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提问艺术 启迪学生思维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kjhgf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到了首位。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不断转变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来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来获取新的知识。当然这也必须要依靠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地去发挥其主导作用。以下就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启迪学生的思维等方面谈谈自己一些浅显的看法。
  课堂提问是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它对于引导学生不断去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开展师生的共同活动,相互切磋,促进教学相长是十分有益的。课堂提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所谓启发,首先是教师“启”,才能引导学生的“发”,课堂提问有助于“启”,要使课堂提问起到“启”的作用,必须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当然提问的方式很多,一般的问“是不是啊”、“对不对啊”、“是什么啊”等,但这些都是属于较低层次的提问方式。这样的提问,不容易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难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趋向。较高层次的课堂提问,诸如“为什么”、“有什么道理”、“有什么内在联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想法”等,这样的提问创设了意境,有助于启发学生认真地、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达到用已知领域去探索未知领域的目的。在探索中获取新知。那么怎样进行课堂提问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呢?通过教学实践,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检查式提问——巩固学生已知知识
  在这里,教师所提的问题,一般都是上节课或以前学生所学过的且与本节课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所以范围不能太大。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能督促学生认真复习和听课。虽说知识是学生已学过的,但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总是单调地问“是什么”、“怎么样”,而是要尽量提问一些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如在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可以把“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是什么?为什么要以此为根本”,又如在讲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联系时,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怎样”改为“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说明了什么道理”等,这些问题如果靠死记硬背是难以回答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答出、答好。因此,任何一个问题,都应力求站在新的角度,以新的形式展示,而不能每次提问都是一种模式,千篇一律,使学生感到乏味。
  二、悬念式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这种提问要能设置悬念,以引起学生急于找到答案的渴望。因为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钻研,那么教师根本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位名人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师的讲解不能是“满堂灌”,使学生被动接受,疲于应付,而是应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但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社会经验都很缺乏,因此要在教师的启发、带领下才能实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模糊认识,有意地揭露矛盾,点明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引起学生认真思考和产生弄清问题的渴望。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主动参与。如:在讲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时,可举例:“假如你在放学途中被其他同学敲诈了,这时你会怎样去做?”由于问题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几种可能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书本知识来进行思考:也许是找一些同学狠狠地把那个敲诈的同学打一顿,以解心头之恨;也许会忍气吞声,乖乖地接受那位同学的敲诈。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非法报复本身就是违法行为,这不利于打出违法犯罪分子,而忍气吞声只会助长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可以告诉老师或家长,或直接向派出所报案等。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正因为有了问题,才能引起寻求答案的动机。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应能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设置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思考、寻求答案的渴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使能力得到发展。
  三、联结式提问——全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种提问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建立联想,诱导感知。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般是由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提问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即应联系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承前启后,逻辑地推导由此产生新的问题。如:在讲对外开放时,如果我们直接讲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我们必须要实行对外开放等,学生可能就会觉得十分枯躁。但如果我们改为以材料为切入口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能效果就比较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引用了邓小平讲的话:“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后,人家封锁了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然后提问:①闭关自守的结果怎样?②由此我们应怎样做?③这样做有何意义?④在实行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应怎样做?⑤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的标志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已有的历史知识作储备,得出“闭关自守就要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然后得出“我们必须实行对外开放。通过对外开放可以使我们有效吸收外国先进的文明成果(包括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同时能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这一结论。但在开放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些问题。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当我们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也会带来蚊子和苍蝇。因此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既要敞开国门吸收国外先进的成果,又要维护自身的安全,坚决抵制一些腐朽的东西。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又能结合书本知识来把握新学的内容。如果我们经常使用这种方式来提问,联结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便不是孤立的“点”,而是变成了一条相互联结的“链”。不过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还应注意一点:那就是发问不能像连珠炮似的,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难以招架,而是应该在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或讨论,然后再让学生来回答或小组总结发言。这样做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自然过渡到对下一个问题的认识和学习。
