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归因方式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关系中的作用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gn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笔者通过对小学三至五年级学生的归因方式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关系间的作用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归因方式在应激事件和抑郁症状关系中的调节、中介作用,以及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发生变化的转折期,探寻归因方式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关系间的发展性特征。
  [关键词] 抑郁症状;应激事件;归因方式
  一、归因的相关概念
  心理学上的归因是指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断的认知活动。归因方式指人倾向于对不同的事件做出类似的原因解释。
  (一)应激的相关概念
  应激是“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
  (二)抑郁的相关概念
  抑郁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三)抑郁的相关理论研究
  Beck抑郁认知易感理论(Beck,1983)是目前解释抑郁成因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假设某些个体具有易于产生抑郁的抑郁质认知图式(depressogenic schema),当生活中应激时间发生后,个体的抑郁质认知图式被激活,继而产生明确负性认知、负性思维,从而导致抑郁程度加重。
  有关Beck抑郁认知易感理论在成人的研究较多,近年来也很多学者对该理论在儿童青少年中的实用性进行验证:
  吴文峰、陈世英和卢永彪(2011)的一项前后测追踪研究则发现国内七年级学生中,归因方式在应激事件与抑郁关系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但没有显著调节作用。Cole等人(2008)对二年级至九年级学生采用多波段追踪研究发现,对抑郁症状的预测,归因方式与应激时间的交互作用直到八年级和九年级才出现。
  本研究在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的理论假设框架下,通过为期五个月的纵向追踪调查,应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认知方式、归因方式等多角度探讨应激生活事件对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从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为处于身心转折期的孩子的抑郁识别、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点。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参加测试的是来自本校学生三至五年级学生,每间隔两个月对全部量表追踪调查,共施测三次。每次施测发放问卷599份,全部回收,有效追踪样本522个,问卷有效率为87.1%。其中男生287人,占55%,女生235人,占45%。
  (二)研究工具
  1.儿童抑郁量表,由27个自我报告的题目组成,包括快感缺乏、负性情绪、低自尊、低效感和人际关系问题等五个维度。
  2.《儿童归因方式问卷》,有48项,由于本研究只涉及研究对象对应激事件的归因风格,因此本研究中只采用消极事件的16个项目。
  3.儿童应激事件量表,该量表主要用于测量儿童过去六周在学校、家庭、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经历的一系列日常应激。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应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的统计方法有:t检验、中介作用分析、调节作用分析。
  三、归因方式调节作用
  Ingram和Siegle(2002)认为,Beck抑郁认知易感理论中的易感性只有在个体处于应激情况下才能触及,为了合理验证该理论,研究者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事先评价个体应激状况。采用追踪研究设计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较好方法之一。而在目前我们所知的两项在儿童群体中验证Beck抑郁认知易感理论的追踪研究中,其研究结果都不完全支持Beck抑郁认知易感理论。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三至五年级学生的归因方式都不能显著调节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间关系,这一结果也不支持Beck抑郁认知易感理论,这与上述两项研究发现有一致之处,这可能说明Beck抑郁认知易感理论并不适合儿童群体,但考虑到目前相关研究还较少,做出明确的结论可能还尚早。
  (一)归因方式的中介作用
