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教学品评《变色龙》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_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板块】自主探究,把握文体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生齐读课题)  师:这篇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课后练习3给课文分分段。(板书:发现→端详→放回)(生在书上标注分段)  师:课题为变色龙,那么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集中地、直接地描写了变色龙呢?
其他文献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对教师这一角色的定位告诉我们,当学生思路出现滞涩、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或有失偏颇时,教师要发挥能动性,采取灵活有效的引读策略、方法,帮助学生消除障碍,与文本展开智慧的对话,生成课堂的佳境。  一、 征引:从单薄走向丰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有效的阅读是读者的心理图式与文本图式的同化与顺应。如果学生阅读时的认知结构与文本情境距离过大,就难以进入文本的深层结
一、 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非连续性文本  虽然语文教材大多为连续性文本构成,但是仔细寻找却能发现,其中有些练习片段、作家卡片等包含着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为我们日常教学中渗透和融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如苏教版五下《习作5》中的“迎‘六一’征文启事”就是一个很好的非连续文本,要认真阅读才能明白征文的五项要求,即写什么内容、文笔要求、参赛对象、邮寄地址、截稿日期。这五项要求可让学生分条阅读
期刊
【案例再现】  结合学校举办的“献爱心跳蚤市场”活动,笔者及时布置了一次作文练笔:《记一次“跳蚤市场”活动》。在学生动笔前,笔者着重介绍了写一次活动应注意的要点,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想写些什么,以及如何来一步步写好这篇作文——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列出一个简单提纲,打一打腹稿。  在全班交流中,张洁同学的表述最为清楚,提纲层次也最为分明。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笔者有意选张洁作为“竞赛”对象
期刊
“关注文体特征,研制阅读教学内容”是今年四月苏州市小学语文专题研讨活动的主题。很幸运,我要在这次活动中展示一节研讨课《泉城》。接到任务之后,我便开始了备课。我关注了泉水的名字和特点之间的关联,想到了“拓展写泉”的语言表达训练,但因为选择的“可燃点”不同,三次打磨试教的课堂效果自然迥然相异。一磨,二磨,三磨,感觉越磨越精彩。  一 磨——观察,真实但缺乏体验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品读了济南四大泉水
我们搭建什么样的平台,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的习作真正发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的功能?我们在教学中又应如何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主动表达、交流沟通,共享彼此的独特感悟和精彩语言?我进行了“共享作文本”的写作教学尝试。  我是从六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尝试使用“共享作文本”的写作方式的,起初安排4人为一组,强弱搭配,以起到互相学习促进的作用。每个人轮流出作文本,一个月轮一次,4个人都在本月的作文本上进行创
普里什文被称为“俄罗斯生态文学之父”,关于他的创作,普里什文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人与自然的亲善态度、与自然的亲缘关系是“一种行为方式”,是“心灵和反映对象的融合”。他说:“
【教学片段一】  师:(板书课题)《拉萨的天空》。(生边观察、边书空、边练读)  【点评】板书即为范写时。课前板书、屏幕出示,看似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但学生看不到老师的书写过程
《爱之链》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而文中人物的笑容传递温暖,抵达人心。文中总共出现了三次笑,传递的是正能量。一、消除冷漠,直抵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