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97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总结出一个可怕的结论,我在课堂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让一个孩子的生活痛苦或幸福的权力。我可以是一个实施惩罚的刑具,也可以是给予鼓励的益友,我可以伤害一个心灵,也可以治愈一个灵魂,学生心理危机的增加或减缓,孩子长大后是仁慈还是残忍,都是我的言行所致。
  ——海姆·吉诺特
  于我心有戚戚焉!
  有位社会学教授领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评估他们未来的发展,对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们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这份研究资料,做了后续调查,结果是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过着体面的生活,大多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深入调查中,教授请教他们同一个问题,“你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这位老师仍健在,还是耳聪目明,教授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优秀?老太太带着慈祥的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在与学生们相处的八年中,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当所有的教育都显得无力的时候,就只有爱了。
  有人说,博学的教师是最有魅力的教师。我却坚持认为真心关爱学生的老师才是最有魅力的教师。在每一年的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测评中,我都有注意,满意度越高的老师,他们的代课成绩就越好,而那些教师并不全是学校中知识最丰富的人。
  那么,这些教师又为什么受到学生的欢迎呢?还是一个字,那就是爱。教育的传递和储存知识功能在信息社会里已经不再重要。
  托夫勒说:“鉴于可以预见到的速度,我们能够推测的知识会越来越快地陈旧过时。今天人们认为,‘正确’的东西,明天将成为‘错误’的东西。”知识不断地修正与完善,我们不可能通过知识积累来改造世界。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并具有独特的个性:人性——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公民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通晓事理——知道事物的轻重缓急,会生活,会学习,会自由地思考;创造性——包括冒险精神、探索的意志、批判性思维能力,实践精神。而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一位有爱心的教师。教师要做到:1、防止对学生的理想化要求,坚持面向全体学生。2、研究学生的起点,让所有学生都有目标。3、给学生公平的机会,营造团结合作的校园人际氛围。4、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开放的心灵:和学生一起广泛地关注社会、家庭、学校、世界的事件与变化。鼓励交流、探索、发现、动手实践等方面的兴趣。
  有一位教师说:“教育需要一些乌托邦的精神,要有一些理想、一些激情,要愿做一名教育的守望者。”如果我们只为了分数而教,为了工作而教,为了教而教,那一定是没有温度的一堂课,又怎能感染学生。教师并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
  某欧美教育专家团在北京某中学听课。一位特级教师讲得有板有眼,提问学生都回答很好。外国同行问:“学生看来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当老师讲得无懈可击时,就取代了学生探索的过程,剥夺了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机会。这是学生在看老师表演。
  李开复的建议:要教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要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多指导,少批评; 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们,让他自己去试,失败也没关系;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让人进步的学习过程;不要说教,孩子相信你,就可能失去独立判断力,孩子不相信你,就可能叛逆;不要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方式面对困难,用自己的双手触摸世界,收获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社会体验,自己的鲜明个性。
  如果教师能做到:尊重差异。不苛责,不抱怨,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始终充满期待;心怀宽容。触摸学生真实的心灵,感知孩子们的快乐与痛苦、爱好和兴趣,允许学生们表达真实的自己;顺其自然,允许学生们自由选择自己的成长方向,学生也就在你爱的海洋里扬帆远航了。
  教师不是救世主。要敢于放手。放手是爱的极致!爱,能创造好的师生关系,好的关系胜过一切教育。有这样一份调查:“你很在意谁对你的看法”:51%的学生选择同学或朋友,30%的学生选择老师,15%的学生选择父母,4%左右选择其他长辈。在中学生的心目中,其重要关系依次是:同学或朋友、老师、父母。台湾著名管理哲学博士曾仕强先生说过,家庭教育只做四件事:替他做、教他做、陪他做、让他做,这是家长逐步放手,陪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90%以上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孩子小时有耐心,等上了幼儿园、小学,就开始求全责备,总盯着孩子的缺点。有调查为据,大约有50%以上的家长不完全接纳孩子,他们只想“修理”孩子,这是教育最大的误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也是如此吗?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必须要让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接纳,他才能找到成长的动力。接纳是无条件的,无条件的把他当成心肝宝贝。
  与学生共定规则,让学生事先知道该怎么做,而不是事后指责。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转化观念。犯错误是成长必须的,可以让孩子吸取教训,深刻地感知生活,真正走向成熟。好孩子、坏孩子,只是我们的看法,所谓的坏孩子都是受伤的孩子,先找到伤口,才好治疗。解决问题的根本是改变行为:少讲理,多行动;少教育,多倾听;少指责,多欣赏;少代替,多放手;少唠叨,多信任。
  要学会利用问题。不犯错误的学生长不大,生命有极强的自愈能力。问题永远不会消失,就像病菌与健康共生,失败与成功相随,问题也是教师学习成长的机会。安逸常常意味着停滞。如果教师没有一颗博爱的心又怎能接纳这一切。一堂好课,让学生感受不仅仅是知识的魅力,还要让学生品尝到爱的味道。
