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联想游戏”教学满足了学生爱玩好动的需求,大量实物造型各异,有效刺激了学生大脑最积极、最有创意性的区域。把美术活动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促进学生不断学好新知识与新技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联想游戏 美术教学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联想的方法。大胆使用材料,装饰联想到的事物。游戏激发兴趣,尝试联想。欣赏《猴妈妈和孩子》,学习根据外形联想,分析作品学习变换方向进行联想的方法。欣赏《牛头》,学习组合的联想方法。师生互动使用材料装饰联想后的事物。欣赏作品,进一步拓展联想。感受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带给人的乐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联想,认识到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生活用品产生联想,并把自己的联想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玩具汽车、毕加索等作品图片、造型各异的日用品、各种材料。
一、“联想游戏”导入新课《生活日用品的联想》
1.教师伸出两根手指,朝下前后动;伸出五根手指,启发:“联想到什么?”
学生想象:树杈、兔子耳朵;行走的腿;五指山、蝴蝶的翅膀……
2.教师小结: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相同的地方,启发思维从一个事物跳跃到另一个事物,这就是“联想”,现在我们就正式进入“联想游戏”。
3.从日用品开始,师生交流日用品的名称,明白各自不同的外形。
二、欣赏毕加索《猴妈妈和孩子》学习根据外形进行联想的方法
首先出示玩具汽车,学生联想。其次出示毕加索的《猴妈妈和孩子》,学生仔细看猴妈妈的头部,惊讶:“是玩具汽车。”然后对照比较:“车身变成了猴妈妈的头,车灯竟然是猴妈妈的鼻孔……真是独出心裁!一辆汽车竟能改装成猴子的头!”紧接着,教师提出建议:我想学学大师,把汽车玩具改装成大象怎么样?学生得出结论:不合适吧?大象的特点是鼻子长,耳朵大。最后出示玩具汽车,打开前盖:“这样可以联想到什么?”学生惊喜:“大河马”……
三、分析探究同龄人的作品学习变换方向进行联想的方法
逐一欣赏书中同龄小朋友的作品,看书。
1.学生找出作品中的日用品(剪刀、勺子)。教师出示实物,变换位置:整体,局部。变换不同角度,提出:还能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联想。
2.看来同一件日用品观察的人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联想。
四、欣赏毕加索的作品《牛头》学习组合的联想方法
教師:“这儿有一件毕加索的雕塑作品,想看看不?”出示作品图片:“快速找出作品中的日用品。”学生兴奋:“一个自行车座和一个车把。”
小结:毕加索将废弃的自行车座车把巧妙构思了这一尊“公牛”。牛是西班牙民族精神的象征,对一位西班牙的艺术家来说,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
学生发现《牛头》用了两件日用品。教师总结:这种联想的方法就是组合。
五、师生互动使用材料表现装饰联想后的事物
1.CD光盘的联想与装饰表现。教师拿起一张光盘,自言自语:“这光盘圆圆的、亮亮的,你想到什么啦?”
学生1:女孩的脸。
教师:我们给她装饰一下:组合、剪贴,这种皮肤颜色一定是来自快乐星球的。
学生2:我觉得挺像钟表,加上时针、分针、秒针就更像啦。
教师:好主意,来时针、分针、秒针,再装饰点卡通图案——龟、兔,兔子跑得快,贴在秒针上,乌龟爬得慢,贴在时针上。
教师:如果把它涂成红色呢?想到什么?(七星瓢虫)教师添加触角、腿。
教师收集数张光盘,沿曲线摆开:“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蜈蚣、毛毛虫。
教师添画腿、头部表情及其他。
2.学生奇思妙想,自由创作。学生拿起一舒化奶盒,“贴上号码、加根天线就是手机;立起来像冰箱放平了;再贴上眼睛、鼻子像正在吃萝卜的兔子;好几个都立起来,穿上黑礼服,贴上白肚皮就是企鹅啦……
六、教师总结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美,敢于想象和创造美。
下课了,我看到孩子们离开教室时仍然意犹未尽。我渴望看到:当他们在任何时候,那双灵巧的双手还想动动,感受创作过程的快乐;创作出令我们惊叹的作品,体验创作的成就感与幸福感。“联想游戏”教学满足了学生爱玩好动的需求,大量实物造型各异,有效刺激了学生大脑最积极、最有创意性的区域。把美术活动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能促进学生不断学好新知识与新技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游戏成分,利用游戏教学促使学生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 联想游戏 美术教学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联想的方法。大胆使用材料,装饰联想到的事物。游戏激发兴趣,尝试联想。欣赏《猴妈妈和孩子》,学习根据外形联想,分析作品学习变换方向进行联想的方法。欣赏《牛头》,学习组合的联想方法。师生互动使用材料装饰联想后的事物。欣赏作品,进一步拓展联想。感受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带给人的乐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联想,认识到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生活用品产生联想,并把自己的联想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玩具汽车、毕加索等作品图片、造型各异的日用品、各种材料。
一、“联想游戏”导入新课《生活日用品的联想》
1.教师伸出两根手指,朝下前后动;伸出五根手指,启发:“联想到什么?”
