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阶》一课探究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意义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ia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森祥的《台阶》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的一篇小说。笔者最近观摩了两节同课异构的公开课,收获很多,也有很多思考。我觉得,由于不同教师对这篇小说解读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也就产生了巨大差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说:“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可以说,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是使课堂高度不断提升的关键。
  一、教师对人物形象的解读,决定课堂层面的多样性
  《台阶》这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位父亲用大半辈子造了一栋有高台阶的房屋。两位教师把对父亲的形象解读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一位老师用三个问题带领学生探究父亲的形象。1.父亲为什么要造台阶?2.父亲是怎样造新台阶的?(具体的做法)3.造好新台阶后,父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很明显,教师用问题引领学生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把握父亲吃苦耐劳、勤劳自尊的形象,更解读了父亲从青壮年走向衰老的变化过程。父亲的一生充满了奋斗,但更有衰老后的可怜、无奈和伤感。教师的课堂问题反映了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
  另一位老师则淡化了父亲造台阶的具体过程,将视角转向文中的另一个人物形象—“我”。“我”是小说中的儿子,是父亲奋斗一生的见证人,也是怜悯衰老了的父亲的人。“我”的心路历程也在造台阶的过程中发生着变化。从对父亲的不理解到理解,从平静的观察到悲悯的怜惜,从对壮年父亲的仰视、敬重到对年老父亲的同情、帮助。在这样的变化中,“我”逐步成长。如果说父亲有自己的成长史,儿子同样也有自己的成长和蜕变。儿子和父亲的形象既具有个性化,又是时代下一群人的代表,更是一个个男性成长史的书写。
  《台阶》一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父亲,但绝不能忽视儿子的形象。解读他,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父亲的形象,而且有助于对文章主题的解读。可见,教师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定位如果只有一个,那么,课堂中学生的阅读定点也就只有一个;教师的解读形象如果有多个,那么学生的阅读视角就会有多个。因此,教师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解读,将决定课堂层面的多样性。
  二、教师对文本主题的解读,决定课堂视角的深度性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可见,小说是反映时代和生活的艺术手段。小说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塑造某个人,而是反映整个时代或是生活。因此,对小说主题的探究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位老师在解读父亲的形象时,抛出了一个带有争议性的问题:父亲这样做值得吗?还有其他的方式来实现父亲所渴望得到的尊重吗?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开始思考父亲的生活方式和我们新时代的奋斗方式。这就是教师对小说中透露出的主题的思考。
  对父亲形象的解读取决于解读者。读者眼中的父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学生在阅读中所捕捉的信息存在差异,因此对父亲就有不同层次的理解,但都能理解父亲的勤劳和忠厚。文中,因为有着特殊的情亲关系,儿子对父亲更多的是敬仰和怜悯。作者眼中的父亲,是作者塑造的形象。他的出发点不局限于父亲本身,而是展现以父亲为代表的父辈们,是父辈所处地域和时代的产物。教师也是阅读者,教师如果能解读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度,学生才有可能去深入探究。教师的设问基于自己对文本的解读,问题展现的是教师对作品挖掘的深度。如果教师在解读中发现父亲形象的背后还有人性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地域文化对人思想的影响,家庭观念反映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那么学生的深入探究就有了基础。因此,教师对文本主题的解读,决定课堂视角的广度和深度。
  三、教师对语言艺术的解读,决定课堂审美的丰富性
  小说《台阶》中,父亲是整个作品的灵魂人物。老师都会关注对人物形象的解读。父亲形象的塑造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呈现的。文中对父亲形象描写的语句都非常传神,抓住了父亲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作者精湛的语言是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解读人物的有效途径。其中有位老师带领学生去朗读、鉴赏这些精彩的语言。如:“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教师在解读这段文字时,提醒学生关注以下问题:1.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2.揣摩父亲“专注的眼神”里到底是什么?3.儿子看到这样画面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心理?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不断地比较、揣摩,并在正确的朗读中获得文字背后的深意。父亲心中渴望得到尊重、渴望家庭地位的提升这样的朴实愿望,就能被学生所感知,学生也能明白在那样的山村,在物质贫乏、经济落后的文化背景下,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精神层面的追求,进而明白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甚至是时代现象。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教师解读文本能力的提升,首先要求教师放下身段,从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文本,粗略捕捉学生在阅读中所能获取的信息,同时把握学生未能关注的文字或思想。其次,要用成人的视角去解读文本,特别是教师要以教育者的身份去解读,抓住文本中深层的、隐蔽的东西。最后,要用作者的角度去解读文本,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思想和情感。
