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M之名

来源 :世界汽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045556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MW 的高性能车型被称为M系列,M已经成了极致性能的符号。M从诞生之日起,就为那些对高性能痴迷的玩家而存在,它是超凡脱俗的驾驶技艺和个人风格的象征。
  BMW + M= ?
  ANSWER
  当字母“M”与宝马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字母变得不再普通了,它关乎一个“高性能”的概念。那么,如何定义汽车的高性能呢?善于疾走直路的大功率跑车可以称之为高性能;善于攻弯盘山的轻盈跑车算是高性能;善于跋山涉水的硬派越野车也具有高性能。然而,这只是提醒“性能迷”要各取所好,明晰绝对优势,可实际上这还远远不够。高性能绝不仅仅是数据上的单方面优势,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路特斯Elise跑车,一款极速低于300km/h和最大功率低于300kW的MR双座跑车,却让专业车手都不禁夸赞其高性能表现。由此可见,高性能和硬件数据无关,唯有突出或优于同级对手的机械本领才是自诩高性能的关键资本。毕竟,高性能是一种享受和心理满足,机械的魅力便是让高性能成为寓意丰满的词汇。
  高性能意味着什么呢?对于一大批超级跑车而言,华丽的外观和数据是其价值所在,缺少日常驾驶的便利与舒适,即便在赛道上尽情撒欢也需要高超的驾驶技巧,这样的高性能或许是单调乏味的。然而在宝马M看来,高性能车型意味着丰富而刺激的操控体验,同时也是兼顾日常驾驶的均衡驾驶机器,不仅在赛道上要达到“人车合一”的境界,甚至可以在更多场合令一些300km/h俱乐部的尊贵成员颜面尽失。
  一辆可以扮演黑马角色的汽车是十分可怕的,宝马M车型印证了其“终极驾驶机器”的高性能诉求,这也是宝马M的魅力所在。不难发现,宝马M不同于其他原厂改装品牌,它是宝马精髓的延伸,通过对基础车型进行个性风格与驾驶感受的大幅提升,形成了宝马M特有的高性能哲学。与普通宝马车型相比,宝马M车型更能逼近驾驶极限。
  正因如此,M徽章只为那些专业且具有独到主张的高性能玩家而存在,它将宝马M 40年的历史积淀铭刻在每一款M车型之上。
  宝马M
  40年历史
  埃伯哈德?冯?金海姆
  (Eberhard von Kuenheim)
  20世纪70年代初期,宝马迎来了一个全新时代:在总裁埃伯哈德?冯?金海姆(Eberhard von Kuenheim)的领导下,宝马管理团队表现出了卓越的战略性眼光,做出了兴建新总部大楼和创建宝马内部运动分部(Sports Division)的决策。之所以成立运动分部,是因为宝马将运动看做企业发展的血脉,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宝马成功挺进二级方程式赛事,而在随后的几年内,没有任何一家车队能够在未配备BMW高性能动力单元的情况下成功进入这项方程式赛事。从此,宝马便凭借着无数次胜利和欧洲锦标赛的冠军头衔雄踞赛车运动领域的霸主地位。
  BMW MOTORSPORT GmbH成立
  随着宝马运动事业的飞速发展,原运动分部(Sports Department)的潜力和能力已无法满足新的需求并发掘蕴藏在其中的商机。BMW 1800 TI、2000 TI以及整个02系列都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赛车,在赛场上屡战屡胜。但宝马只能满足其中的一小部分需求,大部分赛车均由改装公司进行准备、管理及销售。
  1972年,具有传奇色彩的“宝马4缸大厦”(BMW Four-Cylinder)建成。同年5月1日,BMW Motorsport GmbH(宝马赛车运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同时取代了原来的运动分部。“公司就像人一样,坚持参加运动赛事能够使其健康运营、有序发展、充满热情并且表现卓越。”这是当时BMW AG负责销售的董事会成员罗伯特?A?卢茨(Robert A. Lutz)在为BMW Motorsport GmbH授名致辞时说的一段话。他说:“运动始终是宝马前进的驱动力,即使是公司在商业领域迅猛发展时也不例外,因此毋庸置疑,我们应重点关注并加强赛车运动。”
  新成立的赛车运动公司团队由35位专家组成,总经理约亨?内尔帕施(Jochen Neerpasch)是前保时捷车队的车手,来慕尼黑之前曾在科隆任福特赛车部经理。他招募了一批赛车手,在随后的数十年内,这些车手均在BMW Motorsport GmbH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成功印记,例如克里斯?亚蒙(Chris Amon)、东尼?海泽曼斯(Toine Hezemans)等。
