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独好修以为常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jiangfash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人类普遍具有取清弃浊的审美倾向,往往取水之静而清以鉴照世间万物,进而创作出服饮清流、沐浴去秽等一系列相关意象,并形成以清澄之水象征高洁人格的文化传统。屈原“独好修以为常”,堪称志洁行廉、横而不流的典范,主张洁净之物与芳香之物相通,故多将水意象与香草意象组接而为复合意象。或“饮木兰之坠露”,或“浴兰汤兮沐芳”,取香草之馨香幽洁以契水之清澄洁净,甚至发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生宣言,以此昭示自己对高洁人格的永恒坚守。这种“超越现实的理想模式、完人模式,是屈原的伟大、独特之处,亦是其痛苦、悲剧之源”,因而可以说,屈原的悲剧首先是人格的悲剧。
  一、服饮清流
  象征具有重复与持续的意义,楚辞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清流无疑暗含浓郁的象征意味。横而不流、激浊扬清的诗人,多次提及集自然精华的清澄之水,如,“泉”等泛称之水以及“露”等气象之水,并时常服饮此类清澄之水以彰显自身的高洁人格,进而表达自己“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格操守。
  显而易见,“坠露”“湛露”“沆瀣”均指“露”,具有馨香幽洁、晶莹灵动之美,人类服饮之后可以升华生命。其中“木兰之坠露”,即附着于木兰而不与尘埃接触的露,王逸认为屈原“旦饮香木之坠露,吸正阳之津液”,足见诗人的曼妙柔情以及对行将消逝的美好生命的怜爱。“湛露”,凸显出露水之透彻。“沆瀣”,五臣注为“清露”,凸显出露水之清澄。至于“泉”,洪兴祖援引五臣注云:“饮清洁之水。”毫无疑问,此类清流之水多被诗人并置组合,或突出水之洁净透彻,或强调水之甘甜清新,它们的共性特征为含香体洁、极富灵韵,与人类慕清自守的人格追求有着契合之处,故可当之无愧地视为诗人高洁人格的象征。同时,诗人甚至以馨香芳洁的香草为饰,以此超凡之举诠释自己慕清自守的人格追求。
  回溯服饮清流这一民俗,古代文献典籍多有记载,如,“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追溯这一民俗的产生缘由,与人类原始思维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向松柏在《中国水崇拜》中指出,原始思维往往根据相似性来确立事物的同一性,万物正是得之于其间的相似性才得以相互转化。楚辞中所涉“泉”“露”“沆瀣”等清澄之水,在古人看来无疑是纯净与生命的象征,饮用它们可将其高洁品性以及生命能量嫁接至人类身上,进而实现人类慕清自守的高洁人格以及治病延年乃至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
  二、沐浴去秽
  清澄之水无疑具有洗涤去秽的实用功能,因而古来形成“修禊”的民俗文化传统。如果说服饮清流可以净化繁芜内心的话,那么水中沐浴无疑既可洗濯外在形体,亦可荡涤主体的内在心灵,与诗人追求“内修外美”的人格理念相呼应。因此,为表达自己的高洁清远之志,诗人多次提及沐浴去秽行为。诗中提到的“洧盘”“咸池”“汤谷”等神泉,在古代典籍中经常以太阳沐浴之所出现。毫无疑问,这些神泉携有浓郁的神话色彩,诗人选择沐浴其中以保清洁之行,暗含与神灵同在而求得长生的美好愿望。
  当然,水中沐浴除了洗濯外在形体之外,还可以净化主体内在精神与灵魂,沟通天地万物而成为人神交往的媒介,故而成为人类祭祀之前的必经环节。《周礼》言“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尚书》正义:“凡有敬事,皆当洁。”由此可知,古代沐浴敬神祭祀之风相当浓厚。
  不仅如此,诗人甚至将水视为自己身心的最终归依,以期永恒地沐浴于清泠之水。正所谓死生亦大矣,自杀可谓构成屈原之作最为“惊采绝艳”的主题,因而梁启超主张研究屈原应该拿他的自杀作出发点。值得深思的是,人类自杀方式诸多,诗人为何偏爱投水自沉这一种?究其缘由,可以知道,清澄之水不仅可以洁人肉体,还可以慰人精神与灵魂,正可谓诗人慕清自守高洁人格的象征。
其他文献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教学时要倡导师生之间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训练中可从这些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创新写作提供源泉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里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并不是背熟了好去模仿抄袭,而是背熟了才能吸收消化,把别人文章里的好处变成自己的,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强化
期刊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时常有很多困惑,现代网络技术发展,智能手机、电脑的普及,信息世界的爆炸,使得人们传递和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学生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情商越来越高,从而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面临这样的形势,如果教师还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根粉笔,按照一成不变的老方法来教学的话,不但在知识能力上远远追不上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而且很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同时也使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产生危机。  那么,作为新时代
