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本 追求有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_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各种新理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活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现状:情境作秀无目的、合作走过场无价值、课堂生成任流逝、探究形式化缺实效……这一切导致了课堂的效益不高。透过这些“迷人眼”的教学现状,以“生本”的视角剖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策略探索,从而去追寻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追求有效 以学定教 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6-062
  新《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定教”的新理念。“以学定教”,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案,以生为本,让学生全面、个性地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然而纵观当今的数学课堂,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热闹与时髦的背后,却丢失了“生本”和“有效”。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关注生本,以学定教,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
  【现状扫描】“乱花渐欲迷人眼”
  现状一:情境作秀无目的
  【案例1】有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分数”概念,设计了如下情境。
  师:今天是小华的生日,她买了6个苹果,请3个同学到家中过生日,怎么分?
  生:我会分,每个同学2个。
  师:很好。如果又进来9个小朋友,怎么分?
  生:那就是说要分给12个同学了。
  师:对。6个苹果怎样分给12个同学呢?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教师都说可以。
  这个情境创设是为了情境而情境,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从数学方面提出问题,而是漫无目的,随便学生说,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忽略实质,显然无效。
  现状二:合作走过场无价值
  【案例2】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一课时,其中有如下这样一个片段。
  师:(出示题目)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 / 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立刻行动起来,进行小组讨论,大家七嘴八舌,教室里热闹非凡,教师旁观。学生边讨论边把各种解法都搬上了黑板,最后教师肯定学生什么解法都可以。
  这样的合作完全走过场,没有价值。开放也是盲目开放,课堂教学怎能说有效?
  现状三:课堂生成任流逝
  【案例3】教学“找规律”时,在“智力大比拼”环节,有位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
  1 2 4 ( ) ( ) ( )
  师: 请你们按规律填数。
  生1:应该填8、16、、32……因为规律是前一个数重复相加得下一个数。
  师:你真聪明,答对了。
  生2:老师,还可以填7、11、16……
  师(犹豫):好!你的想法也对!
  生3:我想填1、2、4……
  师:你怎么和题目一样啊?(该生低下了头)
  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教师很重视预设,但预设过度,造成了生成上的任意取舍。表面看,以生为本,实质上课堂缺乏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的知识和虚假的生成,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
  现状四:探究形式化缺实效
  【案例4】对于“13-8”内容的教学,有位教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分小组探索多种解决方法。出现了以下几种方法:(1)从8接着数9、10、11、12、13,要5个数,所以13-8=5;(2)画13个圆圈,再划去8个圆圈,只剩下5个圆圈,所以13-8=5;(3)因为8 5=13,所以13-8=5;(4)把8分成3和5,13-3=10,10-5=5;(5)把13分成10和3,10-8=2,3 2=5。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很好。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做就用哪一种方法做。
  以上案例中,表面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活跃,讲出了5种方法。但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样的探究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优化策略】以生为本,追求有效
  策略一:创设情境,真实有效
  【案例5】同样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多媒体出示6个苹果和3个盘子)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是怎样分的?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什么分法?
  师:(多媒体出示4个苹果和2个盘子)4个苹果平均分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用拍手的方法告诉老师好不好?
  生:好!(拍手击掌)
  师:把1个苹果平均装在2个盘子里呢?怎么不拍手?
  生1:半个。
  师: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生2:不能。
  师: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生动的画面、流畅的音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而本案例中的多媒体情境既不造作又不花哨,能扎实、合理地融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
  策略二:合作学习,合理实用
  【案例6】一位优秀教师在教学“能被5整除数的特征”时,先写出一个数“785”,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教师让每个小组学生准备几个多位数,来考考老师。学生十分活跃,纷纷对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神速回答产生疑问,产生了探索其中的规律的渴望。教师质疑:“你们不用计算,能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5整除吗?”几名学生说了好几种方法,但都不是最恰当的。接着教师又说:“同学们,你们齐心合作讨论交流,定能解开这个谜。”此时,学生讨论交流,气氛非常活跃。教师也成为小组的一员参与其中,及时点拨,适时调整。这样,学生们很好地掌握了能被5整除数的特征。   以上案例中,教师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合理有效地利用合作学习,通过巧妙的诱导,成功吸引学生去主动探究。这里,学生成了真正的探究者,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也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这样的合作学习合理、实在、有效。
  策略三:直面意外,巧取妙用
  【案例7】同样是“找规律”一课教学,在“智力大比拼”环节,我作了这样的处理。出示一道题:
  1 2 4 ( ) ( ) ( )
  师:请你们按规律填数。
  生1:应该填8、16、、32……因为规律是前一个数重复相加得下一个数。
  师:你真聪明,答对了。
  生2:老师,还可以填7、11、16……
  师(微笑):你真了不起!能把你的想法给大家说一下吗?
