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焉”字用法例释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jian_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焉”常用作语气助词和代词。
  一、语气助词“焉”
  1.用于叙述句末,表示停顿,起强调作用,一般不必译出。例如: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先生说的这些话,对我的思想深有触动。
  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愚公移山》)
  译: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
  2.用于疑问句末,句中有疑问词表示疑问语气,“焉”表示肯定。一般译为“呢”。例如:
  ①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大王如果怜悯它没罪就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可选择呢?“焉”译为“呢”。
  ②不然者,我何辞焉!(李朝威《柳毅传》)
  译: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能推卸(责任)呢!“焉”译为“呢”。
  3.在句中,无意义。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译: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得不到解答,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学习,大的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道理的。
  二、代词“焉”
  “焉”用作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1.指示代词“焉”。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
  译: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焉”指处所,译为“从这里”。
  2.疑问代词“焉”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哪里”“怎么”“什么”。例如:
  ①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怎么会有仁爱的人处在君王的地位,却能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焉”译为“怎么”。
  ②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译:世俗与我情志相违,(我)还驾车出游追求什么?“焉”译为“什么”。
  3.代词,相当于“之”。例如:
  则山下皆石穴罅(xi„),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洞的深浅,微波涌进了洞、缝,水石相击而发现这出声响。“焉”代地方“石穴罅”。
  三、形容词或拟声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例如:
  ①盘盘焉,囷囷焉。(杜牧《阿房宫赋》)
  译:盘据回旋的,屈曲勾折的。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在乱石中挑一两块敲敲,硿硿作响,我本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
  四、兼词,“于之”“于此”“于彼”“于何”,译为“在哪里”“在这里”“在那里”。
  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然而,体力足够到达,(却没有到达)。“焉”译为“到哪里”。
  ②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译:况且又往哪里放置从山上挖下来的泥土与石块呢?“焉”译为:“在哪里”。
  ③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译:激于大义而死于这件事的。“焉”译为“这件事”。
  责任编辑 刘静
其他文献
In this paper,we propose a Rough Set assisted Meta-Learning method on how to select the most-suited machine-learning algorithms with minimal effort for a new gi
随着信息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插图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插图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小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小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对个体权利有了愈来愈明晰的认识,但与此同时,人们却忽略了对一个弱势群体——中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权利的尊重。自二十世纪八十年
文言断句,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其水平高低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解题方法】  1.通读语段  平时学习中,应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通过熟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大体上弄清这个文言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比如说文体,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