  仅仅几个月后,新公司便搬入了属于自己的办公楼,其赛车维修车间和赛车发动机生产车间、工具制造及发动机测试车间均位于紧邻宝马慕尼黑的Preussenstrasse生产厂内,占地面积超过8000m2。新公司成立后,马上投入到以运动赛车为主要内容的研发工作中。在同时设计的产品中,一款由设计师保罗?布拉克(Paul Bracq)设计的名为“BMW Turbo”的概念车颇具前瞻意义。这款车型使用一台2.0L的4缸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280马力(206kW),对于只有2个气门的发动机来说,这个功率值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强劲的了。虽然这款概念车最后由于石油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并没有量产,但是它为宝马后来开发增压车型奠定了基础,也是后来宝马M1车型的鼻祖。1972年底,BMW Motorsport GmbH量产车型的开山之作——BMW 3.0 CSL问世。该车型奠定了以赛车开发思维研发M量产车的高性能哲学,因此对于后续M车型的意义重大。3.0 CSL的车身总质量仅为1092kg,车门和发动机盖采用铝质材料制成,5挡变速器采用镁铝合金壳体。其真正的亮点蕴藏在发动机盖下面,即一款采用燃油直喷和11:1压缩比的3340ml直列6缸12气门发动机,其最大输出功率为360马力(约265kW),这是宝马为赛车打造的最后一款双气门发动机。
  为赛车运动而生
  如果说BMW Motorsport GmbH是为赛车运动而设,那么7座ETCC欧洲房车锦标赛冠军奖杯得主的BMW 3.0 CSL则是为赛场而生,所有围绕该车型进行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赛车运动。参加比赛的车队从运输车辆到钥匙链都首次采用了相同的设计。蓝、紫、红三色条纹在亮白色背景映衬下熠熠生辉,从此这一铭刻在宝马高性能车型Logo上的设计一直延用至今。同时车手们也开始进行充分的准备,约亨?内尔帕施带领整个车队在圣莫里茨(St. Moritz)顺利完成了“车手调整期”。在这个被誉为瑞士“滑雪天堂”的地方,整个团队接受了一位运动学讲师和一位运动心理学家的最后指导。即使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宝马就已将优化人机交互作用视为最重要的因素,甚至已经计划针对“非专业人士”开展类似课程,进行“驾驶者学校”的培训。这就是5年之后进行的“BMW精英驾驶培训”的雏形。   凭借全面的准备工作,采用相同颜色方案的3.0 CSL双门轿跑车很快统治了当时的赛场。汉斯?乔西姆?斯塔克和克里斯?亚蒙首次参加纽博格林的房车大奖赛便一举夺魁。而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房车级别总冠军也被宝马收入囊中。堪称“梦幻之车”的3.0 CSL不仅拥有靓丽的赛车外观,而且成为了当时最成功的高性能轿跑车,在1973—1979年间6次获得欧锦赛冠军,此后称雄国际房车赛场近10年。BMW 3.0 CSL不但在外观和颜色设计方面领先于时代,还拥有一系列完备而先进的技术创新措施:在诞生不久后,开始采用宝马首款4气门6缸发动机提供动力;从1974年起,它在一辆原型车上首次配备了防抱死制动系统,很久以后这项创新技术才成为BMW 7系的标准装备;而在其最后开发阶段,涡轮增压双门轿跑车3.0 CSL的最大输出功率甚至达到了800马力(588kW)。1976年,BMW Motorsport GmbH指定车手罗尼?皮特森(Ronnie Peterson)驾驶宝马最强劲的赛车出赛,这辆顶级版3.0 CSL搭载3.2L双涡轮增压发动机,输出功率被限制在750马力(551kW)。
  提到涡轮增压发动机,还要提一下1973年的2002 Turbo车型,该车型尽管没有和前辈3.0 CSL一样肩负起伟大的赛车重任,却是对“量产高性能改装”的首度完美诠释。其转速表刻度达到8000r/min,从静止加速至100km/h可在7s内完成。
  1975年,BMW Motorsport GmbH将目光转向大西洋彼岸,开始关注美国IMSA系列赛,期望“BMW”这个名字能够成功登陆更加庞大的美国市场。当年末,宝马赢得IMSA制造商锦标赛冠军,越来越多的美国公众也因此了解到“BMW”就是德国宝马汽车公司(Bavarian Motor Works)的缩写。
  BMW精英驾驶培训
  1973年,为了参加比赛而对3.0 CSL车手们进行的培训课程,逐渐开始转变为面向非专业人士的“驾驶者学校”。1976年2月3日,宝马理事会决定委托给BMW Motorsport GmbH另一项任务:推进“驾驶者学校”项目向专业化转变,成为更加系统化的“BMW精英驾驶培训”。最初公司管理层提出的设想是:每年在宝马测试机构组织15项课程(每项课程有20人参加),同时在各个赛道组织5项附加课程(每项课程有100人参加),全年共计有800人参加培训。希望借此系统化地提升驾驶者在人机交互方面的表现,这是BMW精英驾驶培训设立之初的重要宗旨。
  BMW精英驾驶培训设立之初,为参与培训的驾驶者统一提供了经过专门调校的车辆,在Ingolstadt附近的Manching军用机场进行首次测试之后,BMW精英驾驶培训项目已万事俱备。1977年1月13日,雷诺?艾尔顿尼(Rauno Aaltonen)正式签约,成为宝马的第一位教员。此后,艾尔顿尼不仅向学员们传授其丰富的赛道驾驶经验,还出版了当时惟一一本驾驶者培训书籍:《Revolution At The Wheel》(车轮的革命)。这也是惟一一本清晰阐述培训步骤及课程的书籍,因此该书出版后一夜之间被抢购一空。直到今天,这位“芬兰飞人”仍在将自己精湛的技艺悉心传授给宝马驾驶者,只不过大部分时间已将关注重点转移到安全性方面。
  首批增强版宝马高性能轿车
