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微妙心境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被贬黄州的凄苦与挣扎成就了他的旷达与超然,《赤壁赋》一文流露出的瞬时感情巨变则体现了他当时复杂、难言的微妙心境:月夜泛舟—乐,壮志难酬—悲,参悟人生—喜。
  
  一、游赤壁之乐
  
  苏轼于明月之夜泛舟赤壁,尽情游玩,其乐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同游之乐——“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里的苏轼不像李清照“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不像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而是邀约了朋友,共同分享游玩的乐趣。一个乐趣与人分享,就能变成双倍的乐趣。
  饮酒之乐——“举酒属客”。虽说借酒浇愁愁更愁,但那是指结果,是因为酒醉又酒醒后更加空虚、寂寞。应该说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的过程还是其乐融融的。不然,怎会有“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怎会有“旧酒没,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怎会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吟诗之乐——“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大凡文人一读起诗来就会兴致勃勃,就会很快乐,尤其苏轼所诵的美人诗:“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中那种明丽鲜艳而又平和静穆的意境美更是令人陶醉。
  赏景之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里主要勾勒了秋风、秋月、秋水所绘制的美丽夜景,可谓秋风爽、秋月明、秋水旺,真是景美而情欢。
  纵游之乐——“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真是任意飘荡,不知西东,这种迎风破浪、任意驰骋能使人胸中所积聚的郁愤在瞬间得到极大的释放。
  忘情之乐——“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此时乐到极点,仿佛自己超脱尘世,化做仙人,“欲上青天览明月”,只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二、望美人之悲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苏轼乐到极点,就不再诵诗,而是唱起了歌。歌词是:“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那么,如此快乐的苏轼是如何突然转悲的呢?因为客人的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我们不禁要问:主人如此高兴,客人却箫声悲凉,岂不扫兴?但仔细一想,非也。相反,客乃主之知音也。因为客是“倚歌而和之”,一个“和”字,分明告诉我们歌声中已暗含了悲凉。歌声何以含悲凉?揣摩歌词可知,“望美人”便是症结所在,“美人”一词含意丰富,在此当指苏轼的理想、抱负。他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建功立业之志,然而却壮志难酬。歌词里的“桂”“兰”既可指质地芳醇的木材,又暗喻了苏轼高尚的节操;“溯”既是说小船逆流而上,又暗指苏轼为功业努力奋斗;“渺渺”既指江面空间上的辽阔,又指苏轼思虑的遥远:实现人生之志多么渺茫啊!因此,苏轼外似“乐甚”旷达,内实凄苦悲凉。故而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在埋怨小人,仰慕英雄,又像是在哭泣被贬,诉说心志。
  具体来说其悲也表现在六个方面。
  人生平淡。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自己却“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怀古而伤今,自己也是满腹经纶,胸怀济世之才,却在江边捕鱼砍柴……,与英雄相比,真是可叹可悲。
  人生短暂。人生如“寄蜉蝣于天地”,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想到一个人用毕生的精力也难以实现报国之志,何况自己蹉跎岁月,那结果岂不更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人生渺小。“渺沧海之一粟”,人生渺小得如大海里的一粒沙子,可有可无。纵有补天之才,可面对朝中小人的“暗流”,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人生矛盾。苏轼身在江湖,心怀魏阙,可是想入世,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想出世,“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故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人生无常。曹操虽一世之雄,可也有“困于周郎”的时候,况且“而今安在哉”?周郎虽“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让人联想到的是少壮而夭。自己虽一生勤政,却遭“乌台”之难。真是人生无常,前途未卜啊!
  想到短暂、渺小、痛苦、无常的人生,真是悲不自胜。然而,作者是如何解开愁结、转悲为喜的呢?
  
