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庄巡礼——拉图酒庄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2974814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图酒庄

  1.优良的地理位置。拉图酒庄的葡萄园坐落于波尔多市西北的上梅多克产区,在著名的波伊亚克村最南部,毗邻圣朱利安村,距离吉伦特河岸大约300米,是一块“可以看到河流”的葡萄种植园。这块土地法国人称之为 “Grand Enclos”(意指核心之地),具有上梅多克典型的葡萄种植地形特点。地形呈缓坡型,最高处大概有15米高,而低坡则接壤吉伦特河岸。土地面积超过60公顷,其南北方向各有一条小河流过。由于大西洋海洋气候的影响,使得这里四季分明。初春是寒冷而潮湿的,春夏交汇之季则有较多雨水,夏季常常有炽热的阳光,但6月中旬前后则多雷雨,7月后空气逐渐干燥,非常适合葡萄的生长。9月以后的天气晴朗而温暖,就到了葡萄的成熟期。10月中旬以后的一个月则是酒庄非常忙碌的时段,采摘、分类是酒庄的主要工作。可以说大西洋的海洋气候,低缓的、有如丘陵般的地貌,以及吉伦特河的滋润,是造就拉图酒庄盛产世界顶级葡萄酒绝佳的地理环境条件。从这一点可以说,这是上帝的恩赐。   2.土壤结构适宜优质葡萄的种植。在拉图酒庄约为65公顷的土地中,大部分土地的土壤表层覆盖着0.5—1米厚的粗砾石。砾石下面是灰土层,而灰土层下面才是富有营养的黏土层。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壤,非常适合葡萄藤根系的生长。一方面,地表砾石在阳光普照时可以吸收热量,促进葡萄成熟;另一方面,在雨季,砾石又有很好的排水功能,将雨水很快地排入灰土层和黏土层,促使葡萄根系向纵深发展,以便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牢固的根系是葡萄树每年有稳定收成的保障。拉图酒庄曾测试过,一棵15年以上的葡萄树,其根系约有5米之深。但拉图葡萄园的土壤黏土层并不肥沃,所以葡萄产量较低,这反倒使拉图葡萄园的葡萄果香更加馥郁,香气集中且呈现复杂的结构。上梅多克产区有许多地方的土壤中没有黏土层,而是砂土层,因而不能长时间保持水分的供给,所以长出的葡萄香气平淡,在橡木桶中发酵就不会呈现丰富的香气变化。因此,独特的土壤结构也造就了拉图葡萄酒的特殊风味。
  3.拉图酒庄对葡萄的种植和采摘有其独特的方法。目前拉图葡萄园的葡萄树种植密度约为每公顷1万株左右,植株树龄平均为35年左右。在这里种植的葡萄品种有75%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19%的梅洛(Merlot)、5%的品丽珠(Cabernet Frant)和少量的味而多(Petieverdot)。园艺工人在这块土地上需要对60多万株葡萄树进行养护。对于没有生命力的葡萄树,拉图酒庄不采取整片清除的省事方法,而是单株更换,新老植株混种在一起,给采摘工作带来了困难。这是因为在波尔多的一级庄基本上都采用不同树龄的葡萄,不混装发酵,只有相同树龄的葡萄才能放在一起发酵。目前,拉图酒庄仍遵循着这一古老的酿酒原则。比采摘更为复杂的工作则是每年3月份开始的修剪枝条的工作。拉图酒庄为保证葡萄的质量,采用波尔多地区特有的Guyot Double剪枝法,在主枝每侧各保留三个芽,这样可使长出的葡萄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从而确保这些葡萄能够得到充足的养分。待到6月份,工人还要对每株葡萄树进行疏果,剪去长势不好的果串,让每株葡萄树最多保留8个果串。到了采摘的季节,工人们需根据葡萄树标记的树龄,分别采摘。一般先摘树龄较年轻的葡萄,逐渐再去摘树龄较大的葡萄,这一繁重的工作完全靠手工采摘,因为拉图酒庄的葡萄树是新老植株混种,采摘下来的葡萄要经过工人严格筛选,按照葡萄质量分出等级,分别存放。对于质量很差的葡萄,拉图酒庄是弃之不用的。在这一点上,红酒界公认拉图酒庄要胜出拉菲酒庄一筹。
拉图酒庄

