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i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文如果没有充分的写作素材,同样难以写出精彩的文章。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作文的材料哪里找?
  
  首先,我们可以从各科教材中找到各类的素材。比如:哲理类,“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事例类,“孔明挥泪斩马谡”……
  其次,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积累各类素材。父母的关爱给我们带来的感受,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
  另外,我们可以从平时的阅读中积累历史典故、名人逸事,从语文复习资料的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中积累素材,还可以从网络、电视,甚至手机短信中积累。
  
  二.如何组织作文素材,形成优秀的作文?
  
  即使有了新颖丰富的作文素材,也需要恰当的表达。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优秀的高考作文是一个被很多人认同的实用的捷径。每年高考,各地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作文,统观这些考场佳作,要么认识深刻,见解新颖独到;要么材料典型鲜活,内容丰富充实;要么文采斐然,华章丽句叠现;要么构思精巧,形式灵活多样……总之,每一篇高考佳作都有其精彩的地方,它们在思想认识、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材料积累及作文应试技巧等方面,对考生都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三.如何盘活作文素材?
  
  每个人能够掌握的作文素材是有限的,如何将有限的作文素材灵活的运用于无限的作文话题?我们可以运用发散思维盘活这些素材。对同一个材料,我们可以选取它的不同角度应用于不同的话题之中。
  同是一个材料——孙膑与庞涓的故事,举例说明盘活的方法。
  孙膑与庞涓同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结拜为兄弟。一年,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的待遇招求天下贤才为相,庞涓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寂寞下山而去,孙膑继续深造。孙膑下山后与庞涓同朝为臣,庞涓嫉妒孙膑才华设计陷害了孙膑。后来被孙膑识破庞涓计谋,在墨翟的帮助下脱身到了齐国。在魏齐交战中消灭了庞涓。以此为原材料,分别运用于以下话题:
  (1)在灾难中站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2)嫉妒是杀人的刀。
  (3)作恶的下一步就是毁灭。
  (4)轻易相信他人容易受害。
  (5)感情影响了理性认知。
  (6)团结人才的重要性。
  (1)在灾难中站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孙膑被庞涓骗到魏国被施以膑刑,他不屈服于命运的魔掌,而是坚强地斗争。为了生存,他在监狱中装疯卖傻,让庞涓放松警惕,齐国使者把他带回齐国后,作为齐国军师在马陵之战中使庞涓中计兵败身死。而孙膑这一在逆境中崛起的英雄从此扬名天下,并写下了《孙膑兵法》,而泽被后世。
  (2)嫉妒是杀人的刀。(要善于包容)妒忌是一剂毒药。
  庞涓与孙膑同门师兄弟,本来感情和睦,按照正常的方向发展,可以同朝为臣,共同效力,把一个国家搞好。但由于庞涓心胸狭隘,不能容忍崭露头角的锋芒已露的孙膑,以致于施出毒计,残忍地剜掉了孙膑的膝盖骨而自己也最终难逃兵败自刭的下场。
  (3)作恶的下一步就是毁灭。
  庞涓本人也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但是他却用他的才学来陷害比他聪明的孙膑,这换来怎么样的结果了?是桂陵之战的惨败,是在马陵之战中被活活逼死,是可悲可怜的被毁灭,被耻笑。
  (4)轻易相信他人容易受害。
  具有如此聪明才智如孙膑者,还好似忘记了这样一句话: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样就让他无视庞涓的险恶用心,让自己掉进了陷阱。轻易相信他人的结果是什么呢?
  (5)感情影响了理性认知。
  孙膑抱稀世之才而惨遭膑脚之祸,是因为他太相信他奸诈的师兄庞涓所致。同窗手足之情蒙蔽了他的眼睛,使他无法理智地看到庞涓的险恶用心。
  (6)团结人才的重要性。
  魏惠王求贤,却反而葬送了自己的富强。魏国本是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国家。当时魏文侯身边聚集了一干贤臣。像李悝、吴起等人,都是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而到了魏惠王时期,由于驸马相公公叔座的排挤,挤走了吴起;又由于魏惠王的不信任,放脱了商鞅;由于庞涓的忌妒,致使孙膑跑到了齐国,成为魏国的劲敌。如果这些人不走,孙膑和庞涓能协作共进,魏国的强大不知还会多保持多少年,而秦国的第二次崛起又不知要费多少功夫,至少是重新摸索,不能直接享受魏国改革的成果和他们发展的思路。历史上有太多的魏国人才外流,以致造成了秦国的强大、魏国的被动。
  我们能够找到作文素材,学会了组织作文素材,又能够盘活作文素材,相信写作文会变得很容易。
  
