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糜颗粒治疗HIV/AIDS患者口腔念珠菌病分析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对采用消糜颗粒对患有HIV/AIDS口腔念球菌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78例患有HIV/AIDS口腔念球菌病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9例。分别采用制霉菌素混悬液和在此基础上采用消糜颗粒进行治疗。结果 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复发现象的人数明显多于A组患者;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结论 采用消糜颗粒对患有HIV/AIDS口腔念球菌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消糜颗粒;HIV/AIDS口腔念球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在HIV感染患者的病情不同阶段的发病率的高低有所不同,相关文献报道显示在10%至90%之间[1]。为了对采用消糜颗粒对患有HIV/AIDS口腔念球菌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找到对该类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的最佳方案,使该类患者的复发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使临床治疗的患者满意度更高,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78例患有HIV/AIDS口腔念球菌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制霉菌素混悬液和在此基础上加用消糜颗粒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治疗后的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在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这五年时间内,抽取来我院就诊的78例患有HIV/AIDS口腔念球菌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63岁,年龄最小者26岁,平均年龄42.7岁;患者中有44例男性患者和34例女性患者;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78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9例。A组患者采用制霉菌素混悬液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采用消糜颗粒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治疗后的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口腔的病损现象完全消失,黏膜已经恢复到正常状态,症状已经完全消失,镜检培养两次结果均显示为阴性;显效:口腔的病损面积的消退程度在2/3以上,症状已经有明显的减轻,治疗后镜检培养结果显示为阴性;有效:口腔的病损面积消退程度在1/2至2/3之间,症状有一定的减轻;无效:口腔病损面积的消退程度不足一半,或没有变化,或出现进一步扩大,症状没有变化或有加重迹象[2]。
  1.4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该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复发现象的人数明显多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n/(%)]
  3 讨论
   在WHO成人以及青少年感染HIV的临床分析体系中,该类疾病属于临床2期(口角炎)和3期(持续性口腔念珠菌(假丝酵母菌)病,也称之为轻度疾病期和中度疾病期。若是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会进一步发展而成为食管念珠菌(假丝酵母菌)病,就会进入到WHO临床4期(严重疾病期) ,但是一些患者反复发生的该种感染大都会有致命的后果,所以,对口腔念珠菌病予以有效的治疗,并且对其复发予以预防对于H IV /A IDS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3]。该病的发生应当归属与正虚邪实,湿热蕴毒,其病在脾胃。由此可以拟定为扶正祛邪、健脾和胃、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的中药复方消糜颗粒来对其进行治疗[4]。
   消糜颗粒是甘草泻心汤加味而成。甘草是君药,具有清热解毒,益气补中的功效;黄芩、黄连苦寒,具有泻痞气之热结的功效;清半夏具有燥湿和胃降逆的功效;大枣可以助甘草而益土,人参则具有补中而益气的功效,土得补才运,以绝湿之根源,湿去则热无所生。
   总而言之,采用消糜颗粒对患有HIV/AIDS口腔念球菌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可以使临床治疗更加彻底,使在治疗后出现复发现象的人数进一步减少,且不会引起特殊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艾滋病诊疗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24(12):133-134.
  [2]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孙传兴主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2 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642-643.
  [3] 朱文锋,何清湖.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5-106.
  [4] 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335-336.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B超在用于诊断继发性不孕中临床应用的价值与意义。方法:对来我院门诊经B超诊断为断发性不孕的98例患者进行医学验证,将诊断结果用宫腔镜检和诊刮后病理证实的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本组研究分析的98例B超诊断继发性不孕者经过宫腔镜检查和病理结果对照,有91例结果相符,准确率92.86%。继发性不孕患者B超的声象图表现主要是双侧或单侧输卵管增厚积液、子宫内膜息肉、内膜炎性增生或粘连、腔内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粗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于2008年1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46例老年股骨粗隆的患者,其中26例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A组),20例采用非锁定接骨板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该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A组的骨折愈合率为100%(26/26),无内固定松动现象,B组骨折愈合率为85.0%(17/20),3例出现内固定松动,A组骨折愈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感染或血肿的诊断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2年2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12例腹壁切口感染或血肿患者。结果 本组12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及抗生素抗生素使用,8例患者延期愈合。3例切口裂开,经扩创、换药、重新逢合后愈合。1例腹壁窦道,行窦道切除术后愈合。结论 对术后腹壁切口感染或者血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可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和降低感染发生率。   【关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45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阴道分娩24例,剖宫产121例。且两种分娩方式对于新生儿的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新生儿感染的影响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出血量、产后发热、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剖宫产产妇,经统计学比较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西藏白内障术后低视力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方法 研究对象为在西藏白内障高发地区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就诊的76例曾因过熟期且核硬度在Ⅲ-Ⅳ级白内障而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患者,均进行视力检测,分析其视力降低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结果 本组76例(76眼)患者中脱残(视力≥0.3)者为25例(25例),仅占32.9%;脱盲(视力≥0.1)者为55例(55眼),占72.4%。以5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与地塞米松预混局部注射治疗睑板腺囊肿的效果。方法:95名3-35周岁的囊肿直径大于0.5CM睑板腺囊肿患者(113只眼)病变区皮下及囊腔内注射预混的5%曲安奈德0.1ML+地塞米松0.1ML。结果:37例患者(39%)1次注射后7-14d眼睑无红肿,囊肿完全消退,25例患者(26%)重复注射1-3次后痊愈,23例1-3次注射后囊肿直径小于0.3CM(24%)。10例4周
期刊
【摘要】 目的 对导致接受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切口出现感染现象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在我院就诊的46例在接受腹部手术治疗后出现切口感染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对导致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的长短、术后机体白蛋白水平的高低、患者腹部手术史、引流管的数量与该类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现象的关系比较密切。结论 加强医护配合,使手术时间缩短,减少或避免置管,进行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量化评分标准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意义 方法 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53例甲状腺结节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边界、形态、声晕、钙化、周边及内部血流情况、肿块内部血流阻力指数以及甲状腺周边淋巴结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结果 以>=3分作为甲状腺结节恶性的准确性89.7%,敏感性98.6%。结论 量化评分标准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 甲状腺
期刊
【摘要】 目的:调查引起新生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预防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9年1月到2011年1月我院出生出院的新生儿共120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0例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100例,感染发生率8.3%。经过对比感染新生儿与非感染新生儿的状况,低体重、Apgar、侵袭性操作和住院时间等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中风后精神障碍的综合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64例中风后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口服氟西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多种中医综合治疗,包括中药口服治疗与针刺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中风后精神障碍的综合治疗能提高治疗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