  4.拉图酒庄的酿造工艺是在传统中融入了现代酿酒工艺。这得益于英国人掌控拉图酒庄时,聘用的著名酿酒师Jean-Paul Gardere。Gardere先生得到了英国东家的充分信任,对拉图酒庄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首先,在1963年,他为拉图酒庄又收购了周边的12.5公顷葡萄园,将园中的葡萄植株连同老葡萄园内的老化植株一并铲除,重新引入新苗,使葡萄园有了新的活力。1968年,他改造了葡萄园下面的排水系统,这样,土壤的存水和排水更接近葡萄的生长需要。最为关键的是,他们打破了一级酒庄长期采用的传统的木桶初榨发酵法,在波尔多地区率先引进不锈钢温控发酵罐,比传统木制发酵罐节省了近一半的发酵时间。不同树龄的葡萄被分别放置到不同的发酵罐里进行酒精发酵,这一过程的时间大约持续一周左右。果肉中的糖转换成酒精并不难,但要提取葡萄皮中的物质就需要耐心等待,业内工艺称之为“浸皮”,时间约为3周左右,是否可以进行下一道工艺,需要酿酒师尝过之后才能决定。可以进行二次发酵的酒液需经过器皿分离酒渣,在洁净的温控不锈钢发酵罐里混合添加“香料”,开始一种叫做“苹果乳酸菌发酵”的工艺过程。最后可以说“舌头”决定一切。富于经验的品酒师对发酵好的酒液进行品鉴分级,只有最好的酒液才能被定为头牌酒,较差的酒液只能作为副牌酒来陈酿。陈酿时,需要注入传统的橡木桶中窖藏18个月乃至更长时间。拉图酒庄在陈酿时,并非完全密封橡木桶,而是使用玻璃塞塞住桶口,一部分酒精会被慢慢地挥发掉,工艺上称之为“透气”。所以每周都有工人将木桶中挥发掉的酒液补满。另外,每3个月就会对酒液进行倒桶,这样可以使酒液和沉淀物分离。倒桶的次数一般不少于6次。待到酒液达到酒庄的标准时,木桶的塞子则由玻璃塞转换成木塞,此时酒庄将新酒放入地窖封存,一般要在陈酿结束后才会被开启灌装到玻璃瓶中。拉图酒庄的新酒上市较其他酒庄的新酒上市周期要长半年之久。一般法国葡萄酒窖藏两年就能上市,而拉图酒庄的新酒则需要两年半的时间才能上市,这是为了确保拉图酒庄的葡萄酒味道更加醇厚,香气更富于层次。
  拉图酒庄上市的葡萄酒被业内人士称为波亚克地区的酒皇。因为它有雄厚、强劲的口感,酒体醇厚犹如战士般粗犷有力。再加上独特的采摘酿造工艺,使拉图酒有着优质的陈年能力。有品酒师认为,拉图葡萄酒需要在瓶中存放10年,才开始呈现成熟状态。事实证明,存放50年的拉图葡萄酒,口感强劲有力,仍可以续藏若干年。拉图酒庄最开始只酿造一款酒,就是现在的正牌酒——Grand Vin de Chateau Latour,意为“雄伟的拉图堡”(见酒标),平均年产量22万瓶。这款酒的主体是高比例的赤霞珠。酒色浓重,其新酒是所有一级庄中酒色最深的葡萄酒。单宁丰富,这使得新酒有难以下咽的口感,所以拉图酒需长期窖藏,越是好年份的酒,窖藏时间就越长,一般需要20年以上的窖龄,才适合饮用。只要品上一小口,浓烈强劲之感油然而生,一股黑醋栗夹杂着松木的芳香沁入品酒者的鼻腔,有人说这股芳香是可以在脑中久久回荡的。这是丰富的单宁经长期发酵后形成的特有香型。拉图正牌酒的原料挑选严格,庄园中心大约47公顷的葡萄是备选原料,但酒庄经过严格挑选后,每年只有约55%用于酿造正牌葡萄酒,不好的年份可用于酿造正牌酒的葡萄则只占当年收成的25%。所以拉图酒庄正牌葡萄酒曾一度成为市场上最贵的葡萄酒。拉图正牌好的年份有:1945、1947、1949、1959、1961、1962、1966、1970、1975、1978、1982、1990、1994、1995。过去拉图酒庄常将酿造正牌酒淘汰下来的酒液倒掉。1966年,拉图酒庄将这些筛选后剩下的酒液,连同另外十几公顷年龄较轻的葡萄发酵的酒液,经过再次筛选,进行二次发酵。在酒窖中发酵4年之久,于1972年正式上市,即拉图副牌酒——Les Forts de Latour(意为拉图堡垒,见酒标)。品酒师帕克认为,拉图副牌拿到四级庄就是头牌。和正牌一样,拉图副牌依然需要较长的存放时间才能醇化成熟。年产量15万瓶左右,也是消费者乐于选购的好葡萄酒。拉图酒庄于1973年推出适合大众日常饮用的第三款酒——Pauillac,是以“波伊亚克”命名的普通酒。后来在1974年和1987年两个年份又生产过,直到1990年以后才年年生产。它是用酿制正牌和副牌时淘汰下来的酒液酿制的,是为了不让酒庄的资源浪费而采取的折中办法。但这款酒味道平平,价格低廉,可做平常的餐酒饮用。
  拉图酒庄的葡萄酒早在清末就已进入到中国上流社会,是王公贵族宴请亲朋时经常拿来炫耀的法国名酒。当时称之为“大酒”,因为“拉图”被时人翻译成了“拉都”,拉都的发音又被以讹传讹地改成“大都”,所以被国人简称为“大酒”。不管怎样,拉图酒庄在当今高度现代化的变迁中,仍能保持传统的酿酒法,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宁缺毋滥的经营理念,应该是一些制酒企业好好学习的榜樣。
其他文献
Something was pouring out. Filling the field  and making it vacant. A wind blowing them  sideways as they moved forward. The crying  as before. Suddenly I understood why they left  the empty bowls on
