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情感的起承转合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zhe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作文讲究起承转合,正是体现了文本内部情绪的变化,情感的波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本词的首句,地位很重要。它奠定了全词豪放不羁的感情基调,衬托出旷达深远之景,同时照应了题目“赤壁怀古”。吟哦本句,它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这样的画面:长江滚滚,波浪翻涌,一位位风流杰出人物随着他们的丰功伟绩劈荆斩浪,颠簸漂浮在历史的波涛上,那些浪花把他们吞下又抬起,吞没又涌出……品味“千古”的同时,令人不禁感慨历史老人的伟大与无情!历史的浪花冲刷洗淘的不仅是人物,还有他们的历史功过,供后人评说!我们就这样被作者的极自然率性的开头的神来之笔带入了深深地历史思索。
  “承”“起”而后续,二者很密切。“承”是“起”句的深化,它不仅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对后面的“体物写志”起铺垫和蓄势作用。以此来观,“故垒西边,……樯橹灰飞烟灭”属于“承”部。内容上临古地,描奇景,塑英雄,占据了文章的主体篇幅。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景象开阔,雄奇,壮丽!读来振奋人心,心情澎湃,声调高昂起来了!一句概括性的话“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使我们追随着苏轼心绪短暂地得到了放松,我们的语调可以一时平缓下来了。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入对“豪杰“的描写,人物定位在了周郎身上,为什么作者如此偏爱周瑜呢?为了反衬自己的失意落魄,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穿越时空,不惜以初嫁时的美女小乔来点缀十年后赤壁之战时的周瑜,达红袖添香之意;“羽扇纶巾”的装备是否为周瑜所有,历史无从考察,但是苏轼给他配备了这样一青年儒生的装扮。赤壁之战中,周瑜是主角,但是在《三国演义》中这是一个可敬又可笑的人物,竟至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但是,苏轼塑造的是一个风流智者的周瑜形象,非常“高大上”的一个角色。比之周瑜,他“官场情场战场,场场得意”;而苏轼,是“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对于周瑜,苏轼在年龄、婚姻、外貌、职位、际遇上一一比较,如何比得上他自己一手塑造起来的“高大上”形象呢?于是苏轼赞颂有之,敬仰有之,羡慕有之,在这赞颂敬仰羡慕的背后,我们是否也读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呢?情感总是复杂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点,没有深入品味到这一点,只能人云亦云地认为这地方是赞美,这一弊病启示我们要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同时警示我们摒弃文本处理简单化,单一化的倾向。
  “转”接“承”而来,内容上推进一层,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在诗词理解而鉴赏上,抓住“转”句很关键,我们可以很快明晰作者思路,品味文本的主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个“笑”字,含义丰富。落魄失意,渺小惭愧,消沉落寞,坦然超然,淡定无求……全在这一个“笑”中,可以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对于苏轼来说,是“生前身后荣辱事,都付一笑中!”
  最后一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便是词的“合”部了。它是全词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的“词眼”所在。在结构上,呼应了开篇“起”句,内容上又点明了题旨。可以说,正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才使作者感到人生如梦之感,而“梦”是虚无缥缈的,捉摸不定的,充满幻灭感,如露如电,稍纵即逝,“唯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所以,“酹江月”浇灌胸中块垒,此时作者那颗旷达乐观,超然淡泊很自然的流露出来。我们似乎看到衣袂飘飘,卓然独立的诗人在浩渺澄澈的江边正把盏举杯,羽化而登仙,此时,皓月当空!
其他文献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风格特点、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再结合学生自身的理解,进行情境导入式教学。让学生领会诗歌丰富的内涵,进而濡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养。  一、朗读为先,体验诗意  鉴赏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
期刊
一篇好的文章,除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外,语言生动形象也是不可少的要素。而中考考场上很多考生的作文,大量存在着语言贫乏苍白、枯燥淡味、缺乏感染力的毛病。怎样才能培养并提高学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呢?只有教给学生使作文语言亮丽起来的方法,才能使他们的语言表达真正进入美妙的境界。  一、善用修辞  精美的文章中多用修辞,高明的作家,无不是善用修辞的能手。  1.用比喻、拟人,可以使干瘪的句子生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三个面向”,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数学课堂中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期刊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会跟着学生着急。于是,语文课不停地写作收效却甚微,渐渐地,作文对教师而言成了教学中的硬伤,对学生来讲作文成了学习的软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克服望“文”生畏的心理,使学生知道写些什么,从何下笔,是一个非常重要问题。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并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  
期刊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教学时要倡导师生之间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训练中可从这些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创新写作提供源泉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里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并不是背熟了好去模仿抄袭,而是背熟了才能吸收消化,把别人文章里的好处变成自己的,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强化
期刊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时常有很多困惑,现代网络技术发展,智能手机、电脑的普及,信息世界的爆炸,使得人们传递和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学生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情商越来越高,从而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面临这样的形势,如果教师还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根粉笔,按照一成不变的老方法来教学的话,不但在知识能力上远远追不上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而且很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同时也使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产生危机。  那么,作为新时代
期刊
这是一本引发我理性思索的好书。作者以使命感的虔诚,深层次多角度的发现梳理并阐述了乡村教育的失落,以及乡村教育的人文理念和乡村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其中作者在著述中提出的乡村教育的断层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当乡下的乡村教育设计,扩而言之,我们的整体教育设计,实际上更多的就是一种‘逃离乡土’式的教育设计,乡村只是作为城市文明的参照、补充,作为被城市所‘观看’、俯视的对象,乡村作为前现代的‘他者’、被排斥
期刊
续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给材料作文”,就是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提示,从已有的条件出发,去推想故事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展开合理、充分的想象,构思适当的情节,紧扣所供材料,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续写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途径。  常见的续写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根据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节接着写下去,这是一种读写结合的续写方式,往
期刊
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藏马子弟兵团就是其中的卓越代表,它由普通群众临时拼凑而成,前后服役仅一百余天,但却屡立战功,并被授予了“陈毅子弟兵团”的光荣称号。  一、消失的藏马县  藏马子弟兵团得名于藏马县,以其境内的藏马山而得名,县治所在地为泊里(今属青岛市黄岛区)。抗战后期,整个山东的形势错综复杂,有我八路军新四军的胶东半岛、沂蒙山区根据地和苏北根据地,还有青岛
期刊
病句题是高考的必考题,也是学生平日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虽然从高一开始,就做过很多题,讲过很多题,也系统地训练指导了,但六大类病句类型结合了具体材料,演化出千变万化的病句题,辨别起来就变得极其复杂。在平日学段测试中,病句错误率依然居高不下,由此可见学生在病句辨别方面,不仅缺乏系统的知识,而且缺乏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辨别手段,更缺乏辨别病句的基本能力与意识。  针对这种情况,反复思考,研究学生存在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