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组织中ERCC1、TS表达及临床意义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0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ERCC1和TS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组织芯片对196例大肠癌组织和50例正常大肠切缘组织进行ERCC1和TS蛋白表达水平检测,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其中129例术后患者行FOLFOX4方案化疗,随访3年。结果:在结直肠癌中ERCC1及TS表达均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而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部位无关(P>0.05),TS阳性表达率及两者双阳性表达率均在有淋巴结转移者及TNM Ⅲ期、Ⅳ期患者中明显升高。ERCC1、TS阴性表达者3年DFS均分别高于阳性表达者(P<0.05)。结论:ERCC1和TS蛋白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较高,可能与肿瘤的发生、转移有关。ERCC1和TS蛋白阴性者可从FOLFOX4化疗中获益。
  【关键词】 ERCC1蛋白; TS 蛋白; 大肠癌; 免疫组化; 3年DFS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大肠癌治疗采用手术、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疗,肿瘤复发和转移是影响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目前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大肠癌的诊断及预后、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笔者收集2009年1-12月安阳市肿瘤医院一年间行大肠癌根治术后的196例标本,采用免疫组化及组织芯片技术,检测ERCC1和TS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并对其中129例术后患者应用FOLFOX4方案化疗,进行3年随访,探讨ERCC1和TS蛋白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安阳市肿瘤医院2009年1-12月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石蜡标本196例,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疗和化疗。其中男112例,女84例,年龄28~83岁,平均59.5岁,病理均为腺癌。129例Ⅱ期、Ⅲ期患者应用FOLFOX4方案行术后辅助化疗。其中Ⅱ期患者44例,Ⅲ期患者85例。取50例正常大肠组织作为对照。
  1.2 方法
  1.2.1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组织芯片技术 按照SP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所示步骤进行,组织芯片由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制作。ERCC1鼠抗人单克隆抗体、TS鼠抗人单克隆抗体、SP检测试剂盒及DAB显色液,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判定标准 ERCC1以胞核及胞浆中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染色,TS以胞浆中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染色,选取5个高倍视野(400×),每个视野计数200个肿瘤细胞,计数阳性细胞百分比,取其均值。参照Wachters等[1]的方法:阳性细胞数百分率≤10%或不表达,记作阴性,>10%记作阳性。门诊复查、电话随访等,随访3年,记录DFS。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Kaplan-Meier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笔者的研究显示ERCC1及TS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大肠组织。在大肠癌组织中ERCC1表达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部位、淋巴结转移、分期无关(P>0.05),而TS蛋白阳性表达与淋巴及转移、肿瘤进展分期明显相关。Yuanming等[5]报道ERCC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结肠癌患者中的表达率降低,与笔者的研究不太一致。
  本研究显示TS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患者中阳性表达分别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为Ⅰ、Ⅱ期者(P<0.05),提示TS蛋白阳性表达率的升高,与结肠癌变进展、转移有关。
  ERCC1、TS、MMR单一指标的检测能否作为判断结肠癌Ⅱ、Ⅲ期患者预后的指标,研究报道不一[6-9]。笔者的研究显示ERCC1和TS共同阳性表达(表4)与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有明显相关性,其表达率的升高提示肿瘤的侵袭、转移性增加。Ohrling等[10]报道在Ⅲ期结肠癌患者中联合检测错配修复蛋白(MMR)和TS表达情况相比检测单一指标对5-Fu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的敏感预见性更好。联合检测ERCC1蛋白和TS蛋白表达可能对结肠癌术后的FOLFOX辅助化疗更有指导意义,笔者的研究显示:ERCC1和TS蛋白阴性者辅助化疗后的3年DFS分别明显高于ERCC1和TS蛋白阳性者,能从FOLFOX4化疗中获益。Li等[11]报道ERCC1阴性者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高于阳性者,与笔者的3年DFS随访结果一致。
  随着肿瘤分子学的研究深入,结直肠癌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其预后判断和个体化诊疗,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Wachters F M,Wong L S M,Timens W,et al.ERCC1,hRad51,and BRCA1 protein expression in relation to tumour response and survival of stage Ⅲ/IV NSCLC patients treated with chemotherapy[J].Lung Cancer,2005,50(2):211-219.
  [2]徐光輝,李玉,叶胜龙,等.结肠癌组织中ERCC1和BRCA1的表达及其与铂类化疗疗效的相关性[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1,38(4):315-318.
  [3]钟琼,李邦华,朱惠东,等.结肠癌组织中ERCC1表达及其意义[J].实用癌症杂志,2009,24(3):261-264.
  [4]程慧敏,刘静,唐采白,等.大肠癌CD133(+)、Musashi-1(+)干细胞与临床病理学因素及MGMT、ERCC1、TS关系的研究[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30(2):104-110.