  四、推理式提问——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提问适用于逻辑性强,联系比较严密的知识内容。它是通过一环扣一环的问题连续提问并不断解决从而形成对某一知识体系的学习、复习过程。这一提问方式特别适合于复习过程中,把前后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如在讲现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时,教师可以给出一段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材料内容:自1978年以来我国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然后给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①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②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基本经济制度?③实行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分别是什么?④实行这样的经济制度有何意义?⑤与此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是什么?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会不会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通过这样的提问,步步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使学生在思考中把前后的问题融会贯通,并能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来运用所学知识,从而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和谐统一。
  五、重点式提问——碰撞学生智慧火花
  这种提问方式关键是要能击中要害,启迪学生的思维。有时教师提了一大堆问题而学生由于忙于听,急于答,而难以开动思维的机器。因此在提问过程中不要误认为提问的越多就越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问题太滥,必然得不到圆满的解答,这样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相反,如果我们的问题能在要害或节骨眼上提出来,而这个问题又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全部思维活动,弄清问题关键所在,从而全面把握知识。
  如:在复习人类社会兴衰和更替时,可以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被奴隶社会所取代,而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则又取代了前面一个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从自由竞争发展垄断,从一般垄断发展国家垄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改革开放的实行等这样的问题乍一看上去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但通过提问、分析,可以使学生发现在这些社会现象之中有一个根本的动力,有一条线索始终贯穿于其中,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则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这也是社会更替的关键所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并存,他们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生产力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然而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社会主义也必然会代替资本主义。
  提问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知识,并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真正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完整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无景不成文”,这句话虽则有些霸道,但“此景只羡天上有”如此一则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顿时会让自己的文章“蓬荜生辉”,亦绝非虚言。  “语文课程标准”亦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种有创意地表达,可谓是创作中对景物打磨的艺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中学生来说,所写之景不可能面面俱到,进行各角度,全方位的刻画。较具现实意义的应该是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朗读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强调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坚持进行有效地朗读训练,以及作为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朗读指导,另外还探讨了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朗读教学可以采取的几种方式及其作用。  【关键词】朗读 必要性 有效朗读    在教学不断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今天,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各种新的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百花齐放,但是有一种既传统又有效的教学方式却正在远离教
近日,与几名中学语文教师一起讨论作文教学,在细数作文教学中的种种困惑后,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解决办法。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四位老师分别提出的构建“作文超市”、“作文餐厅”、“作文农场”、“作文花园”的教学策略。这四种作文教学策略反映出的作文教学观值得我们深思。  一、“作文超市”与“作文餐厅”  “作文超市”与“作文餐厅”的教学策略,反映的作文教学观是重积累。不论是“作文超市”还是“
位于德国西北部威悉河畔的自由汉萨市不来梅,因其作为汉萨同盟成员的航海贸易历史而闻名于世。作为德国第二大港和16个联邦州中最小一州,今天的不来梅是北德经济重镇。而在各国游客心中,这里还是格林兄弟笔下“童话之路”的终点,一座令人向往的旅游城市。随着6月中旬德国解除与欧盟邻国间的内部边境管控、7月1日欧盟解除外部边境管控,不来梅正重新迎来热闹与生机。(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当地时间7月2日拍摄的不来梅
【内容摘要】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挑战、激情与喜悦。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存在着许多的误区。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光凭激情和热情去面对新课改,而应有方法、有步骤,并且必须在每一段的实践中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我们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通过冷静、客观、科学的分析理清认识上的困惑,以积极有效的探索与解决策略来纠正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从而推进新课程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着重谈了:一、读图能力:包括“地球和地图”部分图的研读;普通地形图的研读;政区图的研读;二、足够的空间想象力;三、运用地理知识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包括:要能熟练使用地理学术语;会描述地理表象,并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地理教学 读图能力 空间想象力 逻辑思维    地理学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自然学科。初中地理教学因其教学对象
继广东、山东、江苏等五省区率先命制新课标卷后,2009年高考中,浙江、辽宁、福建等五省市又加入了新课标卷行列,从而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与新高考的对接。综观9套高考语文新课标卷,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特色,许多新意,如出现了选考题、附加题、名著阅读题、文化经典阅读题,更注重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和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相适应,试卷更充分的体现出语文高考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等。但是,当我们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曾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唐代大诗人杜牧说:“以意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鲁迅先生告诫文学青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这里所说的“开掘要深”就是强调要注意立意的高远。看来一篇文章的成功的前提就是要有良好的立意,散乱和肤浅的立意会使文章失去灵魂,失去生命力。话题作文一般都是要求作者立意自定,但立意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的作文的成败,立意的积
【内容摘要】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即使自己再普通,也不能忘了自己的追求。为服务教学,我常常写一些对课文解读的诗,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帮助他们理解文章,提高认识,领悟情感。以诗释诗文,起到一下作用:一、提升对主人公形象的认识;二、深化对课文主旨的认识;三、增加对文章情感的领悟。  【关键词】诗文个性阐释  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即使自己再普通,也不能忘了自己的追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一、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