  上世纪70年代,BMW Motorsport GmbH几乎将全部精力集中在了赛车的研发上,但很多客户——不仅是赛车手,也包括普通的宝马爱好者——都期望M Power能够在普通道路上一展身手,由此,从1974年开始,首批增强版5系隆重登场,包括530、533i、535i。的确,与量产的同级车型相比,这些车辆不仅发动机更加强劲,在悬架和制动技术方面也经过了工程师的特别调校。这些轿车初看很平常,但作为首批高性能4座豪华车型,凭借其成熟的技术为跑车市场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最初,这些车辆的产量和销量都比较低,但不久之后,其高性能哲学开始广受欢迎。截至1980年,一共售出了895辆基于首款5系打造的改装车。
  轰动世界的车型:
  BMW M1
  上个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令BMW Turbo概念车的量产成为泡影。石油危机过后,BMW Motorsport GmbH开启了超级跑车项目,该项目催生了BMW M1的诞生。管理层提出的要求是制造首款不基于普通量产车型的全新赛车,风格要延续之前的BMW Turbo。最初的计划是由宝马生产技术部件,由兰博基尼负责提供车身和底盘。然而,由于兰博基尼出现财务问题,导致该计划被延迟。最后,不得不寻找一条新的生产链,BMW M1的制造变成了一个博取众长的复杂过程。车身构架由Marchesi制造,玻璃纤维强化塑料车身壳体由T.I.R.制造,这两家公司均位于摩德纳。乔盖托?乔治亚罗(Giorgio Giugiaro)的意大利设计室(ItalDesign)负责组装并提供内饰配件,之后被运输至斯图加特,由Baur公司安装所有的机械总成。BMW M1是为FIA的Group 4 & 5赛事而生,它同时向传统超跑厂商叫板,是M历史上惟一的MR布局车型,也是M车系真正的鼻祖,开启了M强盛的“4气门直列6缸时代”。由于当时Group 4 & 5赛事要求参赛车辆的最低产量必须达到400辆,因此M1这款高度仅为1.14m的超低车型也开发了供市面销售的公路版车型,这标志着首款带有字母“M”的车型面世。这款最大功率277马力(204kW)的公路版M1在1978年的价格已达10万马克,却依然供不应求。1年之后,当130辆M1完成交付时,仍有300多份订单等待兑现。搭载ZF 5挡手动变速器的M1从静止加速到100km/h仅需要5.8s的时间,在1979年的一次测试中,M1的最高车速达到了264.7km/h,被德国当地的杂志媒体称为“德国生产的速度最快的公路车型”。
  为了体现M1更加激进的运动品质,BMW Motorsport GmbH的总裁约亨?内尔帕施与FIA大佬伯尼?埃克里斯通(Bernie Ecclestone)以及马克思?莫斯利(Max Mosley)携手,创办了ProCar Series赛事,以此作为1979—1980赛季一级方程式大奖赛的开幕垫场赛。ProCar赛车版BMW M1的功率为470马力(345kW),最高车速远超300km/h,迅速成为车迷追捧的对象。   在M1的骄人成绩以及巨大影响力的感召下,BMW Motorsport GmbH决定开始打造另一款车型。1979年,工程师们基于标准5系车型开发出了M535i,搭载635CSi的双气门6缸发动机。凭借高达218马力(160kW)的发动机功率,这款5系增强版车型从静止加速到100km/h的时间逼近7s,这在当时已经是准超跑的水平。
  至今,代号‘E26’的M1仍然是宝马中惟一的、独立于普通车系之外的采用MR布局的量产跑车,加上其M型号开山之作的身份,已然成为‘Bimmer’的热门收藏对象。停产后不出10年光景,宝马在打造大型8系豪华轿跑车时,深度借鉴了M1经典的车身设计,并融入霸气的日耳曼线条。尽管高端型号850CSi也搭载了M-Power V12高性能发动机,却并未重现M1的夺目风采。
  为F1打造的世界冠军级涡轮增压发动机
  约亨?内尔帕施于1980年离开BMW Motorsport GmbH,其继任者为迪尔特?斯泰皮尔特(Dieter Stappert)。随后,被誉为“发动机巫师”的保罗?罗斯克(Paul Rosche)被任命为技术总监,他从1969年即开始负责宝马赛车发动机研发,是宝马进军F1的关键人物。1980年4月,宝马正式宣布进军F1,授权BMW Motorsport GmbH的工程师开发一级方程式发动机。
  专家团队在保罗?罗斯克的带领下,以1.5L排量的量产4缸发动机为平台,结合16气门技术与F1赛车中首次出现的由数字化电子系统控制的涡轮增压器,打造出了一款能够爆发出800马力(588kW)惊人动力的发动机。1982年,搭载这款发动机的布拉汉姆车队参加了F1比赛。1983年,布拉汉姆车队的巴西车手尼尔松?皮奎特(Nelson Piquet)驾驶一辆Brabham BMW赛车赢得了F1世界冠军。截至1987年,凭借这款成功的发动机,宝马共夺得9次大奖赛冠军。
  BMW M涡轮增压发动机并非仅向布拉汉姆车队提供。Arrows车队也在1984—1986年使用了M发动机,而ATS和Ligier车队则分别在1983—1984年和1987年使用了这款发动机。1986年,杰哈德?伯格(Gerhard Berger)在墨西哥驾驶贝纳通赛车赢得了冠军,这是该款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后一次荣膺桂冠。一年之后,一家名为《Road And Track》的美国汽车杂志邀请泰欧?法比(TeoFabi)试驾Benetton B 186,对其卓越性能进行了测试:该车的动力输出为900马力(662kW),从静止加速至160km/h仅需4.8s。保罗?罗斯克深信这款4缸发动机在实际使用中还可以迸发出更强劲的动力:‘它肯定能达到1400马力左右(1029kW),但我们无法知道准确数值,因为发动机测功机的读数最高只到1280马力(941kW)。’