期刊
这是一本引发我理性思索的好书。作者以使命感的虔诚,深层次多角度的发现梳理并阐述了乡村教育的失落,以及乡村教育的人文理念和乡村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其中作者在著述中提出的乡村教育的断层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当乡下的乡村教育设计,扩而言之,我们的整体教育设计,实际上更多的就是一种‘逃离乡土’式的教育设计,乡村只是作为城市文明的参照、补充,作为被城市所‘观看’、俯视的对象,乡村作为前现代的‘他者’、被排斥
期刊
续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给材料作文”,就是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提示,从已有的条件出发,去推想故事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展开合理、充分的想象,构思适当的情节,紧扣所供材料,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续写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途径。  常见的续写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根据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节接着写下去,这是一种读写结合的续写方式,往
期刊
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藏马子弟兵团就是其中的卓越代表,它由普通群众临时拼凑而成,前后服役仅一百余天,但却屡立战功,并被授予了“陈毅子弟兵团”的光荣称号。  一、消失的藏马县  藏马子弟兵团得名于藏马县,以其境内的藏马山而得名,县治所在地为泊里(今属青岛市黄岛区)。抗战后期,整个山东的形势错综复杂,有我八路军新四军的胶东半岛、沂蒙山区根据地和苏北根据地,还有青岛
期刊
病句题是高考的必考题,也是学生平日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虽然从高一开始,就做过很多题,讲过很多题,也系统地训练指导了,但六大类病句类型结合了具体材料,演化出千变万化的病句题,辨别起来就变得极其复杂。在平日学段测试中,病句错误率依然居高不下,由此可见学生在病句辨别方面,不仅缺乏系统的知识,而且缺乏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辨别手段,更缺乏辨别病句的基本能力与意识。  针对这种情况,反复思考,研究学生存在问
期刊
古人作文讲究起承转合,正是体现了文本内部情绪的变化,情感的波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本词的首句,地位很重要。它奠定了全词豪放不羁的感情基调,衬托出旷达深远之景,同时照应了题目“赤壁怀古”。吟哦本句,它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这样的画面:长江滚滚,波浪翻涌,一位位风流杰出人物随着他们的丰功伟绩劈荆斩浪,颠簸漂浮在历史的波涛上,那些浪花把他们吞下又抬起,吞没又涌出……品味“千古”的同时,
期刊
作文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表现客观生活以及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很多学生表现出畏惧作文的态度,而教师对此也深感头疼。因此,就造成了学生难写作文、教师难教作文的局面。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有话可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兴趣,才会有作文的欲望,也才会
期刊
作为一名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师,我一直在不停地思考,不断地追问:究竟什么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就此说过一句广大语文教师耳熟能详且十分经典的话——“教是为了不教”。既然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如此简单而明了,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大可不必绞尽脑汁、花样迭出去煽情,也不必白白浪费过多时间一味地让学生去感悟、体验课文的思想感情和人文精神,而应从“天堂”回归“田野”,返璞归真,做到简简单单教
期刊
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读的重要。现在我以第二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感受。  一、从重点词入手  在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第3自然段时,我从理解:“一丝”在句中的意思入手。分层次进行:一是实物引路,即出示丝织物,直观感知“一丝有多少”;二是迁移理解,即理解“没有一丝高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