  本次研究发现,归因方式在三年级学生具有显著中介作用,在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中没有显著中介作用。即作为认知易感因素的归因方式可能在四、五年级学生中还没有对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关系产生显著作用,而在三年级学生中消极归因方式则可能有显著作用,并且相对稳定,能单独预测抑郁的变化与发展。Cole等人(2008)指出,抑郁认知易感模型的中介模式可能更适用于少年儿童,按照该中介模式可以得出以下三点:(1)在少年儿童阶段,抑郁认知方式一直处于形成阶段;(2)抑郁认知方式的形成受重复发生的、与自我有关的负性社会环境事件的强烈影响;(3)抑郁认知方式直到青少年期才会成为稳定的、先于应激事件的抑郁易感因素。
  在本研究中,消极归因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的发展性表现为:显著中介作用→作用较小(没有显著中介作用)。这说明,较小年龄的儿童能倾向于对应激事件做出局部、不稳定的消极归因,从而影响抑郁情绪。而对于四、五年级,年龄稍大的儿童,由于心理的发展,其对应激事件的反应则会经历更多的认知过程,他们的认知方式一直处于形成过程中,所以消极归因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四 、结果与分析
  通过为期5个月的情况追踪,得到三次得分,通过分析其中数据结果,如图1,可得知三年级学生的抑郁情绪得分随时间是呈总体下降趋势,而消极归因和应激事件得分具有上升趋势。四年级学生的应激事件得分随时间上升。五年级学生的消极归因得分随时间呈整体下降。
  以学生的性别为自变量,对归因方式、应激事件、抑郁水平的三次测量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初测(t=3.505,p<0.001)、第一次追踪(t=2.511,p<0.05)、第二次追踪(t=2.724,p<0.01)的抑郁症状水平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并且男生的抑郁症状水平均高于女生。初次测量的应激事件水平,男生也显著高于女生(t=3.610,p<0.001)。   对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归因方式、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的相关分析,发现:
  三年级学生三次测量的抑郁症状均和归因方式、应激事件呈显著相关。这意味着,如果学生表现出以下认知归因方式,则他们将体验更多的抑郁情绪:(1)把应激生活事件的发生看成是全面的、稳定的;(2)认为应激生活事件的发生会带来灾难性后果;(3)当应激生活事件发生时认为自己是有缺陷的、不足的。
  四年级学生三次测量的抑郁症状和应激事件显著相关,但归因方式只有在第一次追踪时才和抑郁症状显著相关。初测和第二次追踪的抑郁症状和归因方式相关,但不显著。
  五年级学生三次测量的抑郁症状和应激事件显著相关,但归因方式和抑郁症状相关不显著。
  研究结果发现,在三年级学生中,归因方式对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有显著的中介作用,而在三、四年级学生中,性别和应激事件的交互作用对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显著。而归因方式对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调节作用不显著。可知,消极归因能直接预测三年级学生特征人群抑郁症状的变化,因此可以说它们是这个阶段人群抑郁产生的易感因素,但消极归因无法与应激事件水平共同预测抑郁的发生。
  五 、研究得出的结论与不足
  (一)结论
  通过对三至五年级学生的追踪研究,探讨儿童群体中Beck抑郁理论认知易感因素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间的作用。对追踪数据的多层线性模型和多层结构模型分析发现,作为Beck抑郁理论中认知易感因素的消极归因方式在三年级学生中有显著的中介作用,调节作用不显著。即三年级学生在面对生活应激事件时,倾向消极归因的孩子,抑郁症状水平更高。在其他年级的学生中既没有显著的中介作用,也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而在三、四年级学生中,性别和应激事件的交互作用对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显著。这是由于三年级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四、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成更高认知方式的一个阶段。研究结果可能初步揭示了归因方式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关系中的发展性特征,这一发现对在儿童群体中实施抑郁的有效干预将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研究中的不足
  1.本研究只选用了一所學校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而非大样本,研究结果的广泛适用性受到一定限制。今后可考虑大样本多地域协作研究,以强化研究结果和结论的普遍性。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法,以儿童的自我报告收集数据,这种数据收集方法存在一定缺陷。今后的研究在方法设计上应将问卷调查和临床访谈方法结合起来,多手段多途径地收集数据,尽量从源头上降低被试自评问卷调查可能带来的结果偏差。
  参考文献
  [1]席明静,张月娟.抑郁认知理论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714-725.
  [2]吴文峰,卢永彪,陈世英.学龄儿童失调态度在应激与抑郁间的作用:一项多波段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83-193.