  M6的鼻祖和M5的诞生
  1984年,让高性能跑车车迷倍感欣喜的是,来自M1的高转速4气门直列6缸发动机开始在M 635 CSi双门轿跑车和M5上装备。尽管不是M字母加车系数字的简洁标识,但M 635 CSi确是最受尊崇的M6鼻祖(其美规型号定为M6)。M 635 CSi的问世重新定义了运动型双门轿跑车。相比当年标准版6系产品,M 635 CSi的导风板更大,格栅、后部以及扰流板上都镶有M徽章。M 635 CSi不仅在首届DTM德国房车大师赛中夺得年度桂冠,而且在当时也只有335马力(246kW)的法拉利512BBi和370马力(272kW)的兰博基尼Countach LP500S可以与最高时速249.4km/h的M 635 CSi一较高下,因此其诞生当年即被选入全美最快汽车榜。且由于前两款车要昂贵许多,加之行李箱空间局促,不能与M 635 CSi的驾乘空间相抗衡,突出的性价比与实用性使M 635 CSi打开了高性能轿车的新局面。
  虽然早在1974年就有首批增强版5系车型问世,后来还有1979年基于标准5系车型开发出的M 535i,但这些车型的动力单元都没有划时代的代表意义,直到M1出现以后,那款4气门直列6缸发动机也被移植到了M5上,这一代M5才被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M5,那一年是1984年。手工打造的M5很快便成为跑车界的传奇:M5真正称得上是“披着羊皮的狼”,其输出功率为286马力(210kW),几乎是518i的3倍。初看M5,几乎很难发现它与标准量产原车的区别,然而可达245km/h的最高车速令当时的很多跑车驾驶者只能瞠乎其后了。
  M3为赛道而生
  在一级方程式赛事中完成精彩表演之后,BMW Motorsport GmbH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房车赛事中。正是这种转变促使M3于1986年诞生。这是一款紧凑的双门运动型轿车,首次诠释了宝马兼顾量产车型与赛车运动两大领域的策略:作为一款量产车型,必须确保1年之内的产量达到5000辆才能获得参赛资格,与此同时,它从设计之初就为房车赛事量身定制,几乎对车辆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相应调整。由于Preussenstrasse工厂的生产设施无法满足这一数量级的生产需求,宝马汽车运动公司在1986年搬至位于慕尼黑市郊的加兴(Garching)。
  这款高性能轿车标准配备一款最大输出功率为195马力(143kW)的4缸16气门发动机以及一个三元催化转换器,出色地平衡了运动性能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并由此成为汽车运动赛事中的基准,在各类房车赛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M3作为针对普通客户的公路版车型同样成功,销售成绩出人意料:第一代BMW M3的销售量超过了17970辆,其中包括600辆2.5L M3 Sport Evolution车型以及765辆手工制作的M3敞篷车型。1987年,M3包揽DTM、WTCC、ETCC年度车手总冠军。
  鉴于纽博格林北环Nordschleife赛道对于宝马研发和推广M高性能轿车的重要地位,宝马于1986年创建了Ring Taxi (Ring取自Nurburgring的后4位字母,意为‘环’或‘赛道’)超级出租车体验项目,作为4门超级巡航轿车的代表车型M5担当起最速出租车的角色,只需更换高性能轮胎和提升制动系统,功底深厚的M5即可呈现绝佳的操控表现。另外,宝马不吝重金力邀赛场上功勋显赫的专业赛车手和资深驾驶教练担当超级司机,诸如Sabine Schmitz,Andy Priaulx,J?rg Müller,Claudia Hürtgen。   第二代M5
  1988年,第二代M5面世,其直列6缸发动机的排量由原来的3.6L提升至3.8L,输出功率提升至315马力(232kW),后来又追加至340马力(250kW)。另一个变化是发动机的内部生产编号不再是“M”,而是按照BMW Motorsport GmbH发动机命名方式改为“S”。这样让人一眼就能确定两代车款之间的区别,气缸盖罩上原来的“BMW”字标被“M Power”取代,正如在M3的4缸发动机上一样。
  第二代M3
  在计划于1990年推出下一代3系的同时,BMW Motorsport GmbH已开始准备在1992年投入市场的全新M3车型了。第二代M3的外观变得更加内敛,搭载一款功率为286马力(210kW)的3.0L 6缸4气门发动机。BMW Motorsport GmbH的VANOS(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专利技术首次出现在第二代M3搭载的6缸发动机上,该系统可根据需要对进气凸轮轴进行无级调节,主要作用在于增强发动机中低转速时的转矩输出。这款发动机的另一项独有特色是首次引入了宝马开发的发动机管理系统,每秒可处理多达2千万条指令。第二代M3的上市也标志着由宝马 M3引领的“6缸时代”的到来。
  车迷对第二代M3的热衷程度远超预期,德国汽车杂志《Sport Auto》的读者连续两年将这款车评为“年度最佳汽车”,法国的《Auto Plus》甚至将M3与更高端的车型相提并论,称之为“世纪车款”。M3初登美国市场时,《Automobile Magazine》的编辑便立即给予这款车型“年度最佳汽车”的称号,这是进口汽车首次在美国获此殊荣。