  三、悟人生之喜
  
  有句对联说:“翁之乐者山林也,客亦知夫水月乎?”解开作者愁结的当是水与月。在这里,作者通过水和月对人生的参悟包含了三个层次:物我无尽、物各有主、共适风月。
  通过水月不变之理,明白“物我无尽”。水的变化是“逝者如斯”,月的变化是“盈虚者如彼”;水的不变是“而未尝往也”,月的不变是“而卒莫消长也”。所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变的角度看,万物与“我”都在变化,石头也会风化,地球也在变化,人每分每秒都在进行新陈代谢,人的生、老、病、死都证明了人时刻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看呢,又都是“物我无尽”,即“我”是不变的,这是说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比如说“我”于1082年7月15日夜游赤壁这一客观事实是不会变的;再者,绵延不绝的人类历史是无穷尽的,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道出了人类的无穷、宇宙的永恒,那么“我”是人类的一分子,参与过人类的活动,自然也是“无尽”的。
  通过对多舛仕途的反思,明白“物各有主”。这里的“物各有主”是说万物各有自己固有的属性,如动物有动物的属性,植物有植物的属性,我们不应该破坏它。苏轼当然也自有独特张扬的个性,因而有些“物”他是不能拥有的。对苏轼来说这个“物”就是指身外之物,说具体一点就是指功名。“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意思是说:功名非我强求可得。那怎么办呢?暂时淡泊功名,徜徉山水吧!
  通过比照得“道”先贤,明白“共适风月”。“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是说功业有主,而清风明月无主,可以尽情享受。要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像李白那样“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不过,苏轼的寄情山水与李白相类似,而与陶渊明不同。陶渊明是达到了忘我的程度,是将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像水中之盐,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是一种“至人无己”的境界。苏轼只是寄情山水,青山是青山,我是我,主客体是对峙的,像水里的石子,身在其中,但并不与水融为一体。当然,这也是达观的、洒脱的。
  总之,“我”与万物一样是变化的,但“我”生存过,又和万物一样是不变的。“我”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应该顺应自然,顺从天道。至于功名,不可取则莫强求。闲时就去游山玩水,享受清风明月。想到这一层,作者就转悲为喜,喜中之喜是参悟了人生之理。
  但无论怎样,苏轼的豪放不是彻底的,他一边唱“大江东去”,一边叹“人生如梦”;他的旷达不是彻底的,他一边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一边沉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他的乐和喜也不是彻底的,他一边论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边向往“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可见在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虽能死里逃生,但毕竟尝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心灵的创伤是无法愈合的,因而文中流露出的泛舟之乐、“更酌”之喜是短暂的,更多的是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其他文献
【摘要】进行“数的认识”教学,一以贯之的核心概念是位值、十进位值制,培养的关键能力是数感、符号意识。“千的认识”一课,围绕“1000究竟什么样”展开了对“千”的数学化的认识。从1000丰富的现实原型再现,到去掉具体的量抽象出数,认识千的单位、位值,千以内数的复合表示和关系,再返回生活中发現、确认数学化的1000。学生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理性具体,从认识数量、数量之间的关系,到理解抽象出的数、数之间的
语文学习,总是给学生“碎片化”的印象,似乎没有什么知识体系,也没有什么整体框架和设计。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语文教材的特点。语文教学传统上以篇章为基本单位,每篇文章都有其强烈的独立个性和文化价值,让整体感很难形成,即使是一个专题内的作品也是如此。今天讲《赤壁赋》,重人生思辨;明天讲《阿房宫赋》,重历史感悟;后天讲《滕王阁序》,重个人际遇……学生怎么会有整体感?二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
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是清静的,但教师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发展,教师的作用都不可忽视。每位教师都应守住心灵这片净土,甘于奉献,不断追求人生的真谛。  从学生到教师再到校长,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面接触到许多教师,每个人都性格各异、风格不同。教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让人终身难忘的,无论是人品还是学识都令人钦佩;一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淡忘的,他们像一杯水一样平淡无奇
全学科阅读课程是指涵盖某学段各个学科的阅读课程,它通过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突破校内外的界限,使阅读者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实现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利用。在课程设置上,全学科阅读课程包括大文科课程、大理科课程、文理交融课程三大板块,以学科交融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旨在实现由全学科阅读到全人生长的育人发展模式。这里的“全人教育”强调人发
按照《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农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的相关政策要求,沈阳市本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双管齐下,着力解决教师队伍“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着力解决城乡间、地区间义务教育教师差距问题。目前看,已初见成效,具体做法就是通过“雁阵效应”带动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协同发展。  一、引雁归巢,筑牢基层堡垒  核心是增加农村教育对
【摘 要】站上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是教师的追求。而要站稳、站好,对教师来说,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本文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让教学目标扎根沃土”“寻找适当的教学情境”“以有效教学方法为养料”“对教学提问应答加以修剪”四个方面结合具体教学课例进行详细分析,期望给教学实践带来启迪。  【关键词】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 教学方法 教学提问应答  如果你要养树,你得明白根系发达、环境
不管是师范类院校和教研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还是来自幼教一线的园长;无论是政府部门的幼教管理人员,还是民营幼教机构的培训主管,抑或是年过花甲的专家学者或年轻的幼教同行,整个会议都洋溢着幼教大家庭的浓浓暖意。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北京最美的季节,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而由北京大众世纪文化有限公司承办的学前教育分论坛也于2014年10月19日开幕。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中国委员会主席、
【摘 要】加强优秀诗文积累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把握中考语文诗文默写的命题趋势,对推动语文课程变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2020年全国39套中考语文试卷的诗文默写试题,笔者发现诗文默写试题呈现出测试内容以识记能力为基础,指向高阶思维能力发展,测试材料以唐宋先秦为主体,突出经典作家作品传承,测试形式以记诵默写为路径,创设丰富现实情境载体的特点,从而预测未来中考优秀诗文默写将更加注重综合应用的高阶
1978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做了一项实验,找来一群孩子玩拼图,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实验之前,教授就预料到,孩子面对困难时会有不同的反应,事实也确实如此。伴随拼图越来越难,有些孩子开始抗议:“现在一点都不好玩了!”后来实在受不了,坚持要“放弃”,甚至直接将拼图推到地上。但她没预料到的是那些“成功孩子”的表现,当面对特别难的拼图时,一个10岁的男孩拉来一张椅子坐下,搓
【摘 要】核心素养价值导向下的教学要重视教学从概念到观念的转变,要处理好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需要更强调学生立场。在此条件下,也应重新对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考量。以生物学科为例,教师应重视知识选择与整合、活动设计与组织、动力激发与维持三个方面。  【关键词】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基本功  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要重视教学从概念到观念的转变,要处理好学科素养与综合