  责任编辑 满令怡
其他文献
背景  2018年9月份,全国开始统一使用部编本小学、初中语文新教材;今年9月,高中语文新教材也将出炉。部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表示,新教材投入使用,就像一部作品面世,有哪些成功与不足,是好是坏,交给读者去评判,要看读者接受反应情况如何。“语文课”对个人成长影响有多大,教材编写的使命就有多大。老师、学生、专家和作家们对当下的语文教材印象如何?本期“非常观察”栏目特邀著名记者舒晋瑜女士主持,由她邀请
背景  “普鲁斯特问卷”,顾名思义,与著名小说家普鲁斯特有关,问卷由一系列问题组成,包括人的生活、价值观及人生经验等内容。普鲁斯特并不是这份问卷的发明者,但这份问卷因为他特别的答案而出名,并在当年时髦的巴黎沙龙中流行。普鲁斯特在十三岁和二十岁的时候分别做了一次调查,答案有很大不同,后来研究普鲁斯特的人士还以此为依据来分析一个作家成长的变化。既然是向中国青年作家提问,问卷发起人李蔚超女士做了更靠文学
一  舒晋瑜:请谈谈您对网上教学有何看法。  张清华:面对屏幕上课的时候第一次感到了“茫然”。对于慕课等网络教学,我一向持保守态度。知识谱系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现场感、现实感。如果教学成为技术性的重复劳动,大学的意义何在?所有上课都应是一次性的精神劳动,肯定是崇尚创造性、不可复制性的课堂。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精神交会,没有和学生之间的目光与心领神会的交流,只是隔空喊话,不可能有灵感的迸发。  刘川
《江南》是我的福地,我的首部长篇《小别离》有幸首发于《江南》,随后被多家报刊杂志转载,也引来了影视版的打造契机。  而同名电视剧《小别离》,因题材强劲的现实感,以及黄磊、海清、TFboys等明星阵容,已成为2016年的“话题剧”之一。  《小别离》的写作与发表,让我感受到文学与当下所能产生的共鸣,也开启了我作为一个曾经的媒体人,转型文学创作后的创作思路、取材方向和写作节奏。  “当下感”“信息量”
[摘 要] 数与运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具备基本运算技能的学生以及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则成了数学教师们的首要任务。然而,在计算教学过程中,算理的理解则是学生们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的重要前提。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具体操作实践来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算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直观;算理 
[摘 要] 准确把握教材是组织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也是一切学科教学活动的根基。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研究教材的脉络体系,挖掘教材的设计意图,恰当地利用和拓展练习,都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组织有效学习。  [关键词] 教材;有效学习;小学教学  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即阅读、理解教材,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把握教材的呈现特点。因此,准确把握教材是
★13票  《滞留于屋檐的雨滴》  《江南》2017年第3期 作者:叶兆言  任芙康:小说极像一则替人代言的家史小传。静静的叙说,看起来都是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但分明传达出风起云涌的时代回声。  李国平:叶兆言近年的中短篇都非常好,例如《白天不懂夜的黑》《玫瑰的岁月》,耐读,富有生活质感,又体现着他一贯的审美风格。《滞留于屋檐的雨滴》亦如此。小说在时代的变动中、生活的戏剧中写尽了一个人的命运起伏
一、 兄弟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6岁的宁波少年张继光提着一只竹箧,乘坐招商局的新江天轮,登上十六铺码头,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上海寻梦。二叔早几年到上海,此地关系活络,介绍他进同乡开办的何祖记营造厂谋了个差。这少年人聪明,又吃得苦,“上茶会”、“灵市面”,样样在行。三年满师,又得贵人(本地一个叫杨斯盛的水木行前輩)相助,自己开了一家小厂——协盛营造厂。  没几年,生意愈做愈大,在虹口和
[摘 要] 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必备的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具体历史情境、还原真实历史现象,变抽象为直观,化虚拟为现实,化静态为动态,使历史课堂充满趣味性、新颖性和娱乐性,更加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实现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有效性  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历史
[摘 要] 教学研究是基础教育获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教研模式,是保证教学研究有效开展的前提。教研部门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保证最基本的教研方式,探索适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型教研模式,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 1 X;教研模式;基础教育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研转型已经成为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