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疏导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距离2014届高考已不太远的一天夜自修后,我突然接到班上一位学习很不错的女生的电话,她说:“范老师,以后上课的时候,您课件当中的历史试题能不请我起来回答吗?因为我看着课件回答问题时心里发慌,状态不好,容易答错。而盯着文本回答就没有这种现象”。我当时很惊讶。回想起当天公开课的情景,为了保证准确率,我是请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回答过问题,包括她,但她却答错了,好像还引来班上几个同学的窃笑。
  我满口答应下来,也照做了。后来高考时这位同学的历史等级是A 。
  这事对我触动挺大,因为我们平时关注较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虽然也注意学生课堂学习情绪的调节,但那只是做的面上的工作,很少有时间去倾听学生历史学习方面的真实感受,去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需求。结果,使不少孩子带着负性情绪的包袱走完了高中历史的学习旅程。其实,反思高中三年,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点滴情绪波动真还不少,而且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疏导。这样,才能为历史课堂生成智慧助跑、加力。
  笔者在此仅从心理预期、学科功能等方面论述高中阶段历史学习中学生负性情绪的表现及疏导策略。
  一、学科预期与心理落差引起的情绪纠结
  可能应了“爱之深则恨之切”的道理,对一事物预期越高可能落差就越大。历史学科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经历过初中历史“说故事式、背书式”的学习熏陶后,一切都在孩子们心中定型了:历史是副科;历史好学,背背就是了;历史课堂充满趣味性、故事性情节。带着这样的心理预期走入高中历史课堂,一个单元下来,不少学生就认识到现实的残酷了。课堂的大容量、全新的专题史体例、古代史晦涩的史料等,与先入为主的学科预期落差太大了。不少孩子的不适情绪表现得很明显,纠结感特别强:背书吧,好像用处不大;不背吧,又不知道怎么学;一考试,很难拿高分。一些孩子对历史学科既爱又恨,茫然失措。
  [疏导策略]
  1.引导学生形成对高中历史的客观认识。引导学生知道高中历史由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必修模块和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等四个选修模块构成。让学生了解每个模块的专题组成部分以及专题内部的时间编排顺序。初步认识到历史结论是如何得出的,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课,逐步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观念。
  2.课堂设计和试题选择注意梯度性。教师应充分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味赶进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感知一些较难的知识点。多设计一些课堂讨论的环节,让学生自主表达历史认识,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去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对症下药。如“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等”“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区别”等知识点,学生在认识上都容易产生偏差,都值得让学生去探讨。
  二、学科魅力与选拔工具引起的情绪冲突
  历史学科的魅力源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历史的悠长与沧桑,源于民族儿女的智慧与创造力,民族精神的铸就与传承,也源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文化间文明的交流与互通有无。所以,历史学科本身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魅力。片言只语能道出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走向,信手拈来皆是说不尽的传奇与夸张,闲庭信步也能触摸到前人留下的风物与遗产,蓦然回首,尽是历史老师的才识与伟岸。有魅力就有吸引力。但仅凭意象中的魅力,只能吸引学生驻足,却不能拴住他们的脚步。因为一旦成为选拔的工具,光鲜的外表被剥去,露出的依然是考试的峥嵘。
  [疏导策略]
  1.课堂教学突出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作为选拔的工具之一,历史学习如果只是一味的厚重,必然掩盖其当有的人文情怀。毕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课堂学习中灌输式的引导所能确立的,需要学科知识的自然熏陶和浸染,需要孩子们自己去感悟和感动。教学中应尽量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一个知识点中去。
  2.课堂学习注意思辨性与灵动性的结合。不少学生对历史是爱却远之,是因为受不了它大容量的记忆内容,“背多分”的标签一时很难摘掉。其实,历史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历史学者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集、整理、总结而来的。历史现象的描述和历史结论的得出都充满着思辨和灵动,为师生留有很多自我发挥的空间。
  三、学科空间与应试课堂引起的情绪失落
  历史学科广阔的学习空间给人们提供了让思想、让身心自由驰骋的舞台,孩子们可以遨游于古往今来,可以与先贤圣哲比肩交流,心向往之。课程设计中也尽量创造了不少让学生触摸历史的活动环节,例如每册教材都有探究活动课的设计。同时,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校本课程开发、历史访谈、历史习作等诸多手段都为学生走近历史做足了功课。然而,应试的现实使师生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课堂,仅限于教材。学生所能触摸到的历史素材都来自于老师课件中截取的点点滴滴。虽然学生也能感受到史料的丰富和生动,但热闹的课堂与随之而来的无尽的题海,使得学生与历史的亲密接触只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了。
  [疏导策略]
  1.把合作学习作为历史课堂的主要策略。合作学习突出的是学生的参与性,而历史学科“史实——史论——史识”三位一体的认知过程正契合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所以,提供丰富的史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课堂合作探究,自主形成历史结论,提高历史认知水平,可以拓展课堂的学习空间,抹淡应试的味道。
  2.适当布置探究型学习任务。高一高二阶段,学生学习任务不是太重,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闲暇、放假时间,鼓励学生带着探究任务或搜集素材任务,走出课堂,走入更广阔的触摸历史、亲近历史的世界。把新课程改革的创新成果落到实处。哪怕只有一两次的实践,也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学史兴趣。毕竟,其后的成果展示是他们亲力亲为的劳动结果,自豪感很难不溢于言表。
  四、学科起点与试题难度引起的情绪波动   同其他学科一样,进入高中,便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学科难度陡然上升了一个台阶。但因为学生心理准备不充分,情绪难免不适,波动大。初中阶段的通史体例只是让学生从面上了解东西方的历史沿革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而高中专题史体例则是帮助学生从点上去深入认识某一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脉络、演变特点及阶段成因,强调的是特点总结和结论归因。学习方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即通过阅读、分析史料,自主生成历史结论,评价历史现象,这与初中阶段老师“驭着”涉水过河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试题检测难度也同步提高了,其要求无非就是课堂学习的延续,即通过阅读史料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所选史料的阅读难度和文字陷阱都让一些孩子在解题时提心吊胆,甚至牢骚满腹。
  [疏导策略]
  1.突出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专题史体例和通史体例是相通的,每一个专题内部都是按通史顺序编排的。所以,学会整体把握某一专题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感知该专题的历史发展特点,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前提。例如,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模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就是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古代中国政治文明成果的,即古代中国的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把握了这三个方面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特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主体结构就了然于胸了。
  2.重视学生提炼史料有效信息能力的训练。历史试题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史料的解读方面,不管是文言史料还是白话史料,都是设有阅读障碍的。关键要能找出与所设问题的对应点,即抓住题眼来分析史料,就有的放矢了。因为有效信息就体现在那几句话里。同时指导学生重视信息提取的全面性、完整性,避免挂一漏万,浅尝辄止。
  五、学科叙旧与生活说新引起的情绪迷惘
