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的可喜变化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iujyky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走进新课程,使用数学新教材的实验中,感到新教材较之现行教材有很大变化,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课本之间的交流对话,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新教材展现了学科的基本结构。经过实验,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和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互动、学生自觉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下面是我在教学实验中的两点体会:
  
  一、走进新课程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催化剂
  
  只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农村小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新教材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例如:我在教“9加5”的算法时,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小组之间比,看哪组算法多,然后全班交流,使学生对每种算法都有体会和收获,最后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这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又如在“5的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练习:①以讲故事引入练习:一天,猴妈妈要活泼而顽皮的小猴数图形,数来数去总是数不清。小朋友,谁来帮小猴数一数?并在括号里填数。②猜数游戏:这串珠子有5粒,请小朋友猜一猜盒子里还有几粒?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孩子们竞相猜数。③动手摆图案:让孩子们各拿出5根火柴棒,摆出好看的图形,看谁的手儿巧,摆得好。结果学生饶有兴趣地摆出了不少美丽的图案。
  这些练习,充分体现了数学走进新课程的思想,儿童沉浸在欢乐之中,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与求知欲,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走进新课程是培养学生选择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金石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走进新课程、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抽象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例如:我在教“9加几”时,教材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先让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讲给组内同学听,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提出“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有多少盒?你能算出来吗?”这一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这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经历交流多种方法的过程,体会到各种算法的特点,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算法。这就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学生怕作文,怕上作文课,一提作文就没情绪。而实际上,他们的生活是比较丰富多彩的,每天耳闻目睹的事并不少。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讨厌作文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针对这些情况,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写——读——写”相结合   在学习课文之前,要求他们写或口述与课文相同的景物,然后与课文对照,转入学习课文,这样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作者的匠心与自己的不足,学完课文后再引导学生用
期刊
《狼》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课文,是蒲松龄老先生《狼三则》中的一则。其第一自然段叙述了屠户遇狼的内容。原文共两句:“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这段的整体文意很容易理解。对“途中两狼”一词,历来都解释为“路上两只狼”。虽然这种解释很直接、好理解,但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欠准确,有不妥之处。笔者认为这里的“中”应读做zhòng,释为“遇到”,“途中两狼”应释为“路上遇到两只狼”
期刊
电化教育以直观、高效、易行的优势深受教育者的喜爱。投影是众多电教仪器中的“小字辈”,它使用方便灵活,简单快捷,能发挥出“一点一滴”的作用,具有相当大的教学应用优势。目前,在课堂电教中唱主角,被广大教师所推崇。  识字的难点是识字形,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年龄特点,只有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使学习成为自主学习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参与意识,诵读是多种感官参与以声释义的活动,而巧妙的“引读”通过对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掌握,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尝试的几种“引读”方法:    一、激趣引读法    所谓激趣引读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理念,通过师生对读或教师激
期刊
《魔鬼辞典》上对“名著”的解释是: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但人人又读不下去的作品。此言不谬,确实读名著不像读武侠、言情小说那样轻松。但不读又不行,因为按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规定,一个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名著要达到145万字(相当于10本初中语文课本的字数),那么,如何才能把名著读下去,通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从中间向两边读的方法    面对厚厚的一本名著,一本正经稳坐在书桌前,摆开
期刊
“语文教育应给孩子以梦”,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理性认识排挤了感性体验,被动接受压抑了个性自由,孩子的梦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以至出现了一批“目光呆滞、反应迟钝、老态龙钟”的儿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深思。童年是多梦的季节,孩子们是梦的王子、公主,他们心中充盈着激情与幻想:“让老鼠成为猫的好朋友”、“我们坐着月亮在太空中遨游”……  而语文课,似乎生来就是为放飞儿童的多彩梦而存在的。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及语文中考改革的方向,使阅读教学已被广大师生重视,很多同学已开始读些课外书籍,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读书的目的性,不知如何去读书。因此,需要老师进行指导。    一、在阅读教学中,训练语感,重视对学生进行形象性思维训练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汉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形象思维的潜能
期刊
语文教学中,仅仅以课本中的文章为载体教会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知识及阅读分析方法是不够的,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检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能力,越来越成为教师完成课文教学任务后思考的问题。  俗话说:“打铁须趁热。”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分体裁、定时进行阅读分析专题训练(如进行说明文训练时,教师提前选好文章,每节课约备三篇——文章难度不一,数量也不一定,教师认真设置好题型,在课堂上组织
期刊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思维稚嫩、单一的现象,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举一反三的能力,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先给出计算结果,再诱导学生设想各种不同算式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点向面多向发散,从而培养学生的辐射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次,我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与相应的除法后,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师:积是18的乘法算式有哪些?  生:(纷纷举手回答)
期刊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无疑是“主情”的,但也“崇理”。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去鉴赏批评中更多的是关注“情志”,对古典诗歌中的“哲理”分析和鉴赏重视不够(诗歌鉴赏教学中尤为突出)。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之实际,就会发现:一种带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对宇宙、人生、社会、历史、自我的哲理之思以多种多样的形态存在于整个诗歌作品的建构及其发展史中。  哲理,从本质上说,是人们对宇宙自然、社会历史、生活实践的不断观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