  在对第二代M3的研发过程中,敞篷轿跑车和更注重舒适性的轿车从一开始就被列入了开发计划。其中并行研发的M3 GT的最大输出功率为295马力(217kW),只以较小规模定向生产,其将M3的性能基准推向了极致。在1992—1996年间,BMW Motorsport GmbH基于这款M3生产了超过85辆3系4门赛车。约翰尼?塞科托(Johnny Cecotto)正是驾驶着其中的一辆赛车于1993年赢得了ADAC GT冠军,随后转战美国赛场并且同样取得了佳绩。
  BMW Motorsport GmbH更名为“BMW M”公司
  自1992年起,为了使公司的业务范围更加完善,BMW Motorsport GmbH创建了BMW Individual公司,此后,消费者在购买M3(或其他宝马汽车)时均可按照人个喜好进行个性化定制。消费者的需求尤其体现在独特的漆饰或内装、个性化功能及专业级电子通讯装置方面。通过个性化制服务,Motorsport GmbH为汽车世界开启了追求极致个性化风格的大门,有人评论说,这正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的最高境界。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消费者希望借助BMW Individual对其车辆进行个性化打造时,或当他希望加入BMW精英驾驶培训时,都会对现有的公司名称“Motorsport GmbH”感到莫名其妙。因此,宝马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字母“M”呈现在人们面前,把Motorsport GmbH于1993年8月1日正式更名为“BMW M GmbH”。
  世界首创的SMG变速器技术
  1995年,革命性的双凸轮轴可变气门正时系统首次被应用到M3的新型3.2L直列6缸自然吸气发动机上,其先进的管理系统通过对进排气凸轮轴的调节确保正时的连续可调,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可达321马力(236kW)。同时,宝马将SMG(顺序式变速器)装配到了M3上。
  多年来F1赛车配备的都是顺序式变速器,它不是通过一般的“H”模式换挡,而是以完美排列的顺序加挡或减挡,让换挡更佳灵敏和流畅。虽然这项技术并非宝马创新,但直到宝马将SMG变速箱植入M3后,这种变速器才在量产车中得以广泛应用。SMG变速器在换挡时利用电子液压方式促动离合片,驾驶者无需踩下离合器踏板,只要向上轻推或向下轻拉一下换挡杆,便可瞬间完成换挡。尽管在开始时有些驾驶者对这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但SMG很快便流行起来,到这一代M3生产周期的末期,几乎所有BMW M3都配备了SMG变速器。
  同样是在1995年,另一款M Power发动机也获得了骄人的成功:这就是基于750i所搭载的6.0L V型12缸发动机,它帮助McLaren F1硬顶超级跑车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勇夺桂冠。4气门技术、钛合金曲轴以及铝质离合器令这款V12发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超过600马力(441kW)。这是保罗?罗斯克设计和制造的另一款发动机,他与McLaren总经理高登?莫瑞(Gordon Murray)默契配合,联手打造了堪称达到跑车极致的McLaren F1超级跑车。1999年,这款来自宝马的V12发动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帮助宝马传奇般地将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总冠军捧回总部。
  但此时这款发动机已不再由BMW M GmbH生产。BMW Motorsport Ltd于1995年下半年在英国成立,接管了宝马在赛车领域的所有项目。从此以后,BMW M GmbH便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3个业务范畴:BMW M汽车、BMW个性化定制和BMW精英驾驶培训。
  动力强劲的M双座敞篷跑车和M双座轿跑车
  进入1997年后不久,又一款后部带有独立标志性字母“M”的跑车横空出世。这款M Roadster双座敞篷跑车在各个方面均充分体现了宝马“驾乘乐趣,创新极限”(Ultimate Driving Machine)的设计理念,甚至超越了搭载321马力发动机的Z3敞篷跑车所带来的震撼效果。在当时,这款独一无二的强劲车型也是宝马众多敞篷跑车中的一大亮点。不久之后登陆市场的M Coupe则是一款血统纯正的高端跑车,其同样配备了M3车型上的那款发动机,基于M Roadster打造后,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M Coupe将灵活性和动态驾驶性能融为一体,不仅具有出众的驾驶乐趣,还非常适合日常使用,造型时尚的后舱中可以轻松放入两套高尔夫球具。   第三代M3携激动人心的全新设计隆重登场
