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及部分细胞因子在儿童急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时的临床意义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B1230ZXC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討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前后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干扰素-γ(IFN-γ)的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使用免疫比浊法、液相芯片技术检测4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的CRP水平、细胞因子水平(包括IL-6、IL-8、IFN-γ)。结果:粒细胞缺乏症合并发热后第1天(T1)、第3天(T2)与化疗的基础值(T0)相比,CRP水平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粒细胞缺乏症合并发热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相比,CRP与IL-6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CRP与IL-8、IFN-γ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论:CRP可以作为儿童白血病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指标之一,联合CRP与IL-6作为诊断、判断疗效指标的模型值得在临床应用。
  【关键词】 细胞因子; 儿童急性白血病; 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 C反应蛋白
  CRP是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受IL-6等的调节,是机体炎症反应的非特异性标记物,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监测的临床工作中,文献报道动态监测患者血清CRP水平对于感染的临床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与疗效判断有重要价值[1]。本研究对本院2011年7月-2012年1月的40例白血病患儿的CRP水平变化进行分析,并同时测定白介素-6,白介素-8,干扰素-γ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儿科病房40例行不同阶段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其诊断标准均参照张之南等[2]主编文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7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13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14岁,中位年龄7岁。
  1.4 检测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CRP是机体受到强烈刺激是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期反应蛋白,粒细胞缺乏合并发热的白血病患儿,由于其处于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减少,血象已经难以诊断其是否是感染,而诊断的金标准“血培养”所需时间较长,临床工作中不应该等待血培养结果出来才开始使用抗生素。在这个阶段,迫切需要任何对感染的预测及诊断有用的指标,指导抗生素使用及其他辅助治疗,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Póvoa 等[3]发现危重的血液病患者合并败血症时C反应蛋白会升高,而且与中性粒细胞减少与否无关。正常人血中CRP含量极其微少,一旦机体出现感染、组织损伤等,其血中CRP会明显升高,并且CRP检测方便、迅速,因此,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感染诊断指标之一。
  Spasova等[4]研究4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合并发热的白血病患儿,标本采集时间为第一次高热发作时、发热后第3天、发热后第5天,发热后CRP水平明显升高,而且其水平可以区分局部感染所致发热与原因不明的发热患者,但不能区分何种细菌所致感染。本研究与上述结果一致,粒细胞缺乏症合并发热后第1天、第3天CRP水平与化疗前的基础值相比明显升高,经抗生素治疗后逐渐恢复至化疗前的基础水平值,临床上观察抗生素是否有效,观察时间一般为42~72 h,本研究也证实抗生素使用第3天与粒细胞缺乏症合并发热后第1天相比其水平明显下降,抗生素使用第7天也处于下降趋势,故CRP水平的动态变化反映抗生素治疗的是否有效,可及时调整抗生素。粒细胞缺乏症合并发热后第1天、第3天CRP水平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也就意味着CRP峰值越高,抗生素治疗后下降趋势就相对较慢,抗感染的疗程可能会较长,可以对抗生素治疗疗程有一定的预测,对临床工作中的医患沟通也有一定帮助。当然白血病患儿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合并发热,血清CRP水平与预后的研究,存在争论,具体在于抗生素治疗第5天的CRP水平是否能成为预后的独立指标之一[5-7]。
  国内外关于CRP、IL-6等细胞因子在白血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的诊断及预后指标的研究较多,但关于其相关性的报道不多,本研究提示CRP与IL-8、IFN-γ均无明显相关关系,但CRP水平与IL-6呈显著正相关。IL-6是一种多肽,在内毒素、肿瘤组织坏死、IL-1等的刺激下会达到很高的浓度,也可以刺激肝细胞合成和分泌急性期蛋白,尤其是CRP的分泌,共同参与炎症反应[8],本研究证实了发热后两者血清中浓度均升高,有效抗生素治疗后随着感染控制其水平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经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与Spasova等[4]的研究结果相似。CRP在感染患者中敏感性较高,检测方便、快捷,但特异性不强,尤其在区分菌血症与非菌血症患者时,联合两者作为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的诊断指标,无疑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可联合两者评估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所以在评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合并感染的患者时,联合CRP与IL-6作为诊断、疗效指标的模型值得在临床应用[9]。观察CRP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及时判断病情变化,尤其是判断抗生素的有效性,可降低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白血病患儿的整体生存率,减轻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杨克斌,任伟宏.急诊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分析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3):292-293.
  [2]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6-121.