  李峥嵘,教师,现居河北迁安。
其他文献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实验稿”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以“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体现了我们对语文课程和母语教育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是语文课程观念完善的必然,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  语文课程资源五彩缤纷。从空间范围看,有课内、课外资源;从传播媒介看,有书本、报刊、网络、影视、广播等资源;从性质类别看,有人力、物力、自然等资源
《破阵子》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淳熙十五年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作品抒写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懑,读之令人感慨。但由于时空的距离,古诗词与少年的隔膜,在教学中难以激起学生的共鸣。在实践中,我发现,如果能把握住几个关键词语进行教学,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词义,激起感情共鸣。  关键词一:壮  题目中出现的“壮”无疑是整首词的核心。“壮”正是这
自古以来,琴的演奏艺术就不是单向的自娱自乐,有技艺高超的弹奏者,尚须有耳聪目明的听琴者,二者合之,才是一幅和谐完整的“弹琴图”。这样一幅理想的图画曾经演绎出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得遇知音的千古佳话;也曾因其残缺留下了嵇康“广陵散自此绝矣”的悲愤慷慨;发展至唐诗还为后世留下了《听××弹琴》这一定格于“倾听”的诗题:李白《听蜀僧濬弹琴》、韩愈《听颖师弹琴》、李颀《听董大弹胡笳》,那是何其令人动容的“听”!东
近年来,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笔者认为抓诗歌鉴赏题主旨要“四看”,从四个方面把握答题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一、看朝代。一般的题目都会提醒考生诗歌写于哪个朝代,这为我们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提供了大环境。如唐代诗歌,唐代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盛唐诗歌自信满满,充满开疆拓土的豪情,建功立业的渴望;而晚唐的诗歌因为当时的社会动乱,则更多地倾向于关注百姓,那么山河沦丧、妻离子散的悲痛主题也
据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再次被删减,继《阿Q正传》被剔除之后,《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也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报道一出,舆论哗然。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鲁迅精神过时了吗?鲁迅作品的价值降低了吗?  其实,那些倡导删减甚至剔除高中教材中鲁迅作品的人,无非是认为,鲁迅著作的读者越来越少了,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晦涩,学
小说与历史的关系历来难分难解,远者不提,单是1949年以来就有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新革命历史小说一波接一波的浪潮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历史的神圣面目从铸就到拆解再到否定之否定的重塑,不一而足,在这“正复为邪,善复为妖”的辩证发展中,昔日被宏大叙事组织起来的历史材料和意义结构如风化岩石的碎片,一块块剥落、坍塌下来,其总体面貌和意义早已变得模糊不清,作家要么直截了当地承认:“历史是什么?历史怎样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活动单导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率先在我们如皋大地上安家落户。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这种近乎颠覆传统的新的教学模式渐渐为大家所接受,成为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新宠”。作为语文教师,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总结改进并反思,发现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备如下优点。    一、学生座位的调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单导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互助学习为主,所以  座位的
我总结出一个可怕的结论,我在课堂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让一个孩子的生活痛苦或幸福的权力。我可以是一个实施惩罚的刑具,也可以是给予鼓励的益友,我可以伤害一个心灵,也可以治愈一个灵魂,学生心理危机的增加或减缓,孩子长大后是仁慈还是残忍,都是我的言行所致。  ——海姆·吉诺特  于我心有戚戚焉!  有位社会学教授领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评估他们未
在铺天盖地的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的潮流中,如何才能在“农民工进城”这一固定的叙述模式中发现新的角度,将城乡冲突中农民工复杂的精神世界坦露在读者面前,是每一位关注底层的优秀作家都要面对的问题。《镇长的弟弟》没有从惯常的由乡村到城市的正面路径出发,而是独辟蹊径地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三位社会地位、身份较高的农民工自城市到偏僻的乡村给“镇长的弟弟”冯知三拜年的逆行之旅,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迂回,打开了一位身份
能够荣登“世界文学四大吝啬鬼”排行榜,便可见葛朗台的能耐了。他一生执著的是“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一生奉行的是“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如何将这么一个执著狂、野心家、吝啬鬼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呢?我决定选取“旁人眼中的葛朗台”这一视角来解读《守财奴》。    一、拿侬眼中的主人    拿侬在文中出场的机会不多。但她一出场便是石破天惊的。当欧也妮拿刀对抗父亲的图谋时,拿侬嚷道:“先生,你一生一世总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