  与第三代M5的情形相同,2000年亮相的第三代M3紧随宝马3系的风格变迁,一改恪守多年的日耳曼式粗犷风格,转而披上了平滑圆润的外衣。第三代M3号称史上进化最完美的一代,在整体配置上几乎炉火纯青,从发动机、变速器、车架到悬架均不计成本地加以改进。其搭载的3.2L发动机是宝马自然吸气发动机中最强大的一款,最大功率为343马力(252kW),最大转矩为365N?m,0~100km/h加速时间为5.2s,在2000r/min的低转速下即可输出最大转矩的80%。这款发动机的最高转速可达8000r/min,此刻其活塞的运动速度超过20m/s,活塞超高速的运行状态几乎可与F1赛车相媲美。空气动力学应用与操控部件的优化同样攀至巅峰,干式油底壳润滑系统的植入也意味着第三代M3拥有了过人的赛车基因。第三代M3一共售出78000辆,毫无疑问是最受欢迎的M车型。
  一年以后,M3脱下公路行驶的外衣,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赛车运动,搭载4.0L 8缸发动机的M3 GTR首次出现在美国勒芒系列赛的发车线上。2002年,这款车夺得GT级别冠军,为M GmbH的30周年纪念献上了一份大礼。
  第三代M5及其8缸发动机
  1998年,BMW MGmbh的工程师开发了第三代BMW M5,M5的“心脏”首次采用了一款全新的8缸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为394马力(290kW),峰值转矩为500N?m。第三代M5再次配备了超级精确且运转平顺的6挡手动变速器。伴随宝马5系的设计风格开始转向圆润平滑,第三代M5的气质也变得斯文起来,以往侵略性的前车鼻和古典的独立圆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容貌,而技术上的进步更是令“Bimmer”大呼过瘾。在公路上首次测试第三代M5的是巴伐利亚奥波德亲王,这位来自巴伐利亚王国的后裔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赛车手。试车过后,他感叹道:“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M5,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M鼻祖车型CSL复出
  关于第三代M3,最值得夸耀的得说是它的巅峰型号M3 CSL,这是M鼻祖车型3.0 CSL诞生以来首次还原“CSL本色”,即“Coupe Sport Lightweight”(双门轿跑车、运动、轻量化)。除了传统的减重方式,M3 CSL还运用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轻量化技术,全车大量使用碳纤维、玻璃纤维和铝合金材质,最终将整车质量由1560kg减少到1385kg,5.23kg/kW的质量功率比大大提升了M3 CSL的操控性能。经过调校,M3 CSL发动机的功率为360马力(265kW),在同级别车型中首屈一指,搭载了堪比F1赛车的改进型SMG变速器,仅需0.08s即可完成换挡。2003年,CSL上市,几个月之后销量达到1383辆。
  搭载10缸发动机的M5和M6再引轰动
  在其前代车型产量突破2万辆之后,2005年第四代M5的隆重推出再次引起轰动。这款5系高性能车型搭载了一款5.0L排量的10缸发动机,功率为507马力(373kW),转矩为520N?m,发动机转速超过8000r/min。第四代M5的性能数据再次成为高性能豪华轿车细分市场中的基准。与前代8缸机型相比,其功率增加了25%以上,M5甚至打破了100马力/升的“升功率魔咒”,完全达到了赛车水平。V10发动机和7挡SMG变速器完美配合,0~100km/h加速时间仅为4.7s,继续加速10s左右车速即可达到200km/h,电子限速器将最高车速统一限制在250km/h。
  2005年,搭载5.0L V10发动机的M6也登陆市场。与M3 CSL一样,这款大型双门豪华轿跑车的车顶也采用碳纤维制成。毫无疑问,在赛车比赛中,M6的最高车速也可以超过出厂限制的250km/h。因此,宝马在一条封闭赛道上为解除最高车速限制的驾驶者提供培训。截至2010年,这款高性能跑车的全球销量达到了14152辆,其中双门轿跑车销量为9087辆,敞篷版则为5065辆。
  2007年:首款配备8缸发动机的民用版BMW M3诞生
  2007年,第四代民用版M3终于用8缸发动机取代了屡获“年度发动机”(Engine Of The Year)大奖的直列6缸发动机。这款V8发动机排量为4.0L,最大功率为420马力(309kW),最大转矩400N?m,由一台双离合器变速器和一个全新后桥差速器将动力传输至后轮,其0~100km/h加速时间仅为4.8s。
  涡轮增压的回归与X5 M和X6 M的加入
  除了轿跑车型,BMW M的其他产品阵营也在迅速扩充。2009年,BMW X5 M和X6 M首次进入BMW X车型的细分市场。两款车型均搭载一款全新的高性能V8发动机,这款555马力(408kW)的M双涡管双涡轮增压发动机是全球首款在气缸列连拱处配备排气歧管并采用双涡管双涡轮增压技术的机型,在气缸列之间的“V”形空间内配有涡轮增压器和催化转化器。X5 M和X6 M是首次采用四轮全时驱动的M系车型。BMW M深信,运动的精髓可以渗透到每一个细分领域。
  无限接近落场版赛车的M3 GTS
  2009年,BMW M公司基于BMW M3双门轿跑车,为对动力性能有特别要求的客户开发了一款将运动风范推向极致的车型,这款车型也适合参加俱乐部赛事,它就是BMW M3 GTS。为了适应赛车运动的要求,这款车型对动力总成、底盘技术、车身及内装均进行了改进,其设计原则和技术细节直接源自赛车运动,8缸发动机的排量被提升至4.4L,而功率增加至450马力(331kW),成为那些骨灰级M玩家的“专属玩具”。
