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回归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nydxlh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本引发我理性思索的好书。作者以使命感的虔诚,深层次多角度的发现梳理并阐述了乡村教育的失落,以及乡村教育的人文理念和乡村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其中作者在著述中提出的乡村教育的断层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当乡下的乡村教育设计,扩而言之,我们的整体教育设计,实际上更多的就是一种‘逃离乡土’式的教育设计,乡村只是作为城市文明的参照、补充,作为被城市所‘观看’、俯视的对象,乡村作为前现代的‘他者’、被排斥在为教育所展开的现代性想象的边缘……”使我陷入了深思,并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因为我就是一个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并在农村学校从教十四年的乡村教师。我对农村和农村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也正因此,我更愿意和大家交流讨论农村教育的现状,以及弊端所在。
  刘博士在书中引用了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中的一段话“身体精神都染了病的人,快去做五六年的农夫吧。人的堕落,与物的腐败一样”,我是非常的欣赏这段话的。乡村教育首相应该立足于乡土,乡土是什么?首先是优美的自然风光,“大雁听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脸,山丹丹花开花又落”每次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我的青少时代,孩子们沐浴着春风,奔跑在田间采漫山遍野的马齿苋;穿梭于广阔的黑松林摘松果;在滚烫的沙滩上采集荆种,春播种,秋收获。是土地养育了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也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塑造着我们的性情。乡土是什么?是乡民们的自然生产与生活方式。我可爱的相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用虔诚与勤劳热爱着这片土地。他们不想从土地贪求更多,是乡土养成了他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真性情。乡土是什么?是建立在乡村自然与村民自然生存方式之上的活动文化样式。是我小时候所熟悉的奶奶的故事,是哄我入睡哼唱的童谣,是月夜树下织女的故事,是过大年所演的村戏,是跟随大人走十几里路看的一场我听不懂的京戏《追鱼》……乡土教育所孕育的乡村文化的核心是:善良、淳朴、亲情、基本善恶的分明,是这些养成了我性格中阳光的一面。正如柏拉图所说“无论如何,一个人最初的教育,往往决定着以后发展的方向。”而反思当下,我们的乡村教育还有这些么?说来应是惭愧的,我们只是剩下一些技能的培训罢了。那么,可与可以在我们的地方课程中,在我们的校本课程中添加上这些呢?请多给我们的孩子一些人文的关怀吧!
  刘教授还在书的结尾部分引用了《春晖中学:现代教育的田园牧歌》,深情地谈起了春晖中学1922~1924那段辉煌的历史。春晖中学之所以能与同时代的南开中学、北师大附中、扬州中学等名校相映成辉,正是由于创办人教育家经亨颐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才铸就了现代教育的田园牧歌。
  曾经的春晖中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方教育乌托邦的天空,当代教育虽不能效仿,但我们仍可以从中汲取营养。 创办理想的乡村教育模式,应该是有路可走的。
  最后,以书中的的一段话与大家共享和共勉,“当我们的生活变得很艰难时,唯有把理想的城邦建立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任何时候对于美、善的追求是一个艰巨的而又让人痴迷的事业”。
其他文献
“你在窗外看到,风刚刚冒出嫩芽的声音,于是,我决定了,在猫的眼睛上旅行。”仍记得这首很美的小诗,而我也希望进行一场旅行,去做一只猫,像猫一样悄无声息地体味人生。  在猫的眼睛上旅行,我明白了最初的我需要勇气。看自古之人谁不狂傲不羁,谁人无豪情壮志?记得林清玄不因家境贫寒而胆怯,发出了走过撒哈拉的诺言,当梦想成真,他向父亲发了一张撒哈拉的明信片,证明了当时的勇气。也犹记得毛遂与万人才子中敢于自荐,试
期刊
在和很多学生家长交流的时候,家长都反映,孩子在家不会做家务,不会洗衣服,连自己的袜子都是爸爸妈妈给洗的,就是这样,学生还不知足,认为这是家长应该做的,别说感恩了,甚至动不动就朝家长发脾气,一点感恩之心都没有。  一、感恩正离我们越来越远  初一刚开学的时候,总会看到好多孩子手里拿着冷饮津津有味地喝着吃着,他们的父母甚至还有爷爷奶奶跟在后面汗流浃背,拿着行李蹒跚地穿梭于各个报到的窗口!  一位家长前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使学生把阅读获得的语言能力转化为有思想的语言文字,不断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对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在实行目标递进的作文教学方法的过程,谈几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校本研究方面的体会。  一、敢于给学生作文满分,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  很久以来,教师和学生中有这样的说法: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
期刊
人生几何?苦乐相参。世事纷扰,是非无尽。生死有命,运不在天。愿志如一,不负初心。  祸福相生,因果报应。幸也不幸,成败相形。总会听到有人这样抱怨自己的人生:为什么他没有生在富贵人家?抑或是为何家里无权无势?总在感叹命运不公,为何偏爱他人,给予了他们所有的荣耀。其实,我一直认为,幸运与否全在自己一念之间。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海伦·凯勒,上帝没有给她健全正常的生命,她的出生就带着不幸,仿佛她是被世界抛弃的
期刊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风格特点、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再结合学生自身的理解,进行情境导入式教学。让学生领会诗歌丰富的内涵,进而濡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养。  一、朗读为先,体验诗意  鉴赏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
期刊
一篇好的文章,除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外,语言生动形象也是不可少的要素。而中考考场上很多考生的作文,大量存在着语言贫乏苍白、枯燥淡味、缺乏感染力的毛病。怎样才能培养并提高学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呢?只有教给学生使作文语言亮丽起来的方法,才能使他们的语言表达真正进入美妙的境界。  一、善用修辞  精美的文章中多用修辞,高明的作家,无不是善用修辞的能手。  1.用比喻、拟人,可以使干瘪的句子生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三个面向”,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数学课堂中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期刊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会跟着学生着急。于是,语文课不停地写作收效却甚微,渐渐地,作文对教师而言成了教学中的硬伤,对学生来讲作文成了学习的软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克服望“文”生畏的心理,使学生知道写些什么,从何下笔,是一个非常重要问题。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并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  
期刊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教学时要倡导师生之间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训练中可从这些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创新写作提供源泉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里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并不是背熟了好去模仿抄袭,而是背熟了才能吸收消化,把别人文章里的好处变成自己的,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强化
期刊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时常有很多困惑,现代网络技术发展,智能手机、电脑的普及,信息世界的爆炸,使得人们传递和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学生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情商越来越高,从而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面临这样的形势,如果教师还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根粉笔,按照一成不变的老方法来教学的话,不但在知识能力上远远追不上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而且很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同时也使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产生危机。  那么,作为新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