学生想象:树杈、兔子耳朵;行走的腿;五指山、蝴蝶的翅膀……
2.教师小结: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相同的地方,启发思维从一个事物跳跃到另一个事物,这就是“联想”,现在我们就正式进入“联想游戏”。
3.从日用品开始,师生交流日用品的名称,明白各自不同的外形。
二、欣赏毕加索《猴妈妈和孩子》学习根据外形进行联想的方法
首先出示玩具汽车,学生联想。其次出示毕加索的《猴妈妈和孩子》,学生仔细看猴妈妈的头部,惊讶:“是玩具汽车。”然后对照比较:“车身变成了猴妈妈的头,车灯竟然是猴妈妈的鼻孔……真是独出心裁!一辆汽车竟能改装成猴子的头!”紧接着,教师提出建议:我想学学大师,把汽车玩具改装成大象怎么样?学生得出结论:不合适吧?大象的特点是鼻子长,耳朵大。最后出示玩具汽车,打开前盖:“这样可以联想到什么?”学生惊喜:“大河马”……
三、分析探究同龄人的作品学习变换方向进行联想的方法
逐一欣赏书中同龄小朋友的作品,看书。
1.学生找出作品中的日用品(剪刀、勺子)。教师出示实物,变换位置:整体,局部。变换不同角度,提出:还能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联想。
2.看来同一件日用品观察的人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联想。
四、欣赏毕加索的作品《牛头》学习组合的联想方法
教師:“这儿有一件毕加索的雕塑作品,想看看不?”出示作品图片:“快速找出作品中的日用品。”学生兴奋:“一个自行车座和一个车把。”
小结:毕加索将废弃的自行车座车把巧妙构思了这一尊“公牛”。牛是西班牙民族精神的象征,对一位西班牙的艺术家来说,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
学生发现《牛头》用了两件日用品。教师总结:这种联想的方法就是组合。
五、师生互动使用材料表现装饰联想后的事物
1.CD光盘的联想与装饰表现。教师拿起一张光盘,自言自语:“这光盘圆圆的、亮亮的,你想到什么啦?”
学生1:女孩的脸。
教师:我们给她装饰一下:组合、剪贴,这种皮肤颜色一定是来自快乐星球的。
学生2:我觉得挺像钟表,加上时针、分针、秒针就更像啦。
教师:好主意,来时针、分针、秒针,再装饰点卡通图案——龟、兔,兔子跑得快,贴在秒针上,乌龟爬得慢,贴在时针上。
教师:如果把它涂成红色呢?想到什么?(七星瓢虫)教师添加触角、腿。
教师收集数张光盘,沿曲线摆开:“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蜈蚣、毛毛虫。
教师添画腿、头部表情及其他。
2.学生奇思妙想,自由创作。学生拿起一舒化奶盒,“贴上号码、加根天线就是手机;立起来像冰箱放平了;再贴上眼睛、鼻子像正在吃萝卜的兔子;好几个都立起来,穿上黑礼服,贴上白肚皮就是企鹅啦……
六、教师总结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美,敢于想象和创造美。
下课了,我看到孩子们离开教室时仍然意犹未尽。我渴望看到:当他们在任何时候,那双灵巧的双手还想动动,感受创作过程的快乐;创作出令我们惊叹的作品,体验创作的成就感与幸福感。“联想游戏”教学满足了学生爱玩好动的需求,大量实物造型各异,有效刺激了学生大脑最积极、最有创意性的区域。把美术活动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能促进学生不断学好新知识与新技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游戏成分,利用游戏教学促使学生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