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感悟 品中升华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la0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读的重要。现在我以第二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感受。
  一、从重点词入手
  在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第3自然段时,我从理解:“一丝”在句中的意思入手。分层次进行:一是实物引路,即出示丝织物,直观感知“一丝有多少”;二是迁移理解,即理解“没有一丝高兴”的意思;三是探究原因,探究面对那么多鲜艳美丽、芳香扑鼻的鲜花,国王为什么“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四是感悟提升,明白鲜花背后,其实隐藏的是“不诚实”
  孩子们,知道“一丝”有多少吗?老师手上有一块用丝织成的围巾,我从里面抽出一丝来(实物投影放大演示),说说“一丝”有多少? 是啊,“一丝”几乎看不见,那么“没有一丝高兴”就是——
  讨论:这一天,每个孩子都手捧最美的鲜花,每一盆都是那样地鲜艳夺目、那样的芳香扑鼻!谁见了谁都会喜欢啊!可偏偏国王脸上却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这是为什么?。这些花儿虽然美丽,但每一个盛开着鲜花的花盆都好像在告诉国王,这些孩子不诚实,像这样的人,如果做了继承人,国王怎么能放心让他继承王位、管理国家呀?当学生弄清原因后引导学生读出国王的不高兴,从中品出国王的担忧。
  二、从比较句子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同一个句子,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朗读课文时,学生个别朗读,更能投入情感,这就是个性特质情感的需要。学生特质感情的生成,其关键就在于课文中的几个情感点。因而,指导学生朗读时,应从课文中挖掘“情感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向学生的实际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有了自己的情感态度,也就会读出自己的特质感情。
  三、从空白点入手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中,有许多的人物,留给我们很多人物的空白点,我们的教学,要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对语言规律及语言素材(字、词、句、篇)的真切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不自觉的“内在知识”,并获得精神文化的丰富与提升。要引导孩子在反复朗读文本后,走进文本,在文本中真切地感受人物的心理。
  教学中,当学生明白了只有培育出最美的花,才能成为国王的继承人,明白了雄日虽然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可种子就是不发芽时,教师疑惑而又急切地说:明天就是国王规定的日子,此时雄日心情怎样?他会怎么想?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文本中的主人,学生们利用他们的想象,分别成了文本中可能出现的人物。虽然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各种人的想法、动作都有差异,但他们在自己模拟的情境里,都深刻地领悟着该诚实做人的道理。透过文本,学生会意的都是一个深刻的为人之道。
  四、从拓展延伸入手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后进行拓展延伸,学生从“读――理解――再读――感悟。
  比如设计:雄日因为诚实而成为受人尊敬的国王,那同学们想一想,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吗?诚实的你有什么高兴的事吗?
  想象你就是文中的一个人物,要边读边思考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你想对雄日说什么?”“你想对手捧鲜花的孩子说些什么?"等环节的创设,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去说,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努力激活孩子们想象的思维,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再引导学生读课文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读课文,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朗读和复述中体悟语言魅力,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其他文献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会跟着学生着急。于是,语文课不停地写作收效却甚微,渐渐地,作文对教师而言成了教学中的硬伤,对学生来讲作文成了学习的软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克服望“文”生畏的心理,使学生知道写些什么,从何下笔,是一个非常重要问题。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并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  
期刊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教学时要倡导师生之间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训练中可从这些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创新写作提供源泉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里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并不是背熟了好去模仿抄袭,而是背熟了才能吸收消化,把别人文章里的好处变成自己的,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强化
期刊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时常有很多困惑,现代网络技术发展,智能手机、电脑的普及,信息世界的爆炸,使得人们传递和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学生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情商越来越高,从而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面临这样的形势,如果教师还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根粉笔,按照一成不变的老方法来教学的话,不但在知识能力上远远追不上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而且很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同时也使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产生危机。  那么,作为新时代
期刊
这是一本引发我理性思索的好书。作者以使命感的虔诚,深层次多角度的发现梳理并阐述了乡村教育的失落,以及乡村教育的人文理念和乡村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其中作者在著述中提出的乡村教育的断层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当乡下的乡村教育设计,扩而言之,我们的整体教育设计,实际上更多的就是一种‘逃离乡土’式的教育设计,乡村只是作为城市文明的参照、补充,作为被城市所‘观看’、俯视的对象,乡村作为前现代的‘他者’、被排斥
期刊
续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给材料作文”,就是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提示,从已有的条件出发,去推想故事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展开合理、充分的想象,构思适当的情节,紧扣所供材料,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续写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途径。  常见的续写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根据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节接着写下去,这是一种读写结合的续写方式,往
期刊
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藏马子弟兵团就是其中的卓越代表,它由普通群众临时拼凑而成,前后服役仅一百余天,但却屡立战功,并被授予了“陈毅子弟兵团”的光荣称号。  一、消失的藏马县  藏马子弟兵团得名于藏马县,以其境内的藏马山而得名,县治所在地为泊里(今属青岛市黄岛区)。抗战后期,整个山东的形势错综复杂,有我八路军新四军的胶东半岛、沂蒙山区根据地和苏北根据地,还有青岛
期刊
病句题是高考的必考题,也是学生平日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虽然从高一开始,就做过很多题,讲过很多题,也系统地训练指导了,但六大类病句类型结合了具体材料,演化出千变万化的病句题,辨别起来就变得极其复杂。在平日学段测试中,病句错误率依然居高不下,由此可见学生在病句辨别方面,不仅缺乏系统的知识,而且缺乏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辨别手段,更缺乏辨别病句的基本能力与意识。  针对这种情况,反复思考,研究学生存在问
期刊
古人作文讲究起承转合,正是体现了文本内部情绪的变化,情感的波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本词的首句,地位很重要。它奠定了全词豪放不羁的感情基调,衬托出旷达深远之景,同时照应了题目“赤壁怀古”。吟哦本句,它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这样的画面:长江滚滚,波浪翻涌,一位位风流杰出人物随着他们的丰功伟绩劈荆斩浪,颠簸漂浮在历史的波涛上,那些浪花把他们吞下又抬起,吞没又涌出……品味“千古”的同时,
期刊
作文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表现客观生活以及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很多学生表现出畏惧作文的态度,而教师对此也深感头疼。因此,就造成了学生难写作文、教师难教作文的局面。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有话可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兴趣,才会有作文的欲望,也才会
期刊
作为一名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师,我一直在不停地思考,不断地追问:究竟什么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就此说过一句广大语文教师耳熟能详且十分经典的话——“教是为了不教”。既然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如此简单而明了,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大可不必绞尽脑汁、花样迭出去煽情,也不必白白浪费过多时间一味地让学生去感悟、体验课文的思想感情和人文精神,而应从“天堂”回归“田野”,返璞归真,做到简简单单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