  生2:我认为规律还可以是前后两个数的差在依次增加,分别增加1、2、3、4、5……(师鼓掌)
  生3:我想填1、2、4……
  师:你这么填,肯定有你的理由。把你的理由大声说出来,好吗?
  生3:老师,我觉得重复也是一种规律。
  师:孩子,你说得对,重复也是一种规律!你真的很棒!(生3一脸兴奋)
  意外成就了无法预约的精彩!生2的生成虽然不是我预设的范围,但是我追问下去,智慧地处理好生成和预设的关系,让生成闪现思维的火花。虽然生3的想法过于简单、幼稚,但他的说法并没有错,我鼓励和肯定他,激发了他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直面学生的意外生成,巧取妙用,这样才会使生成更加精彩、美丽。
  策略四:自主探究,讲究实效
  探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堂中常常伴随着自主探究,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常常碰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并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
  【案例8】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中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一位优秀教师设计了以下环节。
  1.自由拼摆,理解“完全一样”。在学生准备好的6个三角形学具中,随意取出其中的两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讨论:(1)随意两个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2)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拼摆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1)教师显示拼法,学生跟着做一遍:平移,直到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2)独立拼摆并讨论:①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②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③填写实验记录并汇报实验结果。
  3.分组拼摆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然后填写实验记录表,再汇报结果。
  4.推导公式。
  以上案例,教师抓住学生好动的个性,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通过拼一拼、移一移,激发了学习兴趣。案例中,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探究、操作、发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改以来,各种新理念、新观点积极地充实着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也在不断地变换。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数学教师,不管外面的风向如何,都要有自己的思想,都必须要记住: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何种教学理念,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有效、高质,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摘 要]复习课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有效的复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避免遗忘。然而,在复习过程中,学生总会出现知识记忆不准确、遗忘率高、应用能力差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复习教学中把握方向,梳理复习教学的方法,优化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关键词]复习 方法 数学 优化 运算定律 运算性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新课标提出的“四基”之一。在數学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途径有许多。结合教学实践,从引导学生反思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基本活动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88  “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新课标提出的“四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体现学科特点,还要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数学学科抽象的“符号语言”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大众语言”,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理定理,启动学生学习思维,都有重要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语言 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65  所谓“符号语言”,是指诠释学科
[摘 要]一堂好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反复“打磨”。通过三次试教,探讨了三种导入的方式对应的三次“打磨”的过程,“打磨”一堂好课的过程,既是一次次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也是一次次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更是一次次经历和超越的过程。  [关键词]分数;打磨;导入;试教;感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30-01  一位青年教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数学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却很少有教师能清楚地回答出来。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中 “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的教学,许多教师就是按教材中的设计那样,先告诉学生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那么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然后再让学生知道1分米等于10厘米,于是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0平方
[摘 要]数学教学需要在儿童心中留下怎样的烙印?本文试图从数学教学内容的本质意义出发,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出发,从儿童世界的立场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数学知识的思想价值,并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进行实践,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体现出数学的本质,折射出理性的力量。  [关键词]数学本质 根源 思想 儿童 理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
[摘 要]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问题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执教有关乘法口诀的“解决问题练习课”发现,运用思维导图为学生直观呈现数量关系,能有效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数量关系;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摘 要]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著名特级教师周卫东利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于闲庭信步中引领学生踏上智慧之旅。通过对周卫东老师教学片段的赏析,提炼和总结值得推广和学习的内容,以助教师在教学上获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周卫东老师;艺术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0-0007-02  “我的幸运,流畅得有如
[摘 要]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是“再创造”。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进行“再创造”,从而实现习得知识、获得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新教法 比较 再创造 小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31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这些知识,亦
[摘 要]课堂上,只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才能使学生有顿悟的契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等待,等出精彩,做到为理解而教。  [关键词]等待 探索 精彩 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24  在“全国第十二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各省选手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让观课者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