翻阅新出版的《丝路盛开友谊花》,看到我国前驻叙利亚文化参赞王贵发同志回顾中叙两国文化交往的文章中提到,他1998年去叙利亚履新时,曾专门去看望首位毛主席诗词的阿拉伯文译者、叙利亚著名学者马姆杜哈·哈基博士,不禁思绪翩跹,将我又带回上世纪六十年代,同马姆杜哈·哈基博士相处的日子……  那是我第一次出国工作。那时,在国内学习外语远没有今天这样好的条件,加上阿拉伯语的书面与口头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初出国门
引言日语教育的定位与未来展望  思考日语教育的全貌。  在日语教育中,该学什么,教育的内容、方法绝不是唯一的。与其它研究领域顺畅对接的也尚未看到可喜的效果。我们应该努力开展解决日语教育专家、教师自身课题的研究。  1.重视学习者学习目的的重要性——在ICU领悟到的  担任初学者训练班和高级班(第二年)的经历,给我后来的工作莫大的启示。那是在一个叫做“visiting”的班上,我和学生一起参加了一个
唐代孟郊在《邀人赏蔷薇》中写道:“醉红不自力,狂艳如索扶”,让人想象一个不胜酒力的美女,醉得满脸绯红,求人扶助的情景。唐代卢纶的《春词》又讲:“醉眠芳树下,半被落花埋”,大意为喝醉了的人卧倒在树下,被落下的花埋没了一半,也是颇有意境。而实际上,现实中的醉酒可难寻这样的意境,一个醉鬼踉踉跄跄,又呕又吐,画风实在不怎么雅观。在首尔地铁上,半夜凌晨经常能碰见醉醺醺的上班族赶末班车的身影。海鲜市场饭馆喝醉
唐代的皮日休曾言:“亦由食鱼遇鲭,持内偶僎。”意思是口味常常调换一下,生活也会变得不一样。口味无国界,胃口有喜好,如果口味调换得过大,可能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的。每次回韩国老家,免不了被人提问:在中国吃得惯吗?这里面有一层意思,你这韩国胃,吃得了中国菜吗?  回想起来,还真有点不习惯,最不习惯饭桌上没有泡菜。韩国人常说,家中备有泡菜,心中方能不慌。从小到大,餐餐都会有一两种泡菜,只需一碗米饭和一碟
中国人常说一句话,酒不醉人人自醉,听起来话里有话。的确,“酒”很能让我们在饮用后表白出真实的自我。高兴时,我们借酒欢歌;低沉时,我们借酒消愁。总之,我们的生活中时常会有酒来相伴。有人说,它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召之即来,却是挥之不去。特别是我们孤独寂寞之时,往往第一个想到就是“酒”。在阅读许多外国名著后,笔者发现一些外国名人对葡萄酒的见地却与我们有着不同。下面看一看外国人眼中的“酒”,有着怎样的地
早期去美国务工的华工离不开三把刀,第一把是剪刀,第二把是菜刀,第三把是理发刀,通过利用这三把刀,他们在美国发展起了洗衣业、餐馆业和理发业,为自己开辟出一条条新的生存之路,其中通过“菜刀”发展起来的中餐馆,可谓一路镌刻着早期旅美华工生存的艰辛。  1848年1月,美国水车匠约翰·马歇尔(John Marshall)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亚美利加河流域(American River)发现了金矿,消息一经传
老街承载的古老沧桑  云集在老街上的人们,大都显得很悠然。但据说古巴人的手边真的没有多少钱。然而他们看上去却很笃定,唱着他们的歌,跳着他们的舞,朗姆酒和雪茄,如此昂扬着那种美好而自得其乐的境界。于是人们与世无争,彼此关照,反而让窘迫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活色生香。  老街上,几乎每一幢房子都年久失修,又都承载了古巴悠久的苍凉。那深深的街巷,斑驳的门楣,你会觉得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像是年深日久的文物。而
“人机大战”见高下  2016年是世界围棋界极不寻常的一年,3月份在“阿尔法围棋”(AlphaGo,一款围棋人工智能程序)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之间展开的一场人机大战中,“阿尔法”的胜出震惊全球。7月份世界职业围棋排名网站公布了最新世界排名:“阿爾法围棋”以3612分,超越3608分的柯洁成为新的世界第一。  2016年12月29日到2017年1月4日,一个名叫 “Master”的神秘
波特兰的自行车热始于20世纪90年代,市民们怀着对环保事业和公共健康的满腔热情,将自行车作为出行的首选。该市自行车网络日渐扩大,差不多覆盖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名副其实的“美国自行车之都”。波特兰提供免费的自行车路线图,设有5000个自行车停车位,有的快餐店甚至还开设了骑车购餐窗口。一些公司企业为骑车的员工提供更衣室,还通过现金奖励及其他措施来鼓励员工骑车上班。该市骑自行车的人数自1990年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