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课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18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成为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西湖》的作者像一位画家,细腻地描绘了西湖的山山水水,为我们描绘了一种诗意般的境界,不仅让人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而且激发了我们游览西湖的强烈愿望。但是文中所描绘的美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又是虚幻的,尤其是没有亲临西湖的低年级的孩子更难于体会文中的美。因此,要上好这篇课文只能靠扎扎实实的朗读去品味,以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品读课文,引领学生进入角色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语言,借助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堂情境,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从古到今,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以西湖为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篇佳作。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里的‘杭’指的就是杭州。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下面,就请同学们乘上豪华巴士,随着旅行团到杭州去逛一逛吧。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美妙的音乐,加上教师的娓娓描述,让学生感受杭州的美。教学本课时,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是到游览西湖的小游客,以这样的身份贯穿始终来学习整篇课文。指导学生读课文,不是走走形式,而是扎扎实实地把课文读懂、读好。杭州已经很美了,“人间天堂”就足以表明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然而就在这个天堂里还有一颗最亮丽的“明珠”,它就是西湖。这样,教学一开始就奠定了一个“美”的基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教者通过音乐激发学生读课文,让他们通过朗读去感受杭州处处风光好,最美之景在西湖。
  二、品读课文,感受放眼远眺的美景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先通过问题——“放眼远眺,你都看到些什么?”引领整个自然段的教学。接着,引导学生边想象边读:“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这里的读有几个层次:一读山之形——“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二读山之色泽——“绿”、“青”、“浓”、“淡”;三读水之平静——“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对“银镜”,不仅读出水面之平静,更读出水之明净。读完山水之后,通过多媒体引出一群“白鸥”,学生边看画面边读:“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这里作者是为了给静态的景物渗入一点动态的内容,使其活起来,且使色彩也变得丰富了,有了绿、青,又加上了白,平添了几分活泼。学生通过听、读、看,感受“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的美妙意境,感受西湖独特迷人的美景,并通过朗读表现美。
  三、品读课文,感受西湖景点之美
  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指导学生读课文,不只是走走形式,而是要扎扎实实地把课文读懂、读好。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生动地描绘了西湖主要景点的美丽风光。如果第二自然段是远眺,那么第三自然段就是近观,而且是边走边看。我用多媒体出示西湖的景点让学生欣赏,并以“你都游览了哪些景点”贯穿本小节的学习。如果说孤山是“秀美典雅”的话,那么“像两条绿色绸带”的白堤和苏堤就显得灵动而飘逸。学生在读的时候,边读边在脑海里过电影,获得美的感受,不由发出感叹——西湖如画,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呢!学生通过看图、看录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在读中感受、品味西湖的美丽。
  四、品读课文,感受西湖夜景之美
  西湖的水环抱着岛,山和绿树环绕着水,山又倒映在水中,真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那么月光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夜晚的西湖又是另一番景象:明月东升,清风徐来,人们泛舟于西湖,眼中所见的是倒映在水中的华灯,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这样的迷离恍惚、似真似幻,只有通过想象朗读、个性朗读,学生才感受到它的美。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读书,投入的是真挚的情感。朗读中,他们看到了他们眼中的西湖。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的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课文,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责编 韦雄)
其他文献
[摘 要]说理文的教学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前后照应,引导学生把握说理文的整体框架;对比辨析,让学生明晰说理文的典型价值;元素提炼,使学生感受说明文的叙述特点;实践运用,体会说理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提升教学效益。  [关键词]阅读教学 表达特质 说理文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多媒体以其方便、快捷、高效等优势迅速在教学中被教师们普遍使用。其实,如果在语文复习活动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就会使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扎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使梳理知识体系更便捷  到复习阶段,教师总要把整册内容做系统地梳理,使学生获得完整性的知识。传统的语文复习方式费时费力,一堂课下来,往往只梳理了一两篇课文。学生为了配合教师,埋头猛抄,没有多大效果。如果复习时能充分利用
“简真”课堂力求凸显“简”“真”两个基本特点。“简”即“简约”,简约的教学即意味着教学内容的精简,教学目标的简明,教学环节的简练,教法和学法的简朴;“真”即“真实”“扎实”,在教学中紧扣重点,精选巧设,精讲多练,追求教学的踏实和扎实,追求课堂的真实的品质和实在的效果。“简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分为领受、领悟、提升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领受  所谓“领受”,是指教师的引领与学生的感受,是“简真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经典之作。从读小学时背诵到至今从教,我不说滚瓜烂熟,至少也是“谙熟”此文。但是,要真正走入文本去体验作者游览的奇乐妙趣,还需要再进一步亲近文本。如果说只是按作者的游览路线以及每一个景点的特点:山路(景多声美)——洞口(很宽)——外洞(宽敞)——孔隙(既暗又窄又小)——内洞(黑、大、奇)——出洞展开教学,那课只是浮于表面上,课堂肯定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
通常情况下,语文课堂教学都要就相关的内容进行适当地延伸,以求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是课改倡导的新教学理念之一。确实,课堂学习资源的“辐射”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课堂辐射显得凌乱、无边,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  一、语文课堂文本“辐射”,值得探寻的梦  (一)什么叫“辐射”  所谓“辐射”,简而言之,就是为了使课内外知
[摘 要]如何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要求落到实处,这是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教学中,要根据学段要求、课文特点准确确立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品读词句、拓展练习等环节落实字词教学,扎实进行听说读写各项语文能力的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字词教学 能力训练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提起“深度”,很多教师都会和“深奥”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深度阅读”(deep in reading),是相对“浅阅读”而言的,它是以提升学识水平、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而“浅阅读”是局限于浅层次的,以给人简单、轻松感受为最终目的的阅读形式。  那么,如何来构建深度阅读的教学体系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三个方面,即语言、思维和情感。这三个方面应该是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本设计重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担当角色、体验角色,带领学生从理解文本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到最后寓意的阐述一气呵成,让学生的表达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新的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和综合语文能力的发展,其成败之关键在于把握好“质效”二字,追求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课堂生存的根本理由。否则,教师即使再努力,课堂即使再精彩,学生的学习依然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收益令人担忧,甚至会违背教育的规律,扼杀儿童的天性,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要也罢。与其眼睁睁地看着学生的时间白白浪费,倒不如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教师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最无法替代的教学媒介。在教与学、师与生之间,信息的互相传递,多数是凭借语言来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近来,笔者在本区域内进行各种调研,深入课堂,共听了102节课,发现教师们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披着新课改外衣的课堂语言行为,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考考你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