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引读”方法初探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y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参与意识,诵读是多种感官参与以声释义的活动,而巧妙的“引读”通过对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掌握,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尝试的几种“引读”方法:
  
  一、激趣引读法
  
  所谓激趣引读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理念,通过师生对读或教师激趣,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并动,增强自主参与意识,在活动中领悟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情趣与意念,这种方法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读课文中独立领悟,体会课文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可以这样引读:师(引):桂林的山水真是名不虚传!看,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接读):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师(引):漓江的水真绿啊——生(接读):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师(引):桂林的山真奇啊——生(接读):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师(引):桂林的山真秀啊——生(接读):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师(引):桂林的山真险啊——生(接读):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会栽倒下来。这样引读,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丽,突出了重点。
  
  二、质疑引读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质疑引读,疑要设得恰到好处,引读要富有兴趣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不仅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平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
  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后为什么心里忐忑不安是课文的难点,可这样设疑:①桑娜家原来有几口人?现在多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一共几口人?②桑娜家生活富裕吗?③桑娜的丈夫是什么人?她抱回两个孩子是否与丈夫商量过?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熟读深思,就可以理解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难点就突破了。
  
  三、诵读引读法
  
  所谓诵读引读法,就是教师通过诵读示范和点拨,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巧妙布局和感人的情境,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
  例如《长征》一课的朗读引导,可先作有感情地朗读示范,然后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让他们反复朗读:①注意节奏、重音;②读时要展开想象,使脑海里浮现出画面形象;③朗读出感情,注意语速和语调。诗的第一、二、三、四、五句写出了红军把长征途中所遇的困难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体现了他们乐观的精神,读时要快些,语调高兴激昂些。第六句则体现了夺取大渡桥时的悲壮与惊险,读时稍慢些,语调低沉些,才能体会到对死去战友的怀念。这样引导,就能让学生体会到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欢乐与悲伤,从而激起对红军战士的钦佩之情。
  引读法教学贵在“巧”,激趣是实现参与意识的体现,质疑则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诵读是以声释义,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的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一放寒假,学生的心立即飞回了家中。亲人的团聚、朋友的嬉耍、节日的欢快,让他们把学习丢在了脑后。但如果布置一些独具特色,寓学于乐的作业,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体会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是会很乐意完成的。  结合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独有文化氛围,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学习书法、赏写春联、搜编短信。开学后,我用了一节课作了信息反馈,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交流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  一、学习书
期刊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学习语文不积极、不主动,上课时,老师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学生却心不在焉、昏昏欲睡,而且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教师就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整体施加影响,唤起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进入审美的佳境。    一、巧饰“凤头”,引导学生尽快“入境”  语文课的导入好比“凤头”,它是课堂的起始,是教师讲课前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简捷的课堂开场白。
期刊
小学阶段的识字量相对茫茫字海来说也许并不多,但对于刚识字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却并不容易。单单小学语文六年制二册就要求:认识460个字,其中300个是要求学会写的字,160个是要求认识的。识字量的提高,使生字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的生字呢?我认为,只有在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  想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期刊
学生的认识活动要靠教师的启发诱导,才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动脑动口,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的目的。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奉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只有当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时,教师才能予以诱导启发。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探求精神?其方法枚不胜举。以下仅就“设悬”、“质疑”、“解囊”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和做法。  “设悬”、“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不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学好这门课,对于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面对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语文教学有了新的界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个要求,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新课标的
期刊
一、语文课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在语文学习中,应把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而一个人语言能力又主要表现在语感上。正如吕叔湘所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什么是语感呢?通俗的说法,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悟,在视听之际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解其表示的意义的能力,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    二、将语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听
期刊
诗歌是韵文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散文,最明显的特点是语言有鲜明的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通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诗人用精练的语言,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使读者受到感染和教育。  诗人写诗,不是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的形象,集中歌颂最有意义、最能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及由此所激发起的情感去打动读者。  尤其是古诗,它的语言简练,通假字较多,感情同样丰富。一首诗,往往就是一
期刊
学生怕作文,怕上作文课,一提作文就没情绪。而实际上,他们的生活是比较丰富多彩的,每天耳闻目睹的事并不少。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讨厌作文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针对这些情况,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写——读——写”相结合   在学习课文之前,要求他们写或口述与课文相同的景物,然后与课文对照,转入学习课文,这样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作者的匠心与自己的不足,学完课文后再引导学生用
期刊
《狼》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课文,是蒲松龄老先生《狼三则》中的一则。其第一自然段叙述了屠户遇狼的内容。原文共两句:“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这段的整体文意很容易理解。对“途中两狼”一词,历来都解释为“路上两只狼”。虽然这种解释很直接、好理解,但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欠准确,有不妥之处。笔者认为这里的“中”应读做zhòng,释为“遇到”,“途中两狼”应释为“路上遇到两只狼”
期刊
电化教育以直观、高效、易行的优势深受教育者的喜爱。投影是众多电教仪器中的“小字辈”,它使用方便灵活,简单快捷,能发挥出“一点一滴”的作用,具有相当大的教学应用优势。目前,在课堂电教中唱主角,被广大教师所推崇。  识字的难点是识字形,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年龄特点,只有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使学习成为自主学习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