  BMW M依然为性能而存在
  2010年,M GmbH再次扩充其产品范围,基于1系双门轿跑车开发出一款340马力(约250kW)的1系M Coupe。该车型搭载的直列6缸发动机采用双涡轮增压及汽油直喷技术,动力性能毋庸置疑。1系M Coupe由于其充满无尽的驾驶乐趣,而深受车迷欢迎,但其在全球仅限量生产4000辆。   2011年,全新一代M5上市。新M5采用了4.4L双涡轮V8发动机,通过独特的交叉形排气歧管以及双涡管双涡轮技术组成的M TwinPower Turbo组件,使其最大输出功率达到560马力(412kW),峰值转矩达到680N?m,与发动机匹配的是7挡双离合变速器,解除限速后,极速可达305km/h。
  2012年,时隔20年,BMW M3强势回归DTM。Spengler成为第四个荣获德国房车大师赛车手总冠军的BMW车手。本赛季BMW共包揽3项桂冠:赛季车手总冠军、年度冠军车队以及最佳汽车制造商称号。
  M6来袭
  2012年,全新一代M6双门轿跑车被引入中国市场,新一代M6在宝马丁格芬(Dingolfing)工厂与BMW 6系共线生产,其V8高性能发动机则在宝马慕尼黑工厂V型发动机生产线上打造。这款4.4L双涡管双涡轮增压V8发动机在6000~7000r/min的转速区间可产生560马力(412kW)的最大功率,在1500r/min的低转速下即可获得680N?m最大转矩。发动机的最高转速为7200r/min,其最大输出功率比前代车型提高10%,最大转矩高出30%,油耗降低达30%。M6双门轿跑车从静止加速至100km/h仅需4.2s。
  2012年10月26日,一群狂热的“Bimmer”聚集在涿州机场的跑道上,现场是满地的桩桶障碍:蛇行桩、“8”字桩、紧急路障……不时传出的轮胎啸叫像是要撕裂机场跑道,让人在第一时间感受血液沸腾般的疯狂。在表面光滑的机场跑道上,轮胎的抓地极限很容易达到,每次手指触发转向盘上的M按钮后,车轮的暴躁立刻让M6疯狂。
  M 40周年路演
  历经40个春秋,BMW M一直以不断提升运动性能、释放不受约束的公路驾驶能力以及出色的动力效率为明确目标。今天,BMW M家族的成员已经是路人眼中的熟客,因此当他们看见成群结队的M家族系列车型巡游时,敬意会油然而生,因为他们知道“M”的含义。
  M深谙弯道的乐趣所在,宝马M车型的精确转向和均衡的底盘调校令公路驾驶变得如同在赛道上疾驰一样激情四溢,乐趣洋溢之余也是挖掘驾驶潜能的利器。
  宝马M车型以动力为本,尤以高转速自然吸气发动机引以为傲,得益于对高性能的热情和专业精神,其性能足以比肩增压发动机,升功率的数据也在业界领先,在整个转速区间内可以获得闪电般的响应输出。速度,如同囊中取物般随心所欲。
  车身越轻,加速度越凌厉,操控感受越强烈。得益于轻量化理念,M车型均具有出类拔萃的功率质量比,这也是决定其加速性能的关键数据。铝合金,热塑聚合材料,碳纤维,这些超轻的高科技材质不只是航空领域的专属,在宝马M车型的发动机、悬架以及车身包围上均可发现它们的踪影。宝马M车型并没有泛用轻量化部件,合理的轻量化布局实现了前后50:50的配重比例,并尽可能降低车身重心,极大地改善车辆的动态行驶表现。
  每一辆宝马M车型的悬架系统均针对操控极限状态进行了缜密的调校,加上M差速器的精准操控,硬件条件可谓达到天赋级,辅以驾驶者所具备的操控常识,应对任何难度的弯道都会是一件轻松之事。
  BMW M 的40年只是其未来发展历史上的一瞬,其与汽车运动同行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与M一起去分享每一个心动的时刻。
  赛道,公路,心跳
  M 40年记
  1996~1998
  1996年 Motorsport Ltd成立
  从M GmbH中单独分离出来,只专注于赛车运动的运营与发展
  1996年 M3
  夺得纽博格林24小时耐力赛冠军
  1997年 M Roadster E36
  基于Z3打造的M首款敞篷跑车
  1997年 SMG顺序式变速器
  M3成为世界上首个应用此项新型变速器的量产车型
  1997年 M3
  夺得纽博格林24小时耐力赛冠军
  1998年 M5 E39
  第三代M5已来到群雄逐鹿的年代
  2000~2005
  2000—2005年 为F1威廉姆斯车队提供V10发动机,共获得10个分站冠军
  2000年 M3 E46
  第三代M3的发动机采用干式油底壳,转速可达8000r/min
  2001年 M3 GTR
  ALMS美国勒芒系列赛中一举夺魁
  2001年 M3 GTR公路版
  天价M诞生,15年来最极速的公路版M3,售价25万欧元
  2003年 M3 CSL
  30年后CSL赛车徽章重现
  2004年 M3 GTR
  纽博格林24小时耐力赛冠亚军
  2005年 M3 GTR
  蝉联纽博格林24小时耐力赛冠军
  2005年 M5 E60
  第四代M5搭载V10发动机
  2005年 M6 E63
  6系复活之后,M6随即成为宝马家族中的顶 级跑车
  2006
  Z4 M E86
  搭载了第三代M3主力技术的Z系顶级跑车
  2007
  M3 E92
  第四代M3成为现今M家族中风格最激进的车型
  2009
  X5 M & X6 M
  M打入细分市场
  M3 GTS
  已无限接近落场版赛车
  2010
  M3 GT2
  纽博格林24小时耐力赛冠军
  M3 Tiger Editon & M3磨砂版
  这是M在M3诞生25周年之际献上的限量大礼