  [3] Póvoa P, Souza-Dantas V C, Soares M, et al.C-reactive protein in critically ill cancer patients with sepsis: influence of neutropenia[J].Crit Care,2011,15(3):R129.   [4] Spasova M I, Terzieva D D, Tzvetkova T Z, et al.Interleukin-6, interleukin-8, interleukin-10,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febrile neutropenia in children with malignant diseases[J].Folia Med (Plovdiv),2005,47(3-4):46-52.
  [5] Ortega M, Rovira M, Almela M, et al.Measurement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adults with febrile neutropenia after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J].Bone Marrow Transplant,2004,33(7):741-744.
  [6] Uys A, Rapoport B L, Fickl H, et al.Prediction of outcome in cancer patients with febrile neutropenia: comparison of the Multi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risk-indexscore with procalcitonin, C-reactive protein, serum amyloid A, and interleukins-1beta, -6, -8 and -10[J].Eur J Cancer Care,2007,6(6):475-483.
  [7] Park Y, Kim D S, Park S J, et al.The suggestion of a risk stratification system for febrile neutropenia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disease[J].Leuk Res,2010,34(3):294-300.
  [8] Wadhw M,Bird C,Page I L,et al.Quantitative bidogic assay for individual cytokines[M].In:Balkwill F R ed.Cytokines:a practical approach.New York:LRL Press,2003:360.
  [9] Von Lilienfeld-Toal M, Dietrich M P, Glasmacher A, et al. Markers of bacteremia in febrile neutropenic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procalcitonin and IL-6 are more reliable than C-reactive protein[J].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2004,23(7):539-544.
  (收稿日期:2013-04-17) (本文編辑:连胜利)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旨在探讨厄贝沙坦或氨氯地平是否能独立于其降低体循环血压的作用而减慢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病进展。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1月-2011年5月在吴川市人民医院就诊的525例2型糖尿病所致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接受厄贝沙坦(300 mg/d)、氨氯地平(10 mg/d)或安慰剂治疗组。所有各组目标血压均为≤130/85 mm Hg。比较各组达到主要复合终点的时间及到达次要心血管复合终点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VSD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09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30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按照Gustilo分型,Ⅱ型骨折20例,ⅢA型骨折8例,ⅢB型骨折1例,ⅢC型骨折1例,均急诊行清创、VSD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持续负压引流7~10 d,伤口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行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结果:随访12~24个月,创面中完全愈合30例,无感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压监测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自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均采取外周动脉穿刺,有创动脉压监测技术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在整个髋关节置换前后,其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技术能准确有效地对术者的心率、血压、血气分析及血容量进行及时监控,其准确、可靠、连续的测压数据对髋关节置换术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结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自发性气胸胸管内注入设定药物与气胸复发、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胸腔闭式引流后X线检查证实肺基本复张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组(经胸管内注入利多卡因、高渗糖及重组人白介素-2)。随访2~10年。结果:治疗组治愈28例,复发2例,总有效率95%,复发率6%,住院天数平均(10±1)d,住院费用(4000±316)元。对照组患者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动力加压钢板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0年5月20日-2012年5月20日收治的四肢长骨骨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再次骨折发生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比较两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分别使用动力髋螺钉和防旋近端髓内钉对股骨骨折的患者行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9月的86例股骨骨折,根据使用螺钉的种类分成两组,分别称作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都行内固定术,研究组使用防旋近端髓内钉,对照组使用动力髋螺钉。对比手术时间、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在院治疗时间及1年后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均较对照组少(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低钠、低蛋白血症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5月-2012年3月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85例,均符合慢性心衰的诊断标准。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心功能分级、基础心脏病病因、心脏超声、心电图、血清白蛋白。评价低钠、低蛋白等因素与心衰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285例心衰患者中低钠血症51例,占17.9%;低钠合并低蛋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及与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通过运用流行病学的调研方法,对287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体质分布特点,并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腰围、臂围,计算体质量指数、腰臂比,同时检测患者血脂、同型半胱氨酸,探讨不同体质特点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为血瘀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特重型颅脑外伤(Severe craniocerebral trauma)的手术治疗和救治,总结手术急诊过程中的治疗经验,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方法:对137例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过程中手术护理配合的流程、要点以及临床经验进行相关的总结。结果:137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手术抢救成功120例,成功率为87.59%,死亡17例,其中7例在手术过程中死亡,余10例主要
期刊
【摘要】 目的:尝试建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与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MDT)及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方法:选取100名临床医学系八年制学生,进行PBL教学,与传统教学(LBL)进行对比,探讨PBL教学在肿瘤MDT及个体化治疗模式中的作用。结果:PBL教学组理论知识成绩与LBL教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DT及个体化病例分析及临床应用成绩显著优于LBL教学组(P0.05),具有可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