  [5] Yuanming L,Lineng Z,Baorong S,et al.BRCA1 and ERCC1 mRNA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J].BMC Cancer,2013,13(1):103.   [6] Chen Y,Yi C,Liu L,et al.Thymidylate synthase expression and prognosis in colorectal cancer:a meta-analy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survival data[J].Int J Biol Markers,2012,27(3):203-211.
  [7] Ohrling K,Edler D,Hallstrm M,et al.Mismatch repair protein expression i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in 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J].Acta Oncol,2010,49(6):797-804.
  [8] Sarasqueta A F,van Lijnschoten G,Lemmens V E P P,et al.Pharmacogenetics of Oxaliplatin as Adjuvant Treatment in Colon Carcinoma[J].Mol Diagn Ther,2011,15(5):277-283.
  [9] Kaira K,Okumura T,Ohde Y,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hymidylate synthase expression in the adjuvant chemotherapy after resection for pulmonary metastases from colorectal cancer[J].Anticancer Res,2011,31(9):2763-2771.
  [10] Ohrling K,Karlberg M,Edler D,et al.A Combined Analysis of Mismatch Repair Status and Thymidylate Synthase Expression in Stage Ⅱ and Ⅲ Colon Cancer[J].Clin Colorectal Cancer,2012,12(2):128-135.
  [11] Li P,Fang Y J,Li F,et al.ERCC1,defective mismatch repair status as predictive biomarkers of survival for stage Ⅲ colon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oxaliplatin-based adjuvant chemotherapy[J].Br J Cancer,2013,108(6):1238-1244.
  (收稿日期:2013-05-13) (本文編辑:欧丽)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观察VSD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09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30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按照Gustilo分型,Ⅱ型骨折20例,ⅢA型骨折8例,ⅢB型骨折1例,ⅢC型骨折1例,均急诊行清创、VSD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持续负压引流7~10 d,伤口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行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结果:随访12~24个月,创面中完全愈合30例,无感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压监测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自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均采取外周动脉穿刺,有创动脉压监测技术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在整个髋关节置换前后,其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技术能准确有效地对术者的心率、血压、血气分析及血容量进行及时监控,其准确、可靠、连续的测压数据对髋关节置换术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结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自发性气胸胸管内注入设定药物与气胸复发、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胸腔闭式引流后X线检查证实肺基本复张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组(经胸管内注入利多卡因、高渗糖及重组人白介素-2)。随访2~10年。结果:治疗组治愈28例,复发2例,总有效率95%,复发率6%,住院天数平均(10±1)d,住院费用(4000±316)元。对照组患者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动力加压钢板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0年5月20日-2012年5月20日收治的四肢长骨骨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再次骨折发生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比较两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分别使用动力髋螺钉和防旋近端髓内钉对股骨骨折的患者行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9月的86例股骨骨折,根据使用螺钉的种类分成两组,分别称作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都行内固定术,研究组使用防旋近端髓内钉,对照组使用动力髋螺钉。对比手术时间、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在院治疗时间及1年后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均较对照组少(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低钠、低蛋白血症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5月-2012年3月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85例,均符合慢性心衰的诊断标准。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心功能分级、基础心脏病病因、心脏超声、心电图、血清白蛋白。评价低钠、低蛋白等因素与心衰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285例心衰患者中低钠血症51例,占17.9%;低钠合并低蛋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及与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通过运用流行病学的调研方法,对287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体质分布特点,并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腰围、臂围,计算体质量指数、腰臂比,同时检测患者血脂、同型半胱氨酸,探讨不同体质特点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为血瘀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特重型颅脑外伤(Severe craniocerebral trauma)的手术治疗和救治,总结手术急诊过程中的治疗经验,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方法:对137例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过程中手术护理配合的流程、要点以及临床经验进行相关的总结。结果:137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手术抢救成功120例,成功率为87.59%,死亡17例,其中7例在手术过程中死亡,余10例主要
期刊
【摘要】 目的:尝试建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与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MDT)及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方法:选取100名临床医学系八年制学生,进行PBL教学,与传统教学(LBL)进行对比,探讨PBL教学在肿瘤MDT及个体化治疗模式中的作用。结果:PBL教学组理论知识成绩与LBL教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DT及个体化病例分析及临床应用成绩显著优于LBL教学组(P0.05),具有可比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討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前后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干扰素-γ(IFN-γ)的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使用免疫比浊法、液相芯片技术检测4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的CRP水平、细胞因子水平(包括IL-6、IL-8、IFN-γ)。结果:粒细胞缺乏症合并发热后第1天(T1)、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