  标准错了,整个世界也就错了。一个买碗的人知道:用一只碗轻撞其它碗,声音清脆者质地好。他在一家店里发现每只碗的声音都不清脆。最后店员拿出价格高昂的工艺碗,结果也一样。店员给他一只质量上好的碗:“你用这个试试。”他换了碗,再去轻撞其它碗,声音变得铿锵起来。原来他手里的碗质地很差,碰撞中只会发出混浊之音。
  教育必须能够唤醒学生内在的力量,促使其主动寻求获取知识和独立创造的方法。当所有的教育都显得无力的时候就只有爱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张裕峰,教师,现居山东滕州。
其他文献
读曹寇的小说的确有一种怪怪的感觉,他的叙述虽说不上中规中矩却也风平浪静,没有虚张声势的各种形式主义花招,也不借助神秘莫测的形而上观念,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可就在这看似自然的现实情境的表面之下却始终有一股汹涌的暗流随着小说的进程在肆无忌惮地前行,其力量之大足以瓦解小说表面的“无事”,而给读者带来深深的震撼。《码头风云》在几许感伤的怀旧与不无反讽的现实描摹交织而成的话语中,讲述的无非就是往日关
语文学科是学生吸收和积累文学知识的过程,而文学知识的汲取来源于课本,更来源于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让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积极地思考,提高语文阅读分析能力,达到能鉴赏一定文学作品的能力。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平时多动脑,让学生在阅读中赏析,在赏析中阅读,不知不觉地学会赏析文学作品。  一.守住语文课堂和课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抓住
一个人青春年少时的一次意气用事,究竟会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况且这还是一个有着双重特殊身份的人:女性、士兵。女性是“她”注定的性别标志,士兵是“她”那一阶段的身份标志,两重身份对于这个故事都必不可少——如果没有班长对女性的奚落,“她”不会自不量力地报名杀猪;如果不是部队里比铁还硬还冷的组织,就不会上演观看女兵杀猪这样的闹剧。然而,两者兼备,“她”只有凭借酒精催生出的非理性力量,走上了“杀猪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实验稿”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以“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体现了我们对语文课程和母语教育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是语文课程观念完善的必然,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  语文课程资源五彩缤纷。从空间范围看,有课内、课外资源;从传播媒介看,有书本、报刊、网络、影视、广播等资源;从性质类别看,有人力、物力、自然等资源
《破阵子》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淳熙十五年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作品抒写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懑,读之令人感慨。但由于时空的距离,古诗词与少年的隔膜,在教学中难以激起学生的共鸣。在实践中,我发现,如果能把握住几个关键词语进行教学,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词义,激起感情共鸣。  关键词一:壮  题目中出现的“壮”无疑是整首词的核心。“壮”正是这
自古以来,琴的演奏艺术就不是单向的自娱自乐,有技艺高超的弹奏者,尚须有耳聪目明的听琴者,二者合之,才是一幅和谐完整的“弹琴图”。这样一幅理想的图画曾经演绎出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得遇知音的千古佳话;也曾因其残缺留下了嵇康“广陵散自此绝矣”的悲愤慷慨;发展至唐诗还为后世留下了《听××弹琴》这一定格于“倾听”的诗题:李白《听蜀僧濬弹琴》、韩愈《听颖师弹琴》、李颀《听董大弹胡笳》,那是何其令人动容的“听”!东
近年来,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笔者认为抓诗歌鉴赏题主旨要“四看”,从四个方面把握答题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一、看朝代。一般的题目都会提醒考生诗歌写于哪个朝代,这为我们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提供了大环境。如唐代诗歌,唐代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盛唐诗歌自信满满,充满开疆拓土的豪情,建功立业的渴望;而晚唐的诗歌因为当时的社会动乱,则更多地倾向于关注百姓,那么山河沦丧、妻离子散的悲痛主题也
据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再次被删减,继《阿Q正传》被剔除之后,《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也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报道一出,舆论哗然。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鲁迅精神过时了吗?鲁迅作品的价值降低了吗?  其实,那些倡导删减甚至剔除高中教材中鲁迅作品的人,无非是认为,鲁迅著作的读者越来越少了,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晦涩,学
小说与历史的关系历来难分难解,远者不提,单是1949年以来就有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新革命历史小说一波接一波的浪潮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历史的神圣面目从铸就到拆解再到否定之否定的重塑,不一而足,在这“正复为邪,善复为妖”的辩证发展中,昔日被宏大叙事组织起来的历史材料和意义结构如风化岩石的碎片,一块块剥落、坍塌下来,其总体面貌和意义早已变得模糊不清,作家要么直截了当地承认:“历史是什么?历史怎样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活动单导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率先在我们如皋大地上安家落户。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这种近乎颠覆传统的新的教学模式渐渐为大家所接受,成为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新宠”。作为语文教师,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总结改进并反思,发现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备如下优点。    一、学生座位的调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单导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互助学习为主,所以  座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