  历史讲述的都是昨天的故事,与日新月异的生活貌似没有多大关系,这也是不少人感慨和迷惘学习历史究竟有何用的原因。其实,历史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培养下一代生成能够永远流淌在他们血液中的那些立德、立行、立世的积极元素方面。与部分能说、会算、操作性、应用性强的学科相比,它可能起不到立竿见影的外在效果。但人的成长是个渐进的过程,而人类文明漫长演进过程中积淀的历史智慧足以让我们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汲取到足够的营养,使他们在面临重大抉择的人生关口、是是非非的判断面前沉着应对,科学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审视和评判所处的现实环境或历史背景,从而做出正确的决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疏导策略]
  1.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历史学科价值。历史知识的识记只是表象,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在通过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2.努力拉近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历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浸染着历史的智慧。历史虽不能重复,但可以借鉴。所以教学中应多创设情境,锻炼孩子们形成用历史的眼光评判现实,从现实的视角再去审视历史、感悟历史、感悟生活的良好习惯。从而引导他们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在教材中,中国政治体制的选择、古今经济危机的处理、中外统一大业的推进等许多知识点无不闪烁着历史的智慧。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学生对教师自认为比较圆满的课件运用的不适应,确实可以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历史学习中学生负性情绪的无处不在。只有正视它们的存在,并积极做好疏导工作,才能让我们的孩子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学习过程,碰撞思维,生成智慧。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摘 要 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阅读学习的起步阶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为低年级阅读起步阶段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低年级阅读起步阶段教学应该着重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针对如何提升阅读能力,更好落实语文要素,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青蛙写诗》阅读教学为例进行探究,提出基于多维融合视角,更好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对策,具体可采用:任务驱动和激发兴趣相融合,识字方式和阅读学习相融合,情境创设和体验感悟相
摘 要 真实有效的情境创设不仅能让教学生动精彩,更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助推核心素养中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内化。在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实践中,将多元真实情境与问题解决相结合,梳理基于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情境创设 问题探究 证据推理 二氧化碳的性质  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提供了真
[摘 要]    错误是数学课堂不可避免的产物。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能为学生提供自己发现错误、剖析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辨别能力。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引导学生分析错误、辨别错误,提出合理利用错误资源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错误资源;有效利用   这是一节校内教研活动,上课内容为《7的乘法口诀》。在简单复习之后,教师揭示课题并出示主题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理念是课改的进步,可是由于理解的偏失,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出现了阅读“过分自主”,缺少教师有效引导的现象,导致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十分肤浅。肤浅的阅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影响阅读教学质量。  阅读教学需要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是指个体在阅读文本
[摘 要] 以中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三国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及其判定”内容为研究对象,从知识编排、例题、知识探究、习题四个方面的设计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注重知识编排的逻辑顺序、准确把控知识探究的功能定位、适当增加教材的习题数量及类型、丰富教材例习题的情境设置已成为当今国内外初中数学教材编排设计的主流趋势。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材设计;比较研究  教材是学校课程内容的载体,与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
古诗文是中国千年文化的精髓,短小精练的语言文字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而中学语文课程中只精选了极小的一部分。为了让中学生能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让中学古诗文的课堂收到更好的效果,笔者认为,有必要适度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化。这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恰到好处的拓展与延伸虽不能立竿见影,却在浸润中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更全面
想象力作为人的一种思维能力,是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想象力比知识更主要。"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想象力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应该对想象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作文时,寻找观察的机会,准确、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想象力,可以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  什么是想象?想象是对自己头脑中已经有的事物或形象,通过语言的加工,成为了新的实物或形象.比如:去动物园看到了小猴子们
“教什么”是一个关乎语文课程价值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当一篇课文有许多文本秘妙的情况下,选择和确定教学核心价值是实施课堂教学高效的原驱力。那么,如何从众多的语言现象中正确寻找和确定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呢?下面以《钱学森》一课为例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聚焦言语形式——从“怎样写”的角度去观照  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写什么,更要厘清作者怎么写,进而找准相关的语言训练点。《钱学森》一文记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
[摘 要]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微写作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益途径。就人教(部审2017)版初中语文教材,结合教学实践,拟从仿写、改写、补写、续写和感悟几个方面,探讨阅读教学中微写作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阅读教学;微写作;实现途径  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板块。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主场地,实验探究是培养化学学科思维的重要渠道。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课例,阐述化学学科思维方法的培养,化学学科思维方式的形成,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 初中化学;学科思维;实验探究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指出“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可见人类思维的重要性。要想改变人的思维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学校各个学科的学习,学科思维是学科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