  如果教师只注重教学技巧,而忽略文本的解讀,就会成为买椟还珠的人,只抓住了皮毛,而没有抓住最有价值、最核心的课堂本真。伽达默尔曾经说过:“文本不会像一个‘你’那样对我讲话,我们这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我们自身使它讲话。”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名篇佳作,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人文哲理、文化内涵、生活感悟,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只关注文字表面,只关注所谓的考点,而带领学生进行“扫地式”的阅读,就很难体会到文本的灵魂。因此,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能力意义重大,它将决定语文课的质量,更会影响学生文学素养的形成。让我们一起从解读文本出发,让教学的背囊里装满认知和体会,朝着语文更美好的明天进发吧!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课标理念推行的背景下,面向小学低年级群体的说话练习也愈发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到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将从以往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经验入手,发掘以往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说话练习环节存在的不足,同时思考在未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能够强化学生说话练习的策略,希望能够对未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育的改革、发展予以帮助。  关键词:小学教
摘 要:语文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的同时,应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膽想象、积极思考,从而提升认知水平,以便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发展目标。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教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格外重要。充分满足学生们的阅读需求,帮助他们开阔了想象空间,并且活跃了创新思维,语文教育即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本文总结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策
摘 要:师生互动,是以学生为本的当代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以语文为代表的人文类学科中,其意义尤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师生互动,能够为课堂营造和谐氛围,推动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并借此革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在师生互动中,也要充分关注形式的多样性、互动的目标性等,全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师生互动 小学语文 应用价值  DOI:10.12241/j.issn.10
教研强则教育兴(黄从廷《加强教研队伍管理 打造优质教研人才》,《福建教育》2018年第10期),教研永远在路上。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教研这个环节。在当今“互联网 ”的时代,新型的学习,必然导致新教研的出现。  一、新时代中职语文教研的传承  新时代中职语文教研的传承首先要重视语文元素的回归。中职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教研应该符合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即教研应该有语文味、课堂味、中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用饱含情感的话语来组织语文学习的和谐氛围,富有激励性、人文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课堂评价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们思想与交际的工具,有助于人类表情达意。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映射着人们的思想与道德水准,知识的价值取向,逻辑的思维理念等。各行业的工作者一定要注意语言修养,而
摘 要:本文从寓德和悟道两方面入手,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核心思路与具体策略,目的是通过各类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出思想端正的青年人才。  关键词:道德品质 德育教育 实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4.059  新课标中提出了文化知识与道德素养兼顾的教育目标。当前随着我国文化知识教育水平持续提升,道德教育工作开始逐步受到教育工作者与社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亦逐渐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壁垒,开始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促进现代教育的完善,更能在教育工作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渗透方法,以期能够与广大同仁共勉。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 渗透 必要性  DOI:10.1224
摘 要: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高耗低效”的情况,教师的付出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针对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以“目标”为导向,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最终实现语文的“可视化”设计,改变教师主观导向的盲目教学。  关键词:目标导向 教学评一致性 语文课堂 《小石潭记》  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意识导向,培养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方面必备品格,体现了中国时代教育的科学性和民族
摘 要:“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使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在情境中朗读,在情景中运用。  关键词:识字 学文 同构共生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点出了“字”在文章写作中的基础作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使用随文识字的方
什么是教师的自我研究?语文教师的自我研究怎样展开?如何有效助力学校立体化育人的文化体系的构建?自我研究其实存在于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如开展课堂观察、撰写教学笔记、同伴切磋探讨……但如何让无意识的、碎片化的自我研究转变成自觉的、系统的教师自我研究呢?  萨马拉斯认为,教师自我研究是个人情境化探究、批判性协同探究,提高学识,透明、系统化的研究过程,旨在知识的生产与陈述。换言之,教师自我研究是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