部原因使自己灭亡了。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是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
  
  二、形式特征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语法特征是能带宾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带宾语。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不及物动词。
  比如,醒、徘徊、合作、觉悟、休息、前进、竞赛、冲突、灭亡等动词就不能带宾语。
  在古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常就是指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换言之,古汉语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最多见。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也就带上了宾语。
  例4: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苏洵《六国论》)
  例句中的“却”是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指代“秦”的宾语“之”,“却”就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之)退却”。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二,就是看句中的作谓语的动词是不是后面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如果是,就可以尝试从使动用法的角度去理解。
  下列句中加下划词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所以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司马迁《淮阴侯列传》)
  君将哀而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这种情况在古汉语里很少见。这种用法有两种情况:
  一是及物动词带宾语,在形式上和动宾结构没什么区别,区别只是在意义上。也就是说,使动虽然也是及物性质的,但是,它的动作行为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主动发出的,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使他们有这种动作行为。
  例5:
  序八州而同列。(贾谊《过秦论》)
  这句中“朝”是及物动词,意为“朝见”。但是,各诸侯国去朝见秦国,并不是自愿的,而是能“序八州”的强大的秦国迫使他们来朝见的。所以,“朝”应解释为“使(同列)朝见”。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三,就是看宾语是不是主动发出这个动作行为,如果是外部的原因使宾语施行了这个动作行为,那就是使动用法。
  二是有些及物动词读音的改变(一般变为第四声),往往是使动用法。
  例6:
  左右以君贱之也,(sì)以草具。(《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这句“食”字后省略了代词“之”,应理解为“使(让)(他)吃粗劣的饭食”。
  例7:
  中军置酒(yìn)归客。(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句诗中的“饮”的词义就是“使饮”,使动用法就是当然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使动用法的及物动词的读音都改变,而且改变读音的也不限于及物动词,因而不能单纯从读音的变化来判断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四,就是思考上下文意是否表示的是使动的意思。
  3.使动用法的语法特点。
  使动用法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句的内容。虽然古汉语里并不常见兼语句,但是,能用兼语句的结构特点去理解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帮助应是很大的。
  先分析两个现代汉语兼语句的结构。
  


  句中的“我们”和“我”都是兼语,“让”、“使”都是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如果将这两个动词去掉,并且把兼语后面的动词“读”、“吃惊”移到兼语前面去,那原先的兼语句就成了使动句。
  老师读我们书。他的做法惊我。
  再看古汉语的例子:
  庄公使姜氏惊——庄公惊姜氏。
  这样分析只是帮助理解使动用法,决不要误认为古汉语使动用法是兼语句转变而来的,其实古汉语里是极少兼语句的。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五,可借助现代汉语兼语句表达内容的方式来判断。
  4.使动用法的特殊现象。
  使动用法会造成一些特殊现象。比如:“胜之”和“败之”的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胜之”是一般用法的动宾结构,“败之”是使动用法。为了能区别它们,我们只要换种说法就可以看出不同来了。
  “败之”——打败了他;换成使动——使他打了败仗。意义一样。
  “胜之”——战胜了他;换成使动——使他战胜了(我)。意思不一样了。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六,就是遇到特殊的现象或拿不准时,不妨将句子换成使动用法来表达一下,看看表达的意思有没发生变化,变了就不是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作使动用法。前提条件有三:
  形容词在句中作谓语;活用为动词;这个词表示的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例8:
  必先其心志,其筋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此句中的“苦”、“劳”表示的是“心志”、“筋骨”的状态,是使动用法。
  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的形容词都是使动用法:
  君子其衣冠。(《论语·尧曰》)
  今媪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赵太后新用事》)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黔首。(贾谊《过秦论》)
  城不入,臣请璧归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判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的方法,可参见动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时候,也能作使动用法,但是在古汉语中不多见。
  例9: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此句中的“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肉骨”也是动宾结构,“肉”是名词的使动,意思是“使白骨生肉”。
  名词的使动用法的前提是:名词要活用为动词,而且要带宾语。其意义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
  例10:
  孟尝君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先破秦入咸阳者之。(司马迁《鸿门宴》)
  加下划线的名词都表示的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关系。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里的一种特殊的词类活用现象,理解其运用特征,掌握学习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三国志》多有讹误,中华书局点校本未能一一匡正。今据本人所见,仅就《三国志·魏书》之有关文字勘误如下。凡十四条。1、《三国志·魏书·明帝纪》:“(青龙)二年春二月乙未
希望与成功文/李国强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曾说:"我唯一的财产就是希望。"18世纪的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也说:"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确实,世上还有比"希望"更宝贵和值得珍视永存的吗
汉语拼音是孩子入学第一课,教时长达两个月。拼音字母既没有汉字的形象与想象空间,又没有语言的无穷魅力,但却摆在了孩子学习生活的“第一步”。让孩子“迷恋”字 Hanyu pin
早晨,我们背着书包去上学,不经意间,说不定就会有新的发现。也许我们在路上弯下腰,咦,地上怎么有一群“小精灵”在开运动会?原来,是蚂蚁兄弟们找到了一块香甜可口的食物,正在
考试是检查、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试卷评讲是考试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评讲方法、形式、质量的优劣水平,直接关系到教情、学情的反馈和教法、学法的
各專市縣: 本省今年因受水,旱、雹、風、凍、虫、涝等災害侵襲,致夏秋雨季產量大為減低。僅據現有二十八個縣報告的材料统計,只水、旱、雹、三種災害,致秋田受災面積即達一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阅读教学在小学
古语说:“挖坑害人者,必自掉下坑。”——某镇有家“狮子”饭店,这饭店的老板还在没挖好陷人坑之前,自己就已经掉进去啦。话说有一天,店里来了位衣着讲究的客人,一进门便叫老
产品线的竞争结构是企业经常面临的决策问题。该文章基于顾客离散选择行为,从寡头生产商仅提供一种竞争性的产品的定价问题开始研究,给出了生产商的产品价格在给定产品的成本以及质量价值的情况下,存在唯一的纳什均衡。接下来,研究了寡头生产商分别提供两种非替代性产品的情形,并给出了生产商都不愿意提供产品线产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