  1系M Coupe
  全球只限量生产4000辆
  2012
  M重返DTM
  M3重返顶级房车赛的巅峰
其他文献
既生瑜,何生亮?有时候,不是你不够强大,而是有人比你更强大。2011赛季,年轻的奥吉尔望着前面勒布那无法超越的背影,只能一声长叹;而在2012赛季,这个人换成了希尔沃宁……  勒布曾说,芬兰站不是他所擅长的,虽然他曾在这里拿过两次世界冠军(2008年,2011年),虽然他的技术已经无可挑剔到足够精湛,但他说自己并不喜欢这里的高速赛道和远距离飞跳;勒布还说,芬兰一役他会稳中求胜,因为握有大幅领先的积
期刊
追尾事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事故类型,约占实际交通事故的1/3左右。和正碰、侧碰事故相比,追尾造成的死亡人数虽在所有交通事故中的比例较小,但是因其受伤的人数却占很高的比例,大约为30%~40%,其中,颈部伤害是最常见的伤害形式。  当车辆发生追尾时,前车乘员的躯干随车辆向前加速运动,而头部因惯性作用相对滞后,乘员头部向后转动从而造成颈部受伤,这类受伤的方式类似软鞭鞭头的甩动,故常称为“挥鞭伤”(Whi
期刊
赛场上的Mini MINI一寸小一分巧,而赛场外的宝马艺术车则是要多炫有多炫。做为2012伦敦奥运会的官方指定赞助商,宝马公司岂会错过借助奥运展示自我的大好机会。在奥运会期间,他们就联合英国伦敦当代艺术学会及伦敦市政府,在伦敦Great Eastern大街上的NCP Car公园,举办了宝马艺术车展。  这次展览展示了1975—2010年间16辆色彩斑斓、极富韵味的宝马艺术车,包括房车、赛车及轿车等
期刊
以低端车型起家,在发展壮大后推出新品牌来提升形象是国外很多汽车巨头的发展之路,如丰田推出了雷克萨斯品牌,日产推出了英菲尼迪,都取得了成功。正是借鉴这一经验,自主品牌奇瑞汽车公司在2010年推出了定位于高端的瑞麒品牌,希望打破“低端、低价”的传统形象。但是打造一个高端品牌并获得消费者的认可绝非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在技术、品质等各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那么奇瑞的瑞麒品牌能够成功吗?  瑞麒G3是2011年
期刊
从地图上看,这座岛屿似乎还没有一个港口大……  能够载车的渡轮每天只往返一趟……  岛上常住人口只有1万人,他们大多是渔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大洋岛”、“大洋山”、“大洋镇”,我们至今仍没弄清楚到底该怎么称呼这个靠近上海东海大桥尽头的小岛。当地的人干脆叫这里为“大洋”,所以这里既是岛,也是“洋”。这个称呼倒是形象地描绘出了自古以来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终日与海为伍的生活方式。  大洋岛属浙江省舟
期刊
撞车、爆胎、事故、退赛,F1 2012的上半个赛季,这似乎成为“车王”舒马赫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虽然也曾有偶尔的惊艳,虽然“车王”本人的比赛状态已较上赛季有了很大的提升,但都无法撑起梅赛德斯振兴的大旗。是运气太差?还是廉颇老矣?  匈牙利一役是本赛季夏休期之前的最后一场比赛,至此,F1的2012赛季已过半程。对于舒马赫和梅赛德斯而言,上半个赛季的比赛喜忧参半。喜的是“车王”状态的回归,偶尔的惊艳表
期刊
提到三菱Lancer,相信不少人会联系到Lancer EVO。EVO发展至今,已历经10代变革,是无数车迷心目中的战神。Lancer和EVO在底盘、外观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堪称是“民用版的EVO”。2007年,第九代Lancer推出,并于2008年底以进口车的身份引进国内销售,名为“Lancer EX”,不过受价格等因素影响,市场表现并不尽如人意。随后,Lancer EX实现了国产,并启用全新名
期刊
不要说国际汽车巨头,即使和自主品牌企业相比,众泰江南汽车有限公司也是一个较小的企业,在品牌认知度、车型数量及市场占有量等方面都处于弱势。但正是这家企业,其对品质和技术的重视程度却让我们大吃一惊。在2012年第二批C-NCAP的测试中,众泰Z300以47.7分的成绩获得5星级评价,甚至超过新福克斯、新骐达等合资品牌车型,在同批碰撞试验车型中名列前茅,可谓“一鸣惊人”。  独特设计成就侧面碰撞试验满分
期刊
欧洲汽车市场的消费需求以小型乘用车为主,其所占消费比例高达64%;  在欧洲,汽油车所占比例为42%,柴油车所占比例为48%,其他车型占10%;  在欧洲,欧系品牌占据着83.4%的市场份额,其次是日系品牌,占11.8%;  面对复杂的欧洲汽车市场,现代汽车将如何破局?  现代汽车欧洲总部成立于2000年5月22日,位于德国的奥芬巴赫市,是现代汽车在欧洲的营销和设计中心,下辖位于各个欧洲国家的9个
期刊
汽车玻璃看似是车身上最脆弱的部分,但是在关键时刻却变成了阻碍车内乘员逃生的“铜墙铁壁”。  近两个月以来,全国多地普降暴雨甚至特大暴雨,部分城市内涝严重,不但造成多个路段交通中断,甚至出现了车辆被淹、车主被困车中因无法打开车窗而溺亡的惨剧。在危急时刻如何在车中破窗自救成为广大车主关心的热点话题,而流传于网络上的破窗自救方法也众说纷纭,为此《世界汽车》杂志联合天津交通广